常有人忿忿不平:为什么教师除了清高就只能清贫。我要说,要耐不住清贫和寂寞,你一开始就错了——你不应该选择从事教育事业。既然你选择了教师你就别无选择地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神圣责任。在今天特定的历史时期,培养振兴中华的下一代的重任也历史性地落在了你的肩上,你依然别无选择。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提高自身修养,别无选择。没有良好的修养,不是一个好老师。
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说法,就是把师生关系比做"一桶水"和"一碗水",现在很多人觉得不妥。是的,吃老本是会坐吃山空,误人子弟的。所以有人认为教师应该是"自来水"。我看也不妥。水是不会自来的,必须要你一点一滴地积累。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底蕴除了学习积累别无他法。"泰山不择细壤故能就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是永不枯竭,永不腐臭的"活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举一反三,举重若轻,信手拈来,几乎无所不知的老师才会让学生肃然起敬。无所不知是不可能,但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不断地进修学习。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一种修养。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才会了解学生,接近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信任与爱戴。
周末遇到过去的同事,说起最近武汉的房价。
“你买第一套房的时候,不到八百块钱一个平方吧?翻十倍不止,财商真高。”朋友说。
财商这事儿跟我真没有半毛钱关系,我清晰记得当时买房的情形。
当年我供职的单位是家大企业,虽然取消福利分房,大家还是有福利房可住。每个年轻人结婚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窝。但那窝是什么样的呢?上世纪60年代的红砖楼筒子楼,家家户户把煤气炉安在走廊上,卫生间也是公用的。
这样的房子是起步,随着工作年限、级别的上升,住房条件会慢慢改善,最终,住进两居室,三居室。不过熬到那时候的,都是中年人了。
有个同事比我早毕业几年,刚生了孩子,在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挤着他们一家三口,还有来照顾孩子的丈母娘。我去的时候,丈母娘正坐在沙发上准备洗脚,灯光昏暗,我进去一脚踹翻了她的洗脚盆,水洒的满地都是。
那一刻,我心里有个声音喊,这不是我的生活,我不要。
买房的时候,很多人劝我。住上单位的两居室只是时间问题,花这个冤枉钱,多傻啊。
我没有什么道理能说服他们,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出生在没有厨房厕所的房子里。
当天看房就下了定金,房子唯一的优点是离单位近。
后来房价上涨,人人都当房奴的时候,每个人都说我聪明,有眼光,我倒觉得,我可能比他们傻一些。
一个理由就可以支撑我做一个重大的选择。而很多人,喜欢左右权衡,喜欢万无一失,考虑再三,还是会放弃。因为世界上哪有什么万无一失,怕失败的人永远得不到成功。
初三了!出山了。未曾年轻就苍老的我们,终日睁着浑浊不堪的双眼在浩浩书山中寻觅在茫茫题海中挣扎。朝七晚九的学校生活就像一台庞大的时间机器,将距中考不多的日子尽数搅碎在其中。我们就像上了发条一样不停地运转。
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仅仅十分钟的路程构成了我生活的两点一线,每天来回其间,风雨无阻。这天晚上由于下课后在学校待得久了一些,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拖着一身疲惫的我一下子倒在床上,不多久便昏昏沉沉地谁去。不知过了多久,楼上一阵悦耳的歌声将和周公对弈的我拉了回来。我正要发作时,却不禁被那歌词所打动,静静地聆听着。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一路上少不了失意和嘲笑……”
我顿时睡意全无,大脑像放映机一般将过去的画面一帧一帧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依稀看到小学时那个梦想充沛的我,终日描绘自己的宏伟蓝图;七年级刚踏进中学校门那个满怀雄心壮志的我,面对朱红色的教学楼心中暗下决心;八年级那个在一次次失败中越战越勇奋力拼搏的我……一幅幅画面像一张张通牒,提醒我那些曾为梦想努力过的艰辛的过去。我重新燃起斗志将疲倦驱散得一干二净。我重新坐下来,拿出习题,一遍遍斟酌一遍遍计算……楼上的歌声好像春风一般驱散我周身的寒冷和疲乏。
不知过了多久,钟声在宁静的黑夜中“叮咚”地响了起来。楼上的歌声不知何时已经停止,我睁着猩红的双眼依然在和最后一道题斗智斗勇。终于在写完最后一个字时,我放下了笔。
从那以后,每当我消极怠工倍受打击时,这首歌的旋律总是在心中一遍遍响起。在这个被试卷和成绩紧紧缠绕的灰色初三,它就像一抹清新的绿,让我看到了些许希望。
歌声不曾停止,梦想不曾淡去,脚步不曾停下……
山青林翠,在青天白云的映照下一切都是那么秀丽。小庙在树林的包围下更显得静谧,清幽。作为偌大的树林中的一员,初时我并不起眼,只是一棵平凡的树苗,和其他树苗一起生根发芽。在这不高的山上,承受着阳光雨露,春生,夏长,秋落,冬凋,年复一年,为这座山增添了几分翠色。要说与它们不同的,或许就是我离那座小小的寺庙近了一点,近到,只要再努力向前长一点,我的枝叶就能伸进那不高的院墙。
忘了是哪一天,一个僧人在那道不高的院墙上题下一首偈子。众僧徒诵读后纷纷为他喝彩,口中还念颂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在一旁听着,细细品味那偈中的意境。如果将身心比做明镜,那么经常拂拭自己内心的尘埃,反省自己行为的不妥,是不是就不会再因风霜雨雪的折磨,虫蛀鸟啄的煎熬而悲伤愤怒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成长的经历。作为一颗种子从树上落下生长至今,与我一同生长的树,不知凡几,与它们相比我的位置并不算好,头顶有树木挡住了阳光,身边院墙深埋的地基挡住了我根须的生长,即使下雨水分也被周边的大树分走,而我细小的根,只能凭着微不足道的一点养分努力地生长……不过幸好,因为生在了寺院的旁边每日听着僧人诵经、讲道、辩论,我逐渐解开了心中的悲伤和无奈,渐渐放松了心思不再怨天尤人。
与其他树相比,或许我是幸运的!我听着庙中人讲经论道,不断放开自己的心境,不再计较分毫得失。风雨雷电权当做上天对我的雕琢,生老病朽就当是时间对我的鞭策。正如偈中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心已放空,笑看这世间,自然不因挫折困难而绝望悲伤;我心如明镜,反射着光明,自然不会陷入黑暗而自怨自艾。反观自身,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在林中高耸屹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