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江南温婉小调,吴侬软语在耳边呢喃,这些总会让我想起江南水乡的烟柳画桥,想起乌镇的美。在乌镇旅行,穿行在水乡的灰瓦白墙,小桥流水木舟之间,仿佛在一呼一吸的间隙里都充满着江南独有的如水气韵,站在白石桥上,空气里是江南一域烟雨的潮湿,有罗衫淡淡的'水乡女子手提荷花灯,撑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身而过。她回眸,仿佛有清澈的湖水在她眉黛泛滥,我的心醉在江南女子梨窝浅浅的笑容中,亦醉在乌镇那隽永的流水间,难以自拔。行走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我那颗酷爱旅行的心装满了乌镇的温柔气息,乌镇啊乌镇,你在我心里盛开出一个永恒的天堂。
漫步在西子湖畔,我总有一种穿行历史的恍惚,毕竟,这里沉淀了太多太多的文明,太多太多流传千载的故事。闭上眼,湖上有风吹来,我依稀听见有鹤在石头城依水的朱楼外幽鸣,猝不及防地,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带着西湖氤氲的水汽向我迎面扑来,关于苏堤,雷峰塔,关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美诗篇……在西湖旅行,我看见雾气氤氲在流水边,把水草和游鱼的呼吸也变得如同丝绸一般柔嫩,西湖所蕴藏着的浩如烟海的历史精髓,让我心动。
读着李后主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总能无端地让我想起秦淮纷飞的琼花以及漫天的柳色,秦淮,这一个多情的地方,总能让我忆起这里吹断云水间的笙箫,寒烟笼细雨的庭花,忆起李煜的“露华新月春风度,车如流水马如龙”……这些关于秦淮八艳,南唐故里的故事,沉积在江南上苑的郁郁楼台间,倾诉着琼花月影中道不尽的往事。在秦淮旅行,我捕捉到了李后主的悲伤,以及无数水色江南的美丽所在。
旅行是一个让我心醉的过程,穿行在这如水江南,让我在美景中洗尽心中的莽莽红尘,让我汲取了历史的深沉,更让我品味到了如水的绝代才情。带着满心的欢愉在水乡旅行,我一路收获着美丽。
请和我一起穿行在如水的江南……
第二天,小红马和小骆驼便向茫茫的大沙漠出发了。
到了金光闪闪的大沙漠,小红马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前方冲去,双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向前跑。小骆驼则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这是,骄傲的小红马回头一看,哈!小骆驼跟小红马之间差了几十米远,便得意忘形地对他叫道:“小丑,快点呀!如果照这个速度跟比,想赢?做梦去吧!”说着,又加快了速度。
过了半小时,小红马渐渐慢了下来,因为他已经很饿了。为了能取得胜利,小红马忍着饥饿缓慢地走着。就在小红马饿得头晕眼花、眼花缭乱的时候,小骆驼正享受着驼峰里那美味的食物,一边身轻如燕地小步跑着。
小红马因疲劳过度,脚步一次比一次深,最后竟然陷了进去。小红马想自己使劲逃脱危险,却使不上劲来。没办法,只好向小骆驼求助,小红马使出吃奶的劲儿向小骆驼喊道:“骆驼小弟,求求你救救我吧!”小骆驼听到是小红马的声音,急忙跑过来,看到小红马变成这个样子,便想出了一个方法。小骆驼使劲抱着他的肚子,用力向上拉,嘴里不停的数着“一、二、三,一、二、三……”终于拔出来了!小骆驼用心思考,说:“红马哥哥,为了你走路方便,就踩着我的脚印走吧!”小红马一听,高兴地一拍脑袋说:“这个办法好!可是,怎么没想起来呢?呵呵,还是聪明!”
走着走着,突然,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小红马看见了,也学着他的`样子。可惜的是,小红马只有一层睫毛,挡不住。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睁开鼻孔和眼睛,他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可是,小红马却倒霉了,只见他的鼻孔和眼睛里全是沙子,正疼得“呜呜”直哭呢!
蛤蟆旅行结束了,小红马歉意地对小骆驼说:“对不起,骆驼小弟,以前都怪我瞧不起你,使你觉得非常委屈。不过,我有一个惊喜要告诉,从沙漠旅行这次活动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判断事物的美与丑,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它的本质,看它有什么用处。小骆驼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向小红马投去赞许的目光。听完了以后,小骆驼兴奋地说:“我们交朋友吧!”小红马听了,非常吃惊,他想:我那样嘲笑他,最后,他还主动要和交朋友!这是这是真的吗?小红马不管三七二十一。高兴地答应了。
从此,他们和睦相处着。
自从小骆驼和妈妈成功走完沙漠后,心里美滋滋的。一天,阳光明媚,小骆驼再次来到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满脸不屑地瞅瞅他:“你这丑家伙,真是猪八戒照镜子——越照越难看哟!”
可小骆驼却自信地挺直腰杆,说:“小红马,谁最美不是你说了算,如果你明天敢跟着我走一趟沙漠的话,那我就叫你一声师父。”
小红马哈哈大笑,说:“好呀!看来你这声师父是叫定啦!”
第二天,小红马跟小骆驼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在沙漠里到处都是金光闪闪的沙子,小红马不禁有些畏惧,再看看小骆驼气宇轩昂地走在前面,小红马也小心翼翼地跟了上去,可没走几步,它就觉得自己的身子直往下陷,它大声呼喊:“救命呀!小骆驼救命呀!”小红马苦苦地哀求小骆驼,小骆驼回转身来,对小红马笑了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小红马的脚拔了出来,小红马疑惑不解,问:“小骆驼,你为什么不会陷进沙子里呢?”小骆驼笑着说:“这多亏了我的脚掌又大又厚,我才没有陷进沙子里。”
说话间,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小骆驼不慌不忙地俯下身子,闭上眼睛和鼻孔,小红马也学着小骆驼的样儿蹲了下去。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眼睛和鼻孔里一点儿沙子也没有进,可小红马的眼睛里却进了沙子,疼得大叫起来,小骆驼跑上前去,一边帮小红马吹眼睛里的沙子,一边笑着说:“我的睫毛可是我的保护神呀!风沙见了它,都望而却步呢!”
它们又走了很久很久,小红马已经饿得不行了,它垂头丧气地说:“小骆驼,我认输了,我要回家吃饭了,难道你不饿吗?”“我不饿,这是因为我背上的两个叫驼峰的肉疙瘩,贮存了养料,足够我吃上几天几夜了。”
从那以后,小红马终于懂得了不能以貌取人。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提的就是楔子部分。在这部文字中,作者讲述了他的一些读书经历:包括他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古典文献专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如饥似渴的阅读大量书籍、在贵州插队时与朋友们相互探讨读书心得。从中可见作者对自己的评价“生活更是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是多么的精准。作者从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的经历中总结出阅读的三种境界或称方法,即“旅游、围猎和侦探”,而作者的阅读无疑是侦探式的。正如他所言“侦探式的阅读常常已经进入专业研究,专业研究其实是苦事,因为它必须锱铢必较,寻头觅缝,把赏心乐事变成自我折磨,把养情怡性变成智力考校,人与书过不去似的想穿透纸背。唯一的愉快就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突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地找到线索,使案情豁然开朗。”当然,无论是像葛兆光先生这样的学者,还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读书人,都喜欢“围猎式”的阅读方式。这里引用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一下,“围猎式的阅读者,没有强迫性的耳提面命,没有功利性的计算考量,兴趣是唯一的指标,愉快是最后的收获。”用心感悟书中的点滴,获得最原始最纯粹的享受。至于最后的“旅游式”的阅读,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旅游,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导游了。阅读也是如此,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所列出的“必读书目”“十大好书”就是一个例子,在书海里老师就是我们的向导,有了他们的指引,我们就能有目的比较省时的获取知识,畅游书海。无论是那种方式,只要你喜欢就好,只有你喜欢它才会有价值。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艰辛的,常常会有想要中途放弃的想法。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会阅读有关学术性的著作,原因有二:一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专业,我自惭能力有限,不敢挑战;二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枯燥,我这个人比较浮躁,可能坚持不下去。但是这次,经由王老师的引导,我误打误撞选到了这本书,实属无奈。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辜负老师的心意的想法,我强迫自己看完了这本书,说实话,收获是很多的。如今想来,也愿意分享其中一些另我印象深刻的美丽片段。
在本书第三辑有一篇文章《我注唐诗》,是作者给自己的《唐诗选注》所作的序。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有人说,年轻时总是幻想与文学结伴,年长则常会不自觉亲近历史,说得也对。当出版社决定要重新再版这部《唐诗选注》的时候,编辑让我再回头去看看它,问我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新的想法和感受?说实在话,现在回头看这部书,就好像倒拿望远镜回看身后,似乎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由此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变化了的年龄和心境。不妨看此后我撰写的《中国思想史》中的一段话罢,这一段曾经很让一写热爱盛唐气象的人不高兴,题目叫做《盛世的平庸》,讲的是最辉煌的盛唐,其实恰是思想最平庸的时代。在那里我说:后代人总是说‘盛唐气象’如何如何,其实,从生活的富庶程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从诗赋的精彩意义上来说也是不错的,但是,从思想的深刻方面来说却恰恰相反。因为在思想的平庸时代,不一定出现不了文学的繁荣景象,也许恰恰相反,可能这也是一种有趣的‘补偿’。特别是,一旦那种沉潜入微的思绪,已经不能对知识、思想与信仰有所匡补和批评的时候,就纷纷夺门而出,表现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学上,这个时候,思发为文,智转入诗,而思想却在权力制约的情况下,逐渐走向平庸,智力也正是在这种一无所用的趋向中,逐渐转向了诗赋的琢磨和沉思。”
初读这段文字,并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只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的想与人分享。首先,作者说盛唐的'诗歌最辉煌,但是思想却最平庸。这让我联想到高中上语文课讲到唐诗时,老师并未给我们分析这些思想,那时我们对诸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些唐朝大家的了解也只局限于他们的作品,对于诗人的思想没有细致的了解,就更无所谓分析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潮。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盛唐的思想平庸或深刻,它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载入了史册,今天的我们可以对它的各方面发表意见,但这仅仅是个人观点,盛唐的过往无法逾越。当然不能否认,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不论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虽然诗人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不一样,表现风格不一样,但是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这就是为什么唐诗是唐朝的一个标志,象征着那时的繁华、美丽。
再来谈谈另一个问题,本书第三辑中作者的一篇文章《什么够资格称“中国经典”?》,这是他为自己的《中国经典十种》这本书所作的序。其中作者发表了自己对于“中国经典”的看法。原文如下:“近来常有一种风气。有人说道‘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儒家经典”。我总觉得这种观念有些褊狭,其实,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绝不是“单数的”传统,而应当是“复数的”传统一样。我一直建议,今天我们重新回看中国的经典和传统,似乎应当超越单一的儒家学说,也应当关涉古代中国更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经典的书,就应当涵盖和包容古代中国更广泛的重要著作。”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通鉴》之类,这些统统都可以被当做经典来阅读。因此,在这部《中国经典十种》里面,作者既选有传统儒家的经典,也选了佛教道教的经典,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完全诠释了作者心中对“经典”的理解。
最后,谈谈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读了这本《穿行书林断简》,我有一种成就感,我竟然耐着性子读了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在此之前这是我没有想到过的,我不是学术派,也没有研读学术性著作的兴趣,所以读书的过程极其艰难,葛先生的这本书不是文言文却胜过文言文,书的内容完全是专业的学术论述,其中的内容对于我们这种非专业的阅读者来说很有难度。但是既然选了,我没有办法中途放弃,只有硬着头皮继续下去,还好最后还是读完了。对葛兆光先生也有了一些了解,相比起他的读书经历,我的这点经历算不上什么。由于他大学读的是古典文献专业,所以每天都会阅读大量书籍,以他“侦探式”阅读的角度来讲,兴趣是最不可能兼顾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