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刚看到这篇课文,我立刻就被吸引了,读完以后,我深有感触。文中讲了了齐白石、李时珍、爱迪生都是因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获得了成功。
这样的人世界上还有很多,如诺贝尔,他把一生都用来发明炸药,在遭遇亲人离世和实验室被毁的打击之后,他并没有悲观消沉,而是重新再来,终于获得成功。
今天,我学习了文笔生动、内涵深刻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使我深有感触。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至所以会有这个小洞,是因为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把石块滴穿了。
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起锲而不舍的水滴来。虽然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它日雕月琢,从没有放弃过,这真是太伟大了!一次,四年级的小测试上有一题十分得难,我一看很难,就跳过去做下面的了。那时的我和水滴比起来,不正是鲜明的对比吗?
读过全文,文中立志学医的李时珍,孜孜不倦的爱迪生、坚持作画的齐白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时珍走遍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倾尽职尽责27年的心血只为编写《本草纲目》,这谈何容易。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平均每12天就有一项新发明。齐白石老人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每天坚持作画三幅,这对于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十分不容易。这些名人不都是靠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得以成功的吗?难道水滴那种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值得我学习吗?
记得我以前学骑自行车时,由于练习了很长时间都不会骑,我就开始打退堂鼓了。于是妈妈又在一旁指导我,教我怎样骑,我对骑自行车又一次充满信心。过了几天,我终于会骑自行车了,那时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我们要永远铬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学完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我得到的启发就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说到滴水穿石,我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呢!
四年级暑假的一天,我到爷爷家去玩,看到姐姐骑自行车的样子好酷,便嚷着也要学。妈妈斗不过我,姐姐呢,让着我,所以就都答应了。
爸爸把自行车推到外面,姐姐把车子骑到了广场,我跟不上她骑车的速度,只能在后面狂奔了,终于追上了。姐姐把自行车交给我,我纵身一跃,挎上了自行车,我对姐姐说:你在后面扶我好吗?
不好!谁知姐姐一点也不留情面地说。你应该自己学,而不是靠别人,我先教你起步吧!姐姐边说边指手划脚的。可是谁知道这自行车到我手里怎么就那么不听话,我怎么也保持不了平衡。我刚踩上脚踏板,车子就歪到了,再骑再倒,我简直要疯了。
当我读完《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我知道,只要有信心,天天坚持,不论什么事情,都能够做成功。
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诺贝尔他们,是因为坚持不懈,无论怎样的厄运都打不到,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几年过去了,全都出名了。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像水滴一样,许多天过去了,水滴穿了石头。虽然雨水的力量比水滴的力量大得多,可它不能把石头滴穿,因为它不能坚持到底,这不就像很多没耐力的人吗?刚开始很强,几乎比所有人都强,可刚刚干了几下,就觉得太难干了,于是就放弃了,不干了。你看,不是和雨水一模一样吗?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包老师说要背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名字叫做“荷花”。晚上,我先读了几遍课文,背一下,可是,背的老是忘记下一句。我再读了几遍课文,结果虽然比刚才好一些,但是还是错字连遍,还有一大堆句子成为了“漏网之鱼”。我只好再读了几遍课文,关闭课文,开始背,希望这一次课文能背出来。可是,想象不是现实,现实的结果,我还是读错了一些字。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爸爸走过来,看到我这副垂头丧气的样子,意味深长得对我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你应该多读几下。”我这样做果然成功了。
我们要像水滴一样,坚持不懈、百折不回,最后取得胜利。不能像雨水那样,虽然来势凶猛,力量比雨滴大多了,可是,它竟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他与王安石的夫人聊起王公嗜好,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其他任何佳肴都不喜欢。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再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不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哪一盘菜伸筷子,不管是鹿肉还是龙肉,也不管是荤菜还是素菜。
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
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最后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在皇家后花园里,钓竿、鱼饵、座椅……一切都准备好了。宋仁宗带头示范,大家也就不再拘束,玩开了。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有点另类,不知道是对逸豫亡身、忧劳兴国的圣人之训保持着警惕,还是万家忧乐装在心里放不下,他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
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
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了起来。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忠奸。
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人不是化学物品,用一剂试剂一测,就可以确定其性质;人不是物理物质,截其一面一瞧,就可以断定其形态。
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