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塘栖古镇。
这里正在举办年味节,短短的古街热热闹闹的,各地的游客操着一口家乡方言,喜气洋洋的。街的中间是十几张大桌子,前五张后六张上分别写着‘“塘栖年味节”和“大家新年快乐”。每个字都由一种五谷杂粮拼成,红豆,芝麻,花生。五彩缤纷又不失朴素,代表着农民们一年的收成,一年的劳动,一年的心血。过年了,不仅收获了合家团圆的幸福,还收获了大地的馈赠。
不远处的台子上传来讲话声,随着锣鼓声我找到了那舞台的所在地。人渐渐站满了,这里要上演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一个小小戏迷,这里虽然不如大剧院中有字幕,场景更精美,演员唱功也不算好,但还是津津有味地欣赏了起来。戏剧中,京剧是国粹,越剧却也是一颗闪亮的明星。它演绎了美丽的神话,古老的传说,悠久的历史故事。年味不觉更浓了。过年是中国的传统,配上中国传统艺术,年也更美,更欢乐了。
走过广济桥,眼前的这条巷子,已经挤满了人,熙熙攘攘。去最外头那家店卖特产,顾客太多,商品都看不到,店员也都应接不暇。好不容易看到些什么,有金黄的麻花,又白又软的年糕,松脆微甜的枇杷梗,粉蒸蛋糕,桔红糕……每个人拎一大袋子出来,脸上笑盈盈的,桥上桥下,身影不断。大家一定想得一样:快回家过年了,在这玩顺便买些年货了。是呀,回家,还有什么,比这一袋袋年货所表达的心意更让人温暖,幸福呢。
重新走上广济桥,河神依旧安静伫立,流水缓缓,千年不变。砖块,青苔,高低不同的古老石阶。这个世界变化很快,有些东西逝去了,有些东西一直在。继续走着,越剧声依旧,两旁老房子依旧。手抚摸每一种五谷杂粮,不同的感受。我的思绪在飘飞,再回忆,在这里。
轻轻地,离开了;轻轻地,告别;轻轻地,回头望最后一眼。
塘栖古镇……
我已经找到了心中的年味。
同学们,我最近闻到了一种“味道”,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味?
你们一定会说:闻到味道又不是有多稀奇的事,味道不就是香味.臭味,难道还有其他的味道不成?为什么味道上面要打引号呢?别急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大家都知道马上就有一个盛大的节日要来临了,那就是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春节的前几天,你细心观察周围,你就一定能找到这种“味道”,只不过它在和你捉迷藏罢了。我现在找到它了,你知道我从哪找到它的吗?从超市里,超市里那急着购买年货的人群里,从那堆满年糕.饮料.糖果.汤圆等许多年货的购物车里,从超市中又新开辟了年货一条街里,我找到了它。在小区里,大人们在一起粘红包里,小孩们帮着父母贴春联里, 老人们在一起包粽子.做扣肉里,我闻到了它。从我的家里,爸爸妈妈忙着大扫除里,妈妈急着买红包里,爸爸通知家人来我家吃团圆饭里,舅舅赶忙去给员工发工资.买水果里,我找到了它。从点点滴滴里,从我们立即写寒假作业里,从供电局又举办了游园活动里,从大家愉快的心情里......我又找到了它。其实,这 种“味道”就是那浓浓的年味。它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观察,它就在你身边。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学习“更上一层楼”!
春节就要临近了,我们一家人准备到姥姥家里面过年,姥姥家在淮南西部的一个郊区,虽然不是一个繁华的市中心,但是却有着特殊的自然的气息,有着一份浓浓的年味儿,在我们的心里,是非常温暖的。
一路过来,红是家乡的主色调,家家户户挂着大红灯笼,还有红色的窗花,大家都忙着贴春联,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做的寒假作业就是收集春联,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家家户户都充满了喜庆的味道,所以红是我们中国的象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年三十的晚饭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大餐,不是它的丰盛,是因为它充满着年味。我和妹妹也会帮衬着去端菜,偶尔尝个鲜,当一回品尝大师,告诉掌勺的大厨(我的舅舅该加点什么料,盐、糖、醋、八角、辣椒,这些可是传统的中国味品,原汁原味的传统美食令人感觉吃了心里暖和、踏实。接下来,一盘一盘香气扑鼻而来、色香味俱全的大菜上桌了,摆满了方桌、圆桌、转盘,嘴馋的小孩们看得直流口水。妈妈、舅妈开始给我和妹妹倒果汁时,这顿具有重大意义的大餐便拉开序幕了。等到大人们各就各位,先向老人们敬酒,孝敬老人是中华传统美德。老人说新年快乐,大餐正式开始,大家转动转盘,品尝着精美的菜肴,我们小孩则迫不及待地开吃了。也不顾吃相如何,大人们问菜味道如何时?我们只管一个劲说“好”,等到看春晚时,还在如数珍宝地说着自己今晚喜欢的菜肴。
年里头,吃得多,收获的也多,但最有深刻印象的还是听到的年声。因为从踏上回家的路时,人们议论关于过年的话题的声音就不断。从吃、穿、住、行聊到国家大事,全与年紧密相连。到了年 夜 饭的时候,碰杯声、交替而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了——守岁到零点,马年来到,窗外鞭炮声迭起,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在这声声爆竹声里,我们的忧愁、烦恼全都“付诸东流”,迎接新的一年。还应了“爆竹声中一夕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但又很矛盾,鞭炮声让年味更浓,但也增加了环境污染,我想若能用播放鞭炮的声音替代燃放鞭炮的声音,减少污染多好,让我们过个绿色环保年。
就这样,我们一年又一年迎接着春节的到来,我想时光的机器,如果你能够看到我们的欢声和笑语,是不是可以放慢一些脚步,让我们回味一下,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可以多停留一段时间。
铛铛铛......随着时钟滴滴答答的徒步声,年已经越来越近了,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大街小巷洋溢着欢乐的氛围,奔跑着的儿童、温柔的阳光......这一幕幕构成了一个精彩的画面。
那年味又是什么呢?她的味道又如何呢?有人说,年味就是回家看父母;也有人说,年味就是洋溢在餐桌上的欢笑声、是春节晚会开始一家人其乐融融守在电视面前的评头论足声......众说纷纭。我细细地去品味着,感受并品尝着她那浓厚的气息。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年的开端,人们总会在幸福中开心的忙碌着,包饺子、办年货......为给自己生命的崭新日子一份心灵的承诺而快乐地准备着。到了三十晚上,一家人都团聚在家中,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大家边品尝着旧年里靠自己的双手取得的果实,边辞旧迎新,那感觉,真是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有道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踏着这欢乐的气息,走在闹哄哄的街道上,望着络绎不绝的人,我略有所思。走进一家别具一格且富有中国味道的饺子馆,一股股浓厚的饺子香味扑面而来。我找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了下来。不一会儿,热情的店员就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饺子旁边有些汤圆等美味的佐料。店员还精心介绍道饺子象征招财进宝,汤圆象征着合家欢聚......。邻桌的吃客也津津有味地品味着,似乎饺子或汤圆里包含着对来年的一种美好期盼。老人小孩脸上笑意盎然,店家酒保也充满着热情与欢乐。
走出饺子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家的热闹店面。挂着喜庆的红灯笼,贴着洋气的年画海报。广场上,正在播放着凤凰传奇的拜新年,那歌声是那么的优雅且动听。
乖乖!今天的人可真多呀!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有拎着年货匆匆赶路的、有带着孩子嬉笑打闹的......而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脸上都充满了喜气。
无意间听到在广场某个角落有孩子嬉戏放的鞭炮声,年味已然越来越浓,抬手看看手机,时候也不早了,穿上已脱下的外套,向着原路返回。
告别过去,迎接未来,感受年味儿!品尝那浓浓的年味,你准备好了吗?
我站在老屋门前的石阶上深深的吸了口气,吐息间鼻中充满了潮湿的泥土味儿,再嗅嗅,还有一分枯草的淡香,这是一股很特殊的味道,不是城市中所熟悉的烟尘味却又让我亲切无比。
这是一种专属于农村的味道!阔别一年,我又站在了这块养育了我的先辈们的土地上,贪婪地呼吸着这带有泥土气息却令人无法割舍的空气。
两个小时前,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五点钟,我还带着起床气在停车场抱怨爸爸为何要这么早起赶回老家,我认为与家人亲人一起共度除夕就是“过年”,为何还要花费精力赶回老家?但,这一刻,我好似明白了点什么。
听,那是什么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穿过薄薄的晨雾,微微的细雨,从远处传来了那久违而又熟悉的鞭炮声。久居城市中的朋友们,有多久没有听这样激烈热情的声音了?它霸道地敲击着你的耳膜,敲击着那新年的钟铃!
“走喽,上坟qi(去)喽”爸爸站在远处的田埂上向我招手。回到老家,爸爸的乡音也不自禁的冒了出来。
上坟是新年里必做事件之一,也是我最烦恼的事,看着眼前没有边儿的泥泞,我不禁苦笑,是谁刚才还在享受这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
我伸出脚踩了踩那被春雨浸润的土地,完美的印出了个鞋印。爱护新鞋与祭拜祖先不可两全,我咬了咬牙,踏了下去。雨水真是给扫墓活动增添了诸多麻烦,泥土遇上水不仅会粘鞋还会变得湿滑,待会儿还要徒“脚”穿过无数不过一人宽的田间阡陌小道,想想便觉得困难重重。幼时失足坠入水田里的悲惨经历又浮现在我的脑海,愈发使我的腿脚发软了。
但我不能也不会就此放弃,有泥土才是农村,粘上泥土才算归了根,才算过过“年”。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有墓园而我的祖先们的墓碑却在田野里?那些坟墓坐落在田与田之间,最多只有2排,所以分的很散,每年上坟都要在狭长的田埂上走好久。老人们说,上一次坟就要围着村子绕上一个整圈。后来我才懂了这句话,先人们去世后也不愿离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要继续守护这片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土地。
即使要很早就从床上爬起,即使要走很多的路,我却从未错过大年初一的扫墓。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嗅嗅这哺育我们的泥土的味道。
现在的农村已萧瑟了许多,即使是春节,也没有很热闹,村里近半数的人家都紧闭着大门,而锁早已锈蚀不堪。我明白了父母的用意,虽然我们早已安家在城市,但我们仍应铭记我们的根还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不该也不愿拔起。
那淡淡的泥土味儿,就是我的年味。
大家都说过大年,体会的是热闹,享受的是快乐,感受的是文化。为了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妈妈特地让外婆留了几片粽叶和一些糯米、黑豆等,让我学着包粽子。
开始包粽子喽!外婆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教导我:“包粽子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分心,要把两片粽叶上下叠好……”我听了很奇怪,心想:这么简单的事情,谁不会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拿起粽叶开始动手。咦?粽叶怎么折不好?一旁的妈妈发话了:“我早就猜到你不专心听,总是眼高手低。”无奈之中,妈妈也教了我一遍。这一回,我吸取了教训,决定乖乖地学。
我拿起一片粽叶,两只小手上下一转,哈哈,成——功——啦!我拿着这圆锥形的粽叶左看看右瞧瞧,别提有多开心,一会儿叫外婆看,一会儿叫外公看。“这个做得蛮好的嘛!”外婆称赞道。“行啊,有进步!”妈妈和外公异口同声道。这连连的称赞声让我心里美滋滋的,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第二步,把糯米和黑豆装进这“圆锥”里,让它们躺在里边睡个好觉。第三步,我把粽叶折过来,盖住这温暖的“小屋”,再用绳子扎好。呀,不好!我手一松,圆锥形的粽叶就成了一个小漏斗,“糯米宝宝们”纷纷掉下“悬崖”……我如此这般试了几次,脸憋得通红,可粽子依然没包成,白花花的糯米全掉回它们的“老家”——脸盆里了。
一旁的外婆看得心疼:“手都包酸了,还是算了吧!以后包粽子我再叫你!”“不,我不累,我还想包!”包粽子虽难,但我不能因为这小小的挫折而放弃,便又试了一次、两次……“耶!终于成功了!”虽然它是那么“瘦小、干瘪”,用妈妈的话叫“捆烂脚膏药”,但它却是唯一让我满意的成品。为了让妈妈用手机记录这极有成就感的时刻,我“乘胜追击”,于是,第二个、第三个粽子纷纷从我手中“诞生”……
大伙儿都知道端午要包粽子,可今天我才体会到我们台州人过年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有句老话说得好——“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还有很多传统习俗等着你去学哦!
寒假中的许多时间我都草草地虚度过去,唯有过年那几天我是真真切切度过去。
愈利年关,过年味愈浓。
排在年味之首就是那一阵阵浓郁的.鞭炮味。从地上忽然飞向天空就是那一个个花炮,垂直地飞向天空,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天空中绽放,闪现出一个一个的小星星,转眼间又消失在黛蓝色的天空中。它完美地飞跃,完美地落下,完美地展示给我们看,又一颗接替它,在天空中绽开出一朵巨大、闪烁、晶亮的花朵,仿佛花朵上镶满了水钻,又消失了。吸吸空气,里面有氧气夹杂着那股硝烟味,虽不好闻,但是闻着闻着也习惯了,这股硝烟味还真是随处可闻呢。
年味之二当然要酒香味了,我们这城市虽不酿酒,但是非常钟爱喝酒。在过年这么重大的日子里,喝酒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家家户户会在过年的前夕准备上好的陈年老酒。在过年时,许多爱藏酒的人都会纷纷打开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也许只有在这种日子了,他们才会收敛自己对酒的吝啬。在过年,不管是会不会喝酒的人,都得沾沾酒气,这不,喝着喝着倒也能品出些这酒的好了。
饺子味在年味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北方人特别爱在过年时吃饺子。那肥中带瘦的馅,加上些料酒,那味儿真是让人口水流下三千尺。再在馅中加入葱、姜、蒜,那滋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蒸煮完后,香味那真是扑鼻而来。一碗醋,一大碗饺子,可能还填不饱肚子哩。吮吮饺子上的醋,一咬开饺子,又会有一股汁混着醋一起流入口腔中。
仔细想想,其实年味很多。都饱含着新年的温馨美好。想象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边吃饭,虽有些挤,但是谁都互相夹菜,这种温馨只有在过年才能得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