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最后一头战象》我体会到了,大象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它可以为了人们牺牲,为了同伴儿死,故事中的嘎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想当年他英勇***敌,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样子让我们历历在目,大象有着一般人没有的重义气,有小人没有的为伙伴而死的精神,大象看起来很可怕但如果你和它相处一段日子,你一定会发现,它就是你这辈子最不会出卖你的朋友。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或许,所有的快乐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孤独却各有各自不同的刺。
电影里首先出场的是一个有着蓬蓬卷发的天才少女芭洛玛,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青春叛逆少女。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家人交流沟通,既鄙视自己的家人,又鄙视法国中产的生活方式;她思维敏捷活跃,心智成熟多思,嘲讽幼稚浅俗,渴望摆脱幼稚。
整个故事都是从她的视角出发,引出了这户家庭:忧郁症妈妈、冷漠姐姐、严厉爸爸,继而引出了这座公寓——只住着五户人家的高级公寓,也引出了公寓里的新邻居——优雅的代表者日本人小津,比较后引出了公寓的门房——主人公——外表懒散的米谢太太(大家都只知道称她米谢太太,却从未在意过她的名字叫荷妮)。
门房荷妮懒散慵懒邋遢,不善与人打交道,这或许是除芭洛玛以外所有人一致的看法吧。大家总是习惯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对某一类人产生比较固定的刻板印象。因为她是门房,那么她就不应该是有学问的;因为她穿着邋遢,她就不应该具备优雅;因为她身份卑微,她就可以不被大家尊重。那么比较先可以做到的不尊重就是,她不必有属于她的`名字。
性格孤僻冷峻的芭洛玛,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因生来受东方哲学影响颇深,喜欢围棋和日文,喜欢用画笔和摄影机记录自己的世界,对一切都是消极的眼光和旁观者的态度,她冷漠而又敏感,从不善意地与人接触……可是这一切都因为门房荷妮和日本人小津的出现而改变了。
通过芭洛玛对荷妮的细致侦查,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荷妮只是故意装的很懒散,其实内心很细致,如刺猬一般,性喜孤独,却优雅得无以复加,浑身是刺,像一座如假包换的堡垒,内心却极其柔软温暖。荷妮确实是一只躲在坚固的堡垒里的优雅刺猬,在她紧闭的房门背后,是一间藏书丰富的巨大书房,她的隐逸时光便是在这书海里徜徉,享受着文字和艺术世界的丰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充当着刺猬,只是多半不大优雅,优雅只有在优雅人的眼中才会体现,因此荷妮的优雅只有小津和芭洛玛能够看到。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荷妮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另一个房间的门,于是我们看到了她的世界——满屋的书籍围绕着一盏灯、一把安乐椅和一只猫。芭洛马发现了这个房间,她为荷妮绘制了一张卡片。卡片上,荷妮安然地坐在安乐椅上,温婉而祥和。影片刻画了芭洛玛与荷妮吃巧克力时荷妮的神态,巧克力的惬意,韵味和醇香,终于明白了荷妮的冰箱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巧克力了,而且是黑巧克力,因为黑巧克力本身就是优雅,那时的她骨子里就刻着优雅。
于是芭洛玛说:“长大以后我要当门房!”荷妮回答:“长大以后,你会当公主!”公主也罢,门房也罢,她定是想要找到一处自己心灵的藏身之所。
读书的秘密一直被荷妮藏得很深,直到公寓搬来了一个新住户小津先生,一次偶然的对话,让小津先生意识到外表邋遢呆板的门房其实拥有一颗敏感睿智的内心。小津先生评论前任房客“每一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荷妮下意识地回应“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样。”这一瞬间,两颗素昧平生的孤独灵魂通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相识相知了。在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你的特别你的优雅,因为我本身也就是个特别的人优雅的人。荷妮说自己只是一个门房,小津回答:“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两种身份。”我想另一种身份应该就是那无以复加的优雅者吧!
荷妮在参观完小津的住宅之后,不禁赞叹,小津先生的生活应该就是优雅和精致的典范吧,并且已将优雅的外在表现力展示到了。因为对日本文学和日本电影的痴迷,荷妮迅速与小津先生产生了共鸣,她能在得知小津先生的姓氏时,条件性反射地求证他是否和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有血缘关系。她能在小津先生家中一眼认出墙上所挂图片,正是小津安二郎作品中的“红豆雪山”。她的不经意以及两人的愈加默契,让小津先生倍感惊喜。孤独的刺猬,是对么渴求遇到一个同类,能让自己收起尖锐的刺,离开坚固的堡垒,来温暖彼此孤独的灵魂啊。
但是刺猬还是自卑的,特别是在这样优雅的小津先生面前,面对他的关心与友爱,面对生活方式的差异,荷妮自惭形秽了,她劝自己放弃这不应有的幻想。她已经半开的心房也是反反复复,是冲出现实去迎接真实的自己,还是退回自己的堡垒孤芳自赏?优雅的小津先生依旧对荷妮保持着他的关心,并鼓励她走出自己伪装的冰冷世界,勇敢地追求真实的自我。
终于,荷妮打开了冰封的心门,准备迎接崭新的生活。荷妮勇敢地接受了小津的邀请,决定接受被爱并且努力去爱。
可电影跟所有人开了个大玩笑。翌日清晨,细腻的表达和温情的生活还没来得及开始,一切就戛然而止了。荷妮劝别人不要站在马路中央,自己却被飞来横祸夺去生命,刺猬比较终死于意外。
在临死前,荷妮想要用微笑面对这比较后的世界。她想到了生命中所有出现过的人,连同那个肇事者。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电影要跟我们开这样一个玩笑。优雅的人生,重要的不是在于你什么时候殒身,而在于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你到底在想什么!安娜卡列尼娜比较终被爱情的幻灭所毁,而荷妮终是在爱情的美好中殒身,微笑的这一刻,她是华丽的优雅者!
人们都会畏惧自身所带来的痛苦,却忘了自己存活的价值,那条被荷妮解救了的金鱼,连同所有的人都在荷妮比较后的意外中得到了救赎,即便追逐星辰,也莫似在这金鱼缸中了此残生!我想芭洛玛肯定不会再自闭孤独了,在这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群中,我们看到冷漠无情和黑暗,可生命远没有那么荒谬暗淡,其实有爱的人生才是优雅的人生!
晚饭过后,轻轻推开房门,寻一处皮椅坐下,膝上窝着慵懒的猫,端上一杯温暖的茶,在昏黄的灯光中,轻轻翻动着书页……优雅者的生活一直都在,优雅者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光彩。优雅是什么,不是高高在上的观念,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卑躬屈膝。是平等,是谦逊,是礼貌,是从容。不是用自己丰满的刺去阻隔现世的不同,而是蜕下冰冷的外衣,去拥抱温暖的世界。是如同荷妮,用自己优雅的一生去定义生命的价值。
但愿你拥有刺猬的优雅,但愿你生命的价值与你的期许相当!
昨天,爸爸给我买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今天我已经看了一半,里面的故事真是太感人了呀!三毛太可怜了,看着看着我的眼泪差点流出来了,他好多次都被人误会,有一次他去上学,成绩非常好,可是一个小坏蛋犯了错误,却把责任推到三毛身上,于是被老师误会,取消了上学的资格……
现在我们条件好了,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不能像那些小坏蛋一样不听话,人人都要做一个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
芭洛玛在11岁的时候,准备在未来的165天后在她的12岁生日时结束她的生命,逃离如“沉闷的鱼缸”般的坏境。
但她不甘愿死的毫无意义,她决定拍一部电影,用摄影机拍出她所见到的人与她们的人生、生命。
她的母亲,接受着密集的治疗,影片中提到这位女士隐约知道植物装饰的作用却将它们当做人对待。她姐将人生视为战争不愿意做她母亲那样神经衰弱的女人、想超过她的父亲,成为上位者,她们被名利捆绑,按着人们期望的路走去,无论生活的'如何就如同鱼缸中的金鱼,没有了其它选择,只有固定的人生。
影片中有各种零碎的片段向我们展露芭洛玛所处的环境,上流社会的人们无法自由的谈论,如影片中芭洛玛反驳一位男士将中国的围棋比作国际象棋并说其是日本做的,反而遭到她的父亲教训。社会的沉闷,发声都没有了自由。
芭洛玛拍摄荷妮桌上的巧克力和书,为显示其内心的哲学、广博做了铺垫。同时小津先生入住,与芭洛玛的日文对话、芭洛玛的艺术作品、荷妮对格郎家公猫名字的猜测,都向我们透露着他们内心的优雅与丰富与他们本身的相似。
从小津先生与芭洛玛的对话逐渐渗透出荷妮内心的优雅与外边伪装的城堡,突出了优雅的刺猬这一主题。片中有荷妮照镜子时的样子、有去理发店时的情景,她不安的眼神、彷徨的动作无一不流露出了她内心的不自信与自卑。
由于姐姐的缘故,芭洛玛成功与荷妮认识,三人成功相知相熟,同类的气息使他们相遇。
看过电影后看见他太太的照片,激发了她内心的自卑,又开始像刺猬一样伪装自己,开始想远离格郎。但由于芭洛玛的安慰 她逐渐尝试走进格郎先生。
在格郎先生生日那天,他说“我们可以做朋友,甚至可以做一切我们想做的。”荷妮回以微笑说:“谢谢”一切都在变得美好,芭洛玛开始思考是否真的应该死去,这时荷妮却出了车祸,美好戛然而止。再次,芭洛玛到了死亡有时的确是个悲剧。
片段中,芭洛玛给鱼为了药把它冲走,到了荷妮那儿,如今又回到了芭洛玛家中,命运是轮回还是有所变化。
“最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之前你在做什么,荷妮,你死之前准备做什么了?你准备去爱了。”
我们的人生究竟是注定的还是能通过自己有所改变,生命的结束究竟是解脱还是悲剧。
结局流露着淡淡的忧伤,也未点明芭洛玛最终是否有选择自***,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遗憾与对生命的深思。
一个是过着秘密文艺生活的女门房,一个是有自***倾向的天才少女,两个身份相差甚远的人的相遇相知,给观众带来的是充满生活哲学的启发和自省。根据法国畅销小说改编的《刺猬的优雅》,让我们在幽默、讽刺和温情中,去发现每个人身上那无形的小宇宙......
又老又丑的门房妇女米歇尔喜爱文学,却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拥有阅读的爱好;她偷偷地购买了很多书籍,却不敢让人知道她的这间秘密书房;她和表面慵懒的刺猬一样,内心深处其实很细腻,性喜孤独,而且异乎寻常的优雅。
天才女孩帕洛玛认为大人的世界很蠢,于是准备在十四岁生日过后自***,却偶然认识了门房米歇尔女士,发现了她丰富的精神世界。
天才女孩帕洛玛与门房米歇尔成为忘年交,她们在一起津津有味的交流思想,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帕洛玛的理想也是成为一名门房……
经典台词
“若一切皆无意义,那么至少灵魂需要勇敢面对。”
“像鱼缸里的金鱼那样度过一生,并终结于塑料尸袋之中。”
“科隆布·若斯(帕洛玛的姐姐),鱼缸中红金鱼理论的典型,一心想避免像她母亲那么神经质,并变得比她父亲更加优秀的年轻女孩,生命对她来说是一场永远的战争,必须要摧毁别人来达到胜利。”
“生存的好坏只取决于布局的好坏的结果。”
“当人们决定放弃生命,那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合情合理,就像一次精美的过渡,一次向着长眠的轻轻滑动。”
“每个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米歇尔女士让我想起刺猬,浑身竖满尖刺,像一座真正的堡垒,但我认为,她和这些表面慵懒的小家伙一样,内心深处其实很细腻,性喜孤独,而且异乎寻常的优雅。”
“可我是门房啊。”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刺猬,只不过多半不怎么优雅。”
“小津阳子,小津格郎的孙女,一个实力雄厚日本家族的唯一继承人,命运被写在脑门上。”
“聪明人也有无助的时候,头脑清醒却不快乐。”
“就持续以痛苦为乐这点来说,我认为唯有心理分析可与宗教媲美。”
“门房是个不受保护的庇护所,即未随社会进步,也不合劳动法。”
“您不是一个普通的门房,您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藏身处。”
“我是个寡妇,个子矮小,相貌丑陋,身材肥胖,脚上长老茧,有时早上醒来,嘴里就像长毛象一样臭,我没有上过学,一直很穷,毫不起眼,微不足道。我一个人住,还有一只肥胖的懒猫,这猫不爽的时候,爪子会尤其的臭。既然我不怎么招人喜爱,虽然一直很礼貌,大家不喜欢我,但是还能忍受我,因为我完全符合一个门房的典型形象,又老又丑,脾气暴躁,永远在看电视,身旁有只肥猫,在套着针织枕套的抱枕上打呼噜,还有股什锦砂锅的味道。”(很多自卑的女孩应该会感同身受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皮埃尔·阿登死了,是件大事,但一个门房死了,只是日常生活里的小事一桩。”
“如果可以,我想笑,但我在想马努艾拉,她一定会后悔一辈子,因为洗衣店的小货车撞上了我,惩罚我偷穿衣服。”
看到故事的结尾,特别想告诉米歇尔夫人,你值得那些美好的东西,不要认为自己配不上。其实,每个善良的女孩都应该配得上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因为她自己本身就是最美好的存在。
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她认为自己的死是上天对她的惩罚,想到了马努艾拉可能会自责,看到了邻居与她的狗,甚至有点想笑,看到小津格郎,想到帕洛玛,并且希望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期许,活出生命的价值。
“人们如何定义生命的价值呢,帕洛玛,但愿你生命的价值与你的期许相当。”
“重要的并不是死亡,而是人们死的那一瞬间在做什么。勒妮,您死的那一瞬间在做什么,您已经准备好去爱了。”
小说以巴黎高档住宅区一栋公寓为背景,以看门人勒妮自述和少女帕洛玛日记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和艺术真谛的探寻。
一个外表粗陋的看门人,实则是有着高贵的心灵和文化品味,情感丰富,如刺猬般优雅。小说通过抒情音乐般的描写表现了人物对生命和艺术的体悟。
《刺猬的优雅》中,门房荷尼和十二岁的天才儿童芭洛玛的叙述,加上一栋巴黎左岸的高级公寓,构成了作者妙莉叶?芭贝里书写孤独的场景。故事第一章第一节《散播***者》以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带出了一个小学毕业、出生于低下阶层的门房-荷尼的秘密。
为什么一个门房会说出马克思的著作呢?读者从故事的第二节〈艺术之神奇〉中可以看出,门房被那些住在高级公寓的中产阶层(甚至是我们想象为态度不雅,成天看电视,煮一些气味浓烈的食物,身边有一个肥猫呼呼大睡的形象。于是,做了这栋公寓二十七年门房的荷尼为了符合这些中产阶层的想象,刻意把自己包装为这样一个具有“典型形象”的门房。
然而荷尼的内心,其实是一位会为《魂断威尼斯》而感动莫名,懂得欣赏小津安二郎电影每一个细节,闲时思考胡塞尔与康德,喜欢文学与静物画,内心充满种种细腻情感的人。这就是对旁人诸多防备,外表一个刺猬的门房荷尼,其内心的优雅之处。
故事的另一条主线是高级公寓的其中一位住客-十二岁的天才儿童芭洛玛。她不满家人的虚伪,认为生命、世界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决定在十三岁生日当天烧毁自己的家,然后自***。可是在十三岁来临之前,她在老师与父母面前都扮演一个聪明而奇怪的小孩子的形象,而且写两本日记簿-“世界动态日记”和“深刻思考”。
一个本是博学多才的女性,一个本是对世界诸多批判的天才儿童,为甚么要选择隐藏自己,并刻意令自己符合其它人的想象呢?这就是这本书其中一个有趣的设置。一般在书写工业社会人的异化、或阶级对立的作品中,主角的处境往往会被描绘为单向地被充满偏见、权力架构分明的社会压迫,并无力反抗的惨况。然而这本书却不是如此。
荷尼和芭洛玛虽然生活在充满偏见的地方,但她们并没有完全失去自己的能动性,反而将艺术,包括文学、哲学、美学、音乐等,作为自己的武器,并自愿选择披上一层保护色,透过内心独白冷然地嘲笑、批判这个尘俗世界,和当中种种虚伪、造作的人。所以越仔细窥探荷尼与芭洛玛细腻的内心,越明白她们与世界的空隙,及艺术对她们的意义。她们处境的孤独与她们内心的烦喧,交错出种种艺术与现实的对话。
这本书精彩的地方除了某些具有深意的情节安排外,作者借着故事人物对社会架构、文学、美学、历史等各种艺术、美丽事物的评论,也引人入胜。作者自己在一个访问中也说,有些读者喜欢哲学的部分胜于情感的部分,令她十分惊喜。这就是欧洲作者的深刻之处,因为读者看一本书的时候,其实正是看着一个作家思考的轨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