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读到《绿化树》,是在一本很旧的杂志上。可能我借到这本杂志之前已经有许多人翻读过了,杂志又破又烂,没有封皮,只有一绺深绿色书脊。像一根秋天的树干。从而我记起这本杂志或这篇小说(只是这篇小说)时,不由自主会联想到篇名,联想起那根油绿的秋天的枯树。这大概是二十五年前的事吧。时隔多年我还能记起了它,记起这棵莫名其妙生长在我记忆中的树,自然有它的原因。两年前的一次闲谈中,有人提到了它,我还能记得一些末枝残节,同时觉得完全忘记有损于曾经的感动,于是在书店找到一本中篇小说合集,买回家阅读。一个时期的变革,也意味着一种心态、一种感动的变革。小说中繁琐的理论阐述已不能十分撼动人心了,但对特殊年代纯真的爱情,还是特别感动。最近梳理中国文学能够打动我的作品(本人自然阅读有限)时,中篇小说《绿化树》凸显在外,去中关村图书大厦又买了张贤亮先生的个人精选集,用两天时间再次通读。
就《绿化树》,有四个独特点简要记录下来,以便自己将来归集。
一、生活感。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是这篇小说真实生动的基本因素。章永璘自然是作者本人的化身,而镇南堡和农场,以及困苦的生活场景,也自然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文学再现。故而,小说中许多生活细节都能活灵活现地令人入境。
二、民歌(花儿)的穿插、地方语言。没有地方性,也就没有了小说的个性特征。花儿不必说,就方言,例如:“轻省”是西北方言中很具简略的形容词,“尿褯子”,以及马缨花的爱情表白“要不,你现在就把它拿去吧,嗯,你要的话,现在就把他拿去吧”、“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
三、扁平人物。“营业部主任”、谢队长、保管员等,通过作者赋予的具体性格、行为特征,有棱有角地完成了情节的顺利进展。从不同侧面呈现了时代个人特性。
四、剧情的逐步进展和结尾的突变。正当小说结尾再读者心中无可是从的时候,忽然来了意外的活扣,一辆拖拉机使整个转徙完美起来。
当然,小说过于说教,过于理性化的陈述减轻了小说应该具有的感染力。这也是时代和中国文学的最大瓶颈。
春天到,春天到,植树造林绿化好。
春,来了。大地,醒了。到处生机勃勃。少先队员扛着小树苗和铁锨,手里提着水桶,来到山上,准备植树。他们先挖好坑,接着将小树苗栽进去,浇上水,使小树苗保持水分。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汉流浃背,虽然疲惫,却未见埋怨。少先队员走过的荒山野岭如今已变成了青山碧岭,少先队员走过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绿色的世界。
小动物也高高兴兴的来到这里生活,小鸟抖动彩翼,来这里搭窝筑巢。松鼠有了家园,高兴地叽叽直叫。小兔,小猴深深感谢少先队员为他们,为大自然作的贡献。
山河壮丽,不再咆哮,用清澈的河水来回报丰收的果园。
千年裸露的山峰,结束了烈日的艰熬,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叶茂。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了阵阵林涛。
再往左走,是草坪。红色的,绿色的,一层层,错落有致,美丽极了。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有红色的玫瑰花,有黄色的康乃馨,还有白色的百合花。草坪中的小径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在欣赏周边的美景,不少人在拍照,好像想把美丽的五一绿化广场带回家。
傍晚的时侯,突然,从我耳边传来一阵阵优美的音乐。我问爸爸:“怎么了?”爸爸微笑着说:“这是音乐喷泉。”“音乐喷泉?那是什么?”“你看。”爸爸指给我看,我顺着爸爸的手指往前看,啊!原来那就是音乐喷泉。喷泉在音乐的伴奏下欢快地跳舞。我看得入迷了,因为喷泉太美了,它一会高,一会低,一会变颜色,真是变化多端。我多么想把美丽的五一绿化广场带回家呀!突然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对,就这么办。我拉着爸爸的手向喷泉那边走去,让爸爸给我拍照,我摆好姿势,五光十色的灯光照耀我显得更加美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