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宝贝,你不是说好久没骑自行车,手痒想骑了吗?”妈妈突然这样问我,“嗯哼?怎么啦?”我盯着妈妈,“是呀,但是自行车在临浦,没带来呀?”妈妈露出一丝怪异的微笑,“可以借嘛……”我瞬间明白了***意思,不安地望了一眼自行车借租处的“小绿”,“妈妈,那是大人骑的,我……我没法骑……”“那就找个低一点的呗。”“唔……我太小了,不,不能骑。”“没事的。在公园里骑。”“我没借车卡!”“我帮你借。”……尽管我找了好多理由,任然败给了妈妈,只好乖乖服从命令。
妈妈给我租了一辆车座矮些的自行车,硬是让我骑上去,“妈妈,太高了,上不去,怕!”我叫起来,死活不肯上车,无奈之下,妈妈爸爸只好一个扶车头,一个抓车尾,还得用另一只手扶我上车。我先试探着跨上去,但车身确实高,一心急,用力一跨,整个人挂在了上面,“哎呀!痛!”我尖叫着,脚根本踏不到地,摇摇晃晃的`,“车斜过来!斜过来!”妈妈急忙叫道。
“啊?哦。”我小心翼翼地将车斜向右边,“呼——”右脚终于落地了!我松了口气,“那么……呵呵呵。”,妈妈笑起来,“我说了,你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对吧?开始勇往直前骑吧!”
我看看周围没人,大着胆子,轻轻踩下去,“小绿”的踏板明显比我的自行车松很多,踩起来感觉轻飘飘的,但还好,摇晃一阵后,就勉强能行驶了,只是因为车子比较大,总显得有些不稳,好像随时会栽到似的。
一会儿才发现,其实骑“小绿”的技巧和骑小自行车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小绿”的个头比我的车大,所以骑起来总显得很别扭。
我越骑越起劲儿,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在东吴公园里畅快地绕圈儿,直到太阳悄悄溜下山头,才恋恋不舍地将“小绿”“送回家”,唉——小绿,拜拜,期待下次再相遇哦!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坡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啊,那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着春天,增添着春天的色彩吗?
那时的我,为纪念一场浩大的分别,曾写下数千字的美文,现在看来,只是为了证明昔日年华真实存在过。无论心情如何,愿望如何,时间不会停下脚步,岁月的风沙不会停止吹拂,曾经的倔强会渐渐柔软,旧日的棱角会趋于平和。我们曾引以为傲的勇敢都成为没有计划的冒险,曾看作荣光的义气都成为一时冲动的误会,曾坚定不移相信的,在流逝中一点点被推翻。我们拒绝成长或是催化成长,走向两个极端,却找不到平衡的中点,但这并不影响用美的眼睛去看待这世界。尽管它在五彩中混杂着未知,在斑斓中交错着遗憾,在成长中褪去了白色,染尽殷红。
一年,改变的不只是年龄,更是心性。正如一片树叶,”春天”只能是嫩芽,盛夏注定会浓绿,”秋天”终将凋落。许久未见的你我,也许并不是彼此心中最有分量的那个,也许早已遗忘在时光的洪流中,被冲刷得黯淡。但总有一个契机,会让过往扑面而来,夹带着欢笑与泪水,在脑海中放映着每一个画面。它们沉寂了太久,积淀了太久,再鲜艳的颜色都覆上灰尘,如今轻轻揩去,竟是更加温暖的色调。那些我们曾经以为会念念不忘的,是否已淡出了视线,曾经尘封的记忆,是否会在某个时刻开闸般拥挤着出现。记忆本没有被束缚,是日日匆匆阻挡了它跳动的舞步。
七月的末端,我们即将再见。一场聚会无疑牵起了旧时情缘,只是未来的故事愈来愈不明晰,轨迹愈来愈难书写。我开始幻想着一张张笑颜,仿佛指尖便能临摹出模样。一同弯起过的嘴角,至今都是生命中”幸福”的花,开放在春天里,四季不再凋谢。有些人,是用一生去铭记的;有些人,是用一生去回忆的。我不敢冒然断定你们是其中之一,但情谊总像无形的线,用引力牵着我们越来越靠近。无论日月怎样变迁,都无法抹去那段青春如火的记忆,苦辣酸甜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分分秒秒在诠释着青春的魅力。
偶然听到你曾唱过的歌,听着听着,耳机里的女声突然和你的重合,然后淡去、淡去,直到你熟悉的语气充斥耳膜。偶然翻到你写过的'卡片,画着可爱的桃心,还写了歌词,我暗笑着你那时的字迹远没有现在潇洒,那笑容却渐渐落下,像没有谢幕的戏,尴尬的退场。有没有这么一首歌,让你想到我;有没有这么一幅画,让你看到我;有没有这么一句词,让你记起我们的承诺;有没有这么一个风景,让你回想我们曾那么向往的。相聚的时候,习惯了在身边。离开的时候,习惯了不见面。原本没有痛与不痛,亦没有失望和抱歉,因为习惯,所以见或不见,我们都能安然。
爱的反面,从来都不是恨,而是淡漠。我不要我们淡漠。宁可遗憾着太多疯狂的事没有做过,不要忘记彼此曾在最美好最无忧的年纪里搀扶着走过。不必体会孤独寂寞,不必叹息岁月蹉跎,不必揣摩真心难测。彼时并不以为是幸运的,只是现在,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心境,再难遇到简单真挚的友情。像白纸上飞舞的曲线,我曾把满腔热血倾注在上面,甚至笔尖都有了温度,可现在,只剩下毫无头绪的凌乱。
一年的光阴,不会因为再次相聚全数勾去,它那么饱满充实地糅合在两个端点,任谁都无法忽略。即使可以还原旧日的场景,模仿旧时的语句,也不再是曾经。
窗外夏,眼前花,青青芳草在原野歌唱。我们的心是否还一样,透明地开放在苍绿的时光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