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从这本书的序言开始,我就开始深深地陷了进去,最终,如饥似渴地一口气看完了全书,当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压抑着的千种感慨,仿佛要喷涌出来。
书中一开始有一句话:“‘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正是这句话,让《看见》这本书以人为着重点,以人的情感、人的经历,反映这个时代的变迁,人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还有什么比“人”更能让人受到触动与共鸣了的呢。历史曾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就像《看见》这本书以柴静——名主持人、一名记者在其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所遇到的各种人和事为素材,却反映了我国在这十年中的变迁。
就如我国很多纪录片都有的一句话:这十年,是改革开放的十年,是不断变化的十年。这十年,我们确实经历了很多。本书以“非典”、“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的几件大事件,以及在社会上引起争议的“华南虎”、“药家鑫案”等事件,同时也关注着隐藏在整个社会与体制下的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为整个行文点,看似零零散散的内容,却让我们在时空历史的穿梭中,暂时抛弃本身就是一个经历者的身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慢慢品味,细细道来,陷入那些你不常记起的回忆。
但是,从整个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人本身的关注与思考。书中说到: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还有什么比处于经历者的人,更能够“看见”处于表面下的涌动着的暗流呢?现在回忆起“非典”,我们想到的大概就是那段全国都弥漫在白色的恐惧下,人人紧闭家门和从电视上不断报导又有多少人感染,又有多少人逝去的岁月了吧。可是,这本书写下的却是处于那种情形下的人,病人、医生、家人,以及作者这群新闻工作者。处于时代背景下的'人似乎很渺小,在那段“希望与绝望并存”的时光,我们看到了身处最前沿的“白衣天使”,有多少人深藏着内心的恐惧却仍旧奋战在最前沿,与家人孩子隔离,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记得“非典”的恐惧,记得我们众志成城最终战胜了困难,可又有谁记住了他们?在历史的洪流前,我们被推动着前进,似乎总处在被动的局面,但不要忘了:我们创造了历史。同样的,对于北京奥运,我们除了看到那盛况空前的开幕式,中国健儿将一枚又一枚的金牌收入囊中,我们还看到些什么,又记住了什么?而本书,讲到了“中国人民永远的好朋友”埃蒙斯,讲到了那个在夺冠后亲吻自己已逝妻子照片的德国举重选手施泰纳等等。事物的表象往往会让人迷失,其实并不需要你站在一个仲裁者的立场上,把是非善恶分得一清二楚,流于表面的轻易只会让你迷失了方向,将心比心,不要忘了人性的复杂之处。
我想对于本书的作者——柴静大家并不陌生,作为央视的一名主持人,有成千上万人观看过她的节目。这本书以作者从进入央视开始到不断成长的过程为线索,看似简单平实的话语,却将这浩浩荡荡的十年,跃然纸上。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名公众人士,讲求公正客观往往是最基本的,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着人们。可另一方面,我们并不是一台毫无感情的思想机器,面对开心的事我们会笑,面对悲伤的事我们会哭。我想,在这方面,作者做到了。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那群处于花一般的年纪却一个接一个地自***的心痛,对自己家乡山西污染日益严重的无奈,对社会上的边缘人群被孤立的同情……我们并不能要求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应当捂着自己的良心,至少不把人引入歧途。有人问:你又如何能知道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呢?我想:“看见”,透过事物的表象,探求人的内心深处,你会找到答案。
书名为《看见》,正如作者想表达的那样,我们不应被蒙蔽,要拨开迷雾,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欣赏有批判精神的人,往往是自己并不能做到,处于现行体制之下,在似经济蓬勃发展,国家不断富强的表面,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盲点,并不是没有发现,而是又有多少人讲出来。对于现行耕地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情况,作者通过采访现行土地制度的制定者之一的陈锡文,让我们明白制度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想:在制定农村土地属于个人,国家有权向农民征用土地这一规定时,他们也不会想到,现今地方政府以低价从农民手中购买土地搞建设,最终却树立起了一座座“烂尾楼”、“鬼城”的后果。只有揭发,才不会深埋于黑暗处,不断腐朽,越来越严重。
“看见”,不要求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众生,不要求如仲裁者一般判断一切是非黑白,你所看见的,也许并不符合标准答案,但请站在人的立场上,感受到隐藏在事物表象下,那些触动人深处灵魂。
在这一片金灿灿的油菜地中漫步,看着她们在风中翩翩起舞,就像是一群群无忧无虑的孩童。
俯下身,轻轻地嗅着她独特的芳香。轻风抚过我的脸颊,动作至柔……远处一群孩子的嘻笑声传入我的耳膜,抬头一看,呵,是大人们带着孩子来挖野菜!
野菜的季节又来了吗?慢慢地,它勾起了我的回忆……
曾几何时,奶奶也经常带我来挖野菜,我曾天真地问道:“奶奶,这是什么呀,能吃吗?”奶奶慈祥地笑着说:“当然啦,这可是奶奶最爱吃的东西了。”“最好吃的东西?是不是像巧克力那样?啊!我一定要多挖点!”心里这么想着。
我努力地寻找着那野菜的踪迹,不一会儿两手抓得都是泥。奶奶总是在一旁告诉我:小心点,别摔倒了!
就这样,一直到了傍晚,奶奶和我总是满载而归。夕阳下,是一老一小的身影,田间不时传来我俩愉快的笑声。
可是后来,奶奶的身体一天比一天糟糕,我缠着让奶奶带我挖野菜,可是却不能。奶奶还是微笑着说:“丫头啊,奶奶不舒服,你自己玩吧。”言语中,总是抹不掉几分虚弱。
直到那一天下午,奶奶抱着我,轻轻地拍着我的小手,说:“丫头,你一定要笑着活过每一天啊,不论怎样,都要坚强。奶奶最爱你了。”当时我不懂奶奶的意思,只是“嗯”了一声。就在那个宁静的傍晚,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她走时脸上是无尽的安祥。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了奶奶的话:一定要积极乐观,微笑着面对一切,即使前方困难再大,也要坚强勇敢地面对!奶奶,这也是我对您的承诺,我一定会的!
手中拿着那长出花儿的野菜,望着天空。我看到了奶奶您慈祥的面孔,您正微笑地看着我。我冲着天空大喊:奶奶,我想您了,您在那个世界过得好吗?丫头长大了,您不用担心我!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
所以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就像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她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所表达观点一样:“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
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首先我们要像柴静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 其次就像“药家鑫”报道一样,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相信《看见》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度,不止是与人沟通,不止是看问题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一种“打破***”的快感吧!
看着眼前那一盘晶莹的炒木耳,我不禁又想起了你——母亲,谢谢你对我的关爱。
小时候我是很不喜吃木耳的,感觉那东西黑黑的卷卷的,卖相那么不好,肯定没有什么好味道,于是一日三餐我碰都不碰。但母亲喜欢吃,而且经常鼓励我试一试。我是不敢试的,但每次看到母亲“吱吱”的嚼得那么香,还是忍不住的咽了下口水。
“妈,有那么好吃吗?”那次,我终于问了母亲,心里有点小期待。谁知母亲好像没听到,又夹起一块黑黑的木耳美美地吃了起来,“吱吱”声不绝于耳,貌似比前几次的都要大。我有点急了。
“妈,什么味什么味?香不香?”我晃晃母亲的手问道。母亲咽下木耳,一脸诱惑的看着我,“香!可香了,你要不要吃啊?”
“妈,你骗我呢?”我撇撇嘴,“这东西长得那么丑,怎么可能会香啊。”
母亲没有回答,重新夹起一块木耳放在我的面前,笑着问道:“你看,儿子,它像什么?”
我盯着那块满是皱纹的东西看了好久,黑色的纹身外加混乱的形状,我始终没敢说出来它像一朵花。我摇了摇头,表示这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范畴。
母亲得意一笑,晃了晃木耳。“这是大地的耳朵啊!”
大地的耳朵?听到这个奇异的比喻,我又重新看向那块木耳:弯曲的形状,不平的凹痕,嘿!还真像是一个耳朵!
“大地有千千万万个小耳朵,它们散布在各个地方,它们听着自然万物的祈盼,所以大地能知道哪边地方需要雨水,哪些地方需要阳光,所以吃了它们,就能听到大地在说话呢!”
母亲把木耳放进嘴里,“吱吱”声传了出来。“你听!”母亲说“大地在告诉我,你是个乖孩子!”
我被吸引住了,拿起筷子夹向那些黑黑的“小耳朵”……
我夹起眼前的木耳,放到嘴里。
“吱”,声音响起,我笑了笑。
母亲啊,我听到了大地在说话,一直听到他在说,亲爱的你。
谢谢你,我最最亲爱的母亲。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