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一直抱怨工作的劳累,特别是遇到了阴雨天,它更是牢***声不断。雨水从脸上往下淌的滋味真是难受,于是在一天夜里,红灯打算偷偷懒。
那天晚上,路上的.车并不多,所以红灯想偷偷地睡五分钟。想着想着,它就睡着了。
后来身旁的黄灯叫醒了它,黄灯说:“刚才有好几辆车从你的眼皮底下驶过,你怎么不制止呢?险些出车祸啊!”听了它的话,红灯不仅不害怕,反而还轻松了。
它笑着说:“怎么样,我睡了五分钟,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以后我还会偷懒的!”听了它的话,黄灯和绿灯都提醒它,可是它根本听不进去。
以后的日子里,红灯总是想方设法地偷懒。终于有一天,几个工人将红灯撤了下来,并把它丢进了垃圾箱。从那以后,换上了新的红灯,而丢进垃圾箱的红灯这才后悔。
它伤心地说:“我只是偷懒一会嘛,为什么就把我撤掉了啊!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再也不偷懒啦!”
可是,世界上却没有卖后悔药的。
俗话说:有规矩自成方圆。但在如今这样一个自由又多变的时代里,那些老规矩似乎不再多么重要了,一个只会遵守规矩的人也会被冠上“循规蹈矩”的名号。那么,老规矩究竟有何妙用?它有何存在价值?它本身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些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们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说话做事不会让人感到不快。这其实不是知识的魅力,也不是书籍的魔法,是因为他们通过读书懂得了一定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跟别人打招呼,为什么要控制自己插话的***,为什么要有选择地消费,而不是任何人从小教导于他,什么事要如何做,而他却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见得,一个人要发自内心地遵守所谓的“老规矩”,也要他真正的明白老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不是教导几天就能够轻松做到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老规矩,才会真正遵守老规矩。而守规矩是一个人自身气质和所受文化程度的直接体现,就如同教几岁的孩子守规矩一样,哪怕他是学会了所有的`老规矩,做起来也一样别扭。
在新时代,有些老规矩的确过时了,比如我们所说的“不许管闲事儿”,这话说得严肃,否定得彻底,但仔细想来,什么样的事情叫做“闲事”?这却没有一个基本的定义,是大街上不要随便劝架?还是朋友有难绝对不帮?亦或是路上摔倒的人不能扶?有些“闲事”,却体现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仔细想来,好像只有在大人看不惯孩子做一些蠢事时,才会提及这样的话语,这句话的意义也就不攻自破了。再比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这“不漏齿”恐怕是很难做得到吧!现在和以前不一样,总不能在笑之前还要想着用手捂住嘴,这女生还能勉强做到,如果身为男子汉,还要做这样遮掩的动作,岂不是会被人笑话?那“话不高声”呢?什么叫做不高声?现在说话以使人听清楚为主,这不大声怎么让别人听得清楚明白?每句话都用别人勉强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说出,还不让人厌烦吗?
但也有些,是一个人必须做到的。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体现——敬老、如同现在学生回家,开门的一般都为父母,叫他们一声给予最基本的问候,难道不对吗?作为学生也没有其它能够孝顺父母的途径,唯有这真心实意的一句“爸,妈,我回来了。”,让父母听在耳里,甜在心里。
老规矩在中国封建时期尤为盛行,但现如今却逐渐被淡忘了,能够重新拾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需要用足够的知识和事实去考验它,用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它们穿上新装,就如同新年时的除旧迎新一样,用它们崭新的面貌造福新的时代。
今天我阅读了一篇文章《闯红灯之后》。文章叙述的是在德国有个男子抱着侥幸的心理,下班时驾车在十字路口闯了红灯,结果被一个在商店里购物的老太太看见了。于是,第二天,保险公司打来了电话要求他的保险费增加1%,购房的贷款期限由原先的15年缩短到10年,而儿子放学后也带回了学校的通知:学费从今以后只能支付现金,不得再分期付款。这一切都源于男子昨天的一次违反交通规则所致。
由此使我想到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和妈妈在过马路时,只要看到车辆稀少,妈妈就会拉着我迅速穿过还是红灯的路口。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但是妈妈总是说没关系的,只要没车过来就不要紧。我想正是这种侥幸的心理让妈妈一次次冒险违反交通法规,但如果出了交通意外那就一切都太晚了。我决定要把这篇文章叫妈妈也好好读读,吸取教训,改正这个不好的习惯。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遵守规则,遵守信用。试想如果在路口因为闯红灯而撞伤了他人,那么不仅害人也会害己,还危害了社会秩序。德国是个守信的国度,要求每个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德国的做法,从自己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做个文明的守法公民。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向几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做了这样的调查:
幼稚园的小朋友。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说这是什么?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月亮、饼干、圆圈……各种答案“缤纷四起”,记者满意的笑了。
初三年的学生。他同样在黑板上画了个圆,问说这是什么?可他发现在场的同学们都唯唯诺诺,低着头,不敢直视他。后来老师指定一位读书前茅的同学起来回答,他说是零,老师满意的点头了。“是游戏币呀!”一位平常不起眼的同学小声的说,但是在老师的怒瞪下,又萎缩了。记者只能在心中叹息!
不晓得你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后是否也一样感叹,难道学生就没有个性吗?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全面的、知识型人才或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特长的人才。然而应试教育却在灭***这些人。
从小我们接受的都是灌鸭式教育,老师又多少知识,就有多少知识往学生的脑子里塞,考试的内容就是这么多,也不会为难你,只要记熟就行了。然后,我们就拼了命的背呀、记呀,真的恨不得我们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恨不得有小叮当的记忆面包……就这样一年一年的积累,所有的人都被同化了,真到了思想意识达成一致的境界。有时都怀疑了,到底考试是考我们还是考老师呢?无解。
就如同那群处三年的.学子们,明明可以的,可以各抒己见,然而却在老师的怒瞪下退缩了。放眼中国,有多少激情昂扬的学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股热情的火被浇灭。如何不叹息呢?
幸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一些相关人士的呼吁下,教育制度终于向前进步了——素质教育。虽说素质教育只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而不是“抛弃”,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还是考试,总是脱离不了传统的应试模式。但中国现当代的学生们也的确应该感到欣慰,虽然完全抛弃掉应试教育对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蛮棘手、难落实的难题,但在素质教育的“帮衬”下,也许不再有更多的学生遗落他们的个性了。
失落的个性,有点遗憾,但总是符合现实的;
失落的个性,有点残缺,但总是一种缺陷美;
失落的个性,有点叹息,但总是会取得进步。
后来身旁的黄灯叫醒了它,黄灯说:“刚才有好几辆车从你的眼皮底下驶过,你怎么不制止呢?险些出车祸啊!”听了它的话,红灯不仅不害怕,反而还轻松了。它笑着说:“怎么样,我睡了五分钟,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以后我还会偷懒的!”听了它的话,黄灯和绿灯都提醒它,可是它根本听不进去。
以后的日子里,红灯总是想方设法地偷懒。终于有一天,几个工人将红灯撤了下来,并把它丢进了垃圾箱。从那以后,换上了新的红灯,而丢进垃圾箱的红灯这才后悔。它伤心地说:“我只是偷懒一会嘛,为什么就把我撤掉了啊!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再也不偷懒啦!”可是,世界上却没有卖后悔药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