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血谁教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熏风过短墙。”元代张弘范的这首《榴花》,可谓神来之笔。蜜蜂从石榴枝上“嗡嗡”飞过,错把榴花当成了火焰,急忙掠过矮墙而去。让人忍俊不禁。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杜牧则为佳人玉钗上的榴花是否会烧坏发簪而担心,匠心独运。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这两句诗,把五月榴花的烂漫描写得生动形象,花瓣在阳光下红光四射,映得人眼睛发花,恍如梦境。
唐朝诗人子兰的《千叶石榴花》:“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春风。”只是一朵,就将千片叶子映得通红,足见其艳。
扭曲的枝条是修剪所致,只为了增加观赏性。乒乓大的石榴在它的枝条上只挂了几个星期,便掉了。小石榴树连个果子都结不了,甚是可怜。
爷爷曾对我说,这棵树和我同龄。十多个春秋,石榴树由小盆移到中盆,再由中盆移到大盆。每次移栽,它都会枯萎一段时间。不过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总会繁盛起来。如今,石榴树主干已从拇指粗长到了手臂粗,可根依然盘曲在盆中,枝条便不见发粗,枝叶也不见旺盛。我每天都要看看石榴树,日日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吃到它的.果实,然而每每看到那些干瘪的落果,失落之情便涌上心头。
每年入夏,爷爷便剪去那些枝条。到了第二年春天,石榴树会再长出一些新枝条来。几个年头过去了石榴树似乎不见再长高。看到它的枝条由中心向四周散开,却怎么也得不到舒展,我很替它难受。
去年春天我和爷爷讲,想把石榴树移到院子的空地里,爷爷同意了。于是,我狠心地把爷爷心爱的瓷盆打碎,把连着土的石榴树一起埋进事先挖好的坑里。刚开始,我还担心这棵石榴树不能存活,可它经过几场春雨的洗礼,坚强地活了下来。
星期天我去看爷爷,来到小院,看到树枝上结满了一朵朵红红的石榴花,淡黄色的花蕊。那花瓣一簇簇地凑在一起,像一个个小喇叭。过了几天,花谢了,结出一个个惹人喜爱的小石榴,我十分开心,盼着小石榴快快长大。初夏雨季来临,狂风夹着暴雨,一夜间,一个个青青的石榴,全被打落在草地上,我心灰意冷。
一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再次去看那棵石榴树,发现树上居然挂满了一个个红彤彤的石榴,树枝笑弯了腰,在欢迎我的到来。熟透了的石榴裂开了缝,露出粉红晶莹的石榴籽。顶端的几片叶子合拢在一起,使它更加美丽。我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个,剥开,掰了几粒放进嘴里,酸酸的,甜甜的。我和爷爷都笑了。我终于尝到了这棵石榴树的果实。
石榴红了。
石榴为什么这样红?我想:一是爷爷精心的护理;二是她能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三是扎根于肥沃广袤的土地。石榴如此,一个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从前,有一个商人来到了苹果国。苹果国里不长其他植物,只长苹果。
所有的人和动物从早到晚地吃苹果:早餐是红苹果,午餐是绿苹果,晚餐是黄苹果。
苹果国的牛奶特别好喝,由于这里的奶牛从小吃苹果长大,所以牛奶里充满了浓郁的'苹果香,味道好极了。商人想,如果我带一头苹果国的奶牛回家,那么一定能把它的牛奶卖出好价钱。
商人花不少钱买下了一头奶牛,可是回国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烦。苹果奶牛从来没见到过青草,它趁商人不注意,啃了一口,发现美味极了,于是便偷偷地啃了一肚皮的青草。
晚上商人来挤奶,发现牛奶的味道不对劲了。商人不停地盘问,奶牛终于承认自己吃了青草。
这可把商人气坏了,他咆哮道:“我花大价钱买你回来就是要你产苹果牛奶的,现在你的牛奶一股青草味,叫我卖给谁啊?!”
奶牛撅着嘴说:“我可不管你大价钱小价钱,反正我吃了那么多年苹果,早就吃腻了。现在就算你按着我的头,我也不吃苹果了!”
商人每天好说歹说,央求奶牛吃苹果,可奶牛就是闭紧嘴巴不张口。
商人想,要是这样下去,奶牛饿死了,我不是更亏吗? 商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开始天天给奶牛喂大把大把的青草,奶牛可高兴了,一个劲地猛吃。
终于有一天,商人说,现在差不多了。 商人把奶牛和满满一卡车的干草送回了苹果国。这下苹果国沸腾了,居然有一头吃青草的奶牛,而且它的牛奶散发着鲜美的青草味!人们蜂拥而来,抢着买牛奶。
聪明的商人最后还是赚到了很多很多钱。
你看,西边的跑道上四年级正在进行跑 步比赛。跑了第一名的同学自吹自擂:“你看,我没有骗你吧,我就是第一名。”跑了第二名的同学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说:“就差一点啊。”第三名紧握拳头,自言自语:“我一定不能灰心,我下次一定会赢的。”
在东边的跑道上,二年级的.小朋友正在踢毽子。毽子在他们的脚下就像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儿。他们都专心致志地看着毽子生怕毽子落在地上。
篮球场上三年级正在跳着绳,绳子上下翻飞,他们个个满头大汗。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在边上看着,不停地为他们呐喊助威。他们心里想着要是我们也能跳这么好就好了。
咦,那边角落怎么围着一群人?喔,原来是一个小同学拿着放大镜在观察着小昆虫。蚂蚁,蚂蚱,蝴蝶和蝈蝈,啊,真有趣啊。
一到下课,操场上可真够热闹的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