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其实已经快有一个周了,在这其中,还将这本书做了一些思维导图。因为最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进行一次笔记的写作。还不可以称之为书评,因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限,只能是对自己而言,这本书有什么样的体会,有什么样新的认识。
本来按照计划,昨天就应该写这篇笔记,可是昨天没有写,而是用阅读李笑来的《与时间做朋友》来代替了。自己想了一下,为什么没有写呢,因为发现写作还是比较难的。你要自己有内容,还要进行相应的组织,才能进行输出。而阅读就不一样了,就是输入了。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压力。其实这是人们一种普便的心理。总是想要逃避痛苦。而选择安逸。
在《认知突围》的第一章《如何认识自己》中,其实读者就有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有时候,我们有大脑会欺骗我们自己,而且有时候记忆也是那么不靠谱。我们常常用切片思维来观察这个世界,而且以为我们看到就是全世界。但量我们常常会创造一个“虚假但是我们更有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就比如昨天的我,用阅读来代替写作,心理上会告知自己,我也学习了,我也看书了,我自己没有虚度时间。可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你就会看到问题背后的小心思。我这么做,只是找了一个借口。即使我阅读了上百本书,如果不去写作,我的写作能力怎么可能会有提高呢。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都在自欺欺人。只是现实是如此残酷,我们不愿意承认吧了。
在第二章《重新认识知识》中,作者提到,经常有人说,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鸡蛋的。知识无用论。而且说来也奇怪,最近在微信朋友圈内流行这么一个故事,似乎也证明了这个论点。这是一张图,来源于网络。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也是认为知识无论呢。在这一章中,作者讲到,知识必需要具用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这三个特点。所以有时候你是有一些见解,可是那不一定是知识。同时知识也是分层次的。分为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及智慧。而我们许多人学习到的可能只能是一些信息知识。说明白,你可能知道但是不会用。只用你将知识进一步加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可能这些知识才是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坚持下去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分别是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习的收益可见。有时候学习不是一个线性曲线,你可能在达到某一个目标之前,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是的,在从新手到大师的过程中,绝大总部分人都死在了沉默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人为地将目标分解,并且给自己一定的好处。最后,还要学习正确的估值。如果你认为你现在的学习是有价值的,你当然就会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几点,那么你的学习将更有针对性,更有坚持下来的.勇气。那么你就可能找到知识变现的点,来实现你的价值。
第三章《重新认识金钱》主要讲的是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在与金钱的关系中,我们其实有许多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才有钱,还有钱是可恶的,总之,这些论点在现在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可是从本质上讲,钱就是一般等价物。所以,钱不同人的手中,就会有不同的用处。因此,钱本向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使用钱的人就用道德高下之别。其实有很大部分的我们都希望我们可以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可是要怎么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有钱人的生活。书中说到,你对金钱的渴望程度可能会决定你挣钱的多少,你有多渴望,你可能就用多大机会拥有这些。书中提到一个故事,用来说明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
巴拉昂,在成为富翁之前是一位非常贫穷的年轻人,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推销装饰肖像画,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迅速发家致富,居于法国五十大富翁之首,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媒体大亨。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曾经是一位穷人。现在将以一个富人的身份离开人世,我并不想把自己成为富翁的秘诀帝入天堂,在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放进了银行我个人的保险箱里,并留下一百万法郎作为揭开这一谜底的奖金,若谁能够猜出我成为富翁的谜底,他就有权利拿走我保险柜中的一百万法邵,虽然我无法面对面地给他鼓励和称赞,但在天堂的我依然会为此给予他称赞与掌声。巴拉昂的遗书被刊登在报纸上之后,有四万多人投寄了自己的答案,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如果穷人拥有足够的金钱,他们也会变成富人;也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如果他们有了致富的机会就可以变成富人;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穷人缺少的是技能,他们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学习技术,如果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成为富人,所有的答案应有尽有,各不相同。在巴拉昂逝世周年纪念日时,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银行内的那个保险箱。并向众人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在所有的来信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九岁女孩,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她的答案是:“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
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这说明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只取决于我们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重点是你自己。其实没有人可以决定你。你才是你自己人生的唯一建构师。
那么要如何才能挣到钱。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先让自己变得值钱,也就是难以代替。同时要学习那些可以迭代的技能。也就是说这些技能具有相互转换性。可以快速地迁移到别的领域。同时也要让别人挣到钱,也就是要有双赢的思想。而且你让别人挣的越多。说明你的价值越大。本质上,我们都是为别人提供服务而来换取价值。
第四章《重新认识时间》中提到时间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时间是相当重要的。可是我们也有许多人一直都在浪费时间而不自知。书中提到时间其实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有时候时间是可以赚的。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有时候可能并不正确。如果我们一生只从事一件工作,只在一个地方,每天重复昨天的生活。即使你活了100岁。可能也不可以认定你就是活了100岁。因为可能在你的感觉中就是一天吧了。所以,我们常说要拓展生命的长度,也要拓展生命的宽度。就是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有关时间管理的书有很多。我认为这本书也只是讲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如有效利用时间。你的时间使用的地方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五章《重新认识关系》中,作者帮助我们重新梳理了一下我们目前常见的关网。比如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我们总是有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比如,父母一定是为子女好。行善总是对的。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有提到,你在这些关系中,如果关心与行善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你觉得或者是你认为这样是我对你好,可能我们就陷入了道德绑架。所以我们本质上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在这一章中,自己感觉帮助自己最大的,还是在人际关系中,最应该遵守的是边界问题。我们应该是守住自己的界限,同时也不侵犯别人的边界。可是这样做,往往是最难的。因为我们有时候,太过于关心别人,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总是常常会越界。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社交方式呢,作者提出一个方案,叫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在大量的短期社交。社交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等价交换。所以如果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你的人脉。同时为了让你的人脉资源更有效,作者提出了知恩就有马上报。是的,社交也有时效性,当别人帮助我们的后,我们要即时做出反馈。因为我们常常高估了我们的计划。我们总是说下次请你吃饭,可能就没有下次了。
第六章《重新认识人生》中作者谈到了活着的意义。其实我们最后都会发现。其实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你将人生赋予了意义。不同的人,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意义。有关人生最重要的那些道理有那些呢?人生没有起跑线,也没有假想的跑道,是一个自由度最高的游戏。人生的最大的意义在于体验。说不努力的人,不是不是想要努力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上层的世界。当我自己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体会的。是的,我们有怎么样的人生,主要是取决于我们对于世界有怎么样的认识。而且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我们总是认为世界对你不公,可是你却不想付出什么去改变它。这其实是不对的。
合上这本书,感觉是自己看过了,却又感觉没有留下特别深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也许并不新颖。可是真理往往是简单的。也是朴素的。我们要做的是去实践这些理念。可是我们总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是的,道理不难,但是行动是困难的。行动的困难让我们的改变也变得的困难了。
这个方法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把复杂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逐个击破。
从心理学角度说,它利用了“门槛效应”,又叫“得寸进尺”效应。就像登门槛,从低到高,一步一步上升,直到达到目标。
举个例子,打游戏最初开始通关时,都比较容易。随着不断深入,难度层层递进,奖励又来得刚刚好,而最难对付的大Boss,总是在最后一关。同理,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方法,用在拖延症上。比如说,你有一份材料要写,但是,你就是磨磨蹭蹭,不想开始。小松建议,你先从新建一个空白的文档开始,然后,开始写标题,写大纲,接着,搜集大纲所需要的数据,就这样,一步一步,你自然会进入工作状态。
读完这本书其实已经快有一个周了,在这其中,还将这本书做了一些思维导图。因为最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进行一次笔记的写作。还不可以称之为书评,因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限,只能是对自己而言,这本书有什么样的体会,有什么样新的认识。
本来按照计划,昨天就应该写这篇笔记,可是昨天没有写,而是用阅读李笑来的《与时间做朋友》来代替了。自己想了一下,为什么没有写呢,因为发现写作还是比较难的。你要自己有内容,还要进行相应的组织,才能进行输出。而阅读就不一样了,就是输入了。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压力。其实这是人们一种普便的心理。总是想要逃避痛苦。而选择安逸。
在《认知突围》的第一章《如何认识自己》中,其实读者就有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有时候,我们有大脑会欺骗我们自己,而且有时候记忆也是那么不靠谱。我们常常用切片思维来观察这个世界,而且以为我们看到就是全世界。但量我们常常会创造一个“虚假但是我们更有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就比如昨天的我,用阅读来代替写作,心理上会告知自己,我也学习了,我也看书了,我自己没有虚度时间。可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你就会看到问题背后的小心思。我这么做,只是找了一个借口。即使我阅读了上百本书,如果不去写作,我的写作能力怎么可能会有提高呢。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都在自欺欺人。只是现实是如此残酷,我们不愿意承认吧了。
在第二章《重新认识知识》中,作者提到,经常有人说,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鸡蛋的。知识无用论。而且说来也奇怪,最近在微信朋友圈内流行这么一个故事,似乎也证明了这个论点。这是一张图,来源于网络。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也是认为知识无论呢。在这一章中,作者讲到,知识必需要具用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这三个特点。所以有时候你是有一些见解,可是那不一定是知识。同时知识也是分层次的。分为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及智慧。而我们许多人学习到的可能只能是一些信息知识。说明白,你可能知道但是不会用。只用你将知识进一步加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可能这些知识才是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坚持下去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分别是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习的收益可见。有时候学习不是一个线性曲线,你可能在达到某一个目标之前,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是的,在从新手到大师的过程中,绝大总部分人都死在了沉默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人为地将目标分解,并且给自己一定的好处。最后,还要学习正确的估值。如果你认为你现在的学习是有价值的,你当然就会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几点,那么你的学习将更有针对性,更有坚持下来的勇气。那么你就可能找到知识变现的点,来实现你的价值。
第三章《重新认识金钱》主要讲的是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在与金钱的关系中,我们其实有许多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才有钱,还有钱是可恶的,总之,这些论点在现在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可是从本质上讲,钱就是一般等价物。所以,钱不同人的手中,就会有不同的用处。因此,钱本向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使用钱的人就用道德高下之别。其实有很大部分的我们都希望我们可以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可是要怎么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有钱人的生活。书中说到,你对金钱的渴望程度可能会决定你挣钱的多少,你有多渴望,你可能就用多大机会拥有这些。书中提到一个故事,用来说明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
巴拉昂,在成为富翁之前是一位非常贫穷的年轻人,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推销装饰肖像画,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迅速发家致富,居于法国五十大富翁之首,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媒体大亨。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曾经是一位穷人。现在将以一个富人的身份离开人世,我并不想把自己成为富翁的秘诀帝入天堂,在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放进了银行我个人的保险箱里,并留下一百万法郎作为揭开这一谜底的奖金,若谁能够猜出我成为富翁的谜底,他就有权利拿走我保险柜中的一百万法邵,虽然我无法面对面地给他鼓励和称赞,但在天堂的我依然会为此给予他称赞与掌声。巴拉昂的遗书被刊登在报纸上之后,有四万多人投寄了自己的答案,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如果穷人拥有足够的金钱,他们也会变成富人;也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如果他们有了致富的机会就可以变成富人;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穷人缺少的是技能,他们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学习技术,如果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成为富人,所有的答案应有尽有,各不相同。在巴拉昂逝世周年纪念日时,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银行内的那个保险箱。并向众人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在所有的来信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九岁女孩,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她的答案是:“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
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这说明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只取决于我们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重点是你自己。其实没有人可以决定你。你才是你自己人生的唯一建构师。
那么要如何才能挣到钱。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先让自己变得值钱,也就是难以代替。同时要学习那些可以迭代的技能。也就是说这些技能具有相互转换性。可以快速地迁移到别的领域。同时也要让别人挣到钱,也就是要有双赢的思想。而且你让别人挣的越多。说明你的价值越大。本质上,我们都是为别人提供服务而来换取价值。
第四章《重新认识时间》中提到时间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时间是相当重要的。可是我们也有许多人一直都在浪费时间而不自知。书中提到时间其实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有时候时间是可以赚的。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有时候可能并不正确。如果我们一生只从事一件工作,只在一个地方,每天重复昨天的生活。即使你活了100岁。可能也不可以认定你就是活了100岁。因为可能在你的感觉中就是一天吧了。所以,我们常说要拓展生命的长度,也要拓展生命的宽度。就是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有关时间管理的书有很多。我认为这本书也只是讲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如有效利用时间。你的时间使用的地方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五章《重新认识关系》中,作者帮助我们重新梳理了一下我们目前常见的关网。比如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我们总是有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比如,父母一定是为子女好。行善总是对的。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有提到,你在这些关系中,如果关心与行善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你觉得或者是你认为这样是我对你好,可能我们就陷入了道德绑架。所以我们本质上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在这一章中,自己感觉帮助自己最大的,还是在人际关系中,最应该遵守的是边界问题。我们应该是守住自己的界限,同时也不侵犯别人的边界。可是这样做,往往是最难的.。因为我们有时候,太过于关心别人,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总是常常会越界。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社交方式呢,作者提出一个方案,叫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在大量的短期社交。社交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等价交换。所以如果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你的人脉。同时为了让你的人脉资源更有效,作者提出了知恩就有马上报。是的,社交也有时效性,当别人帮助我们的后,我们要即时做出反馈。因为我们常常高估了我们的计划。我们总是说下次请你吃饭,可能就没有下次了。
第六章《重新认识人生》中作者谈到了活着的意义。其实我们最后都会发现。其实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你将人生赋予了意义。不同的人,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意义。有关人生最重要的那些道理有那些呢?人生没有起跑线,也没有假想的跑道,是一个自由度最高的游戏。人生的最大的意义在于体验。说不努力的人,不是不是想要努力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上层的世界。当我自己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体会的。是的,我们有怎么样的人生,主要是取决于我们对于世界有怎么样的认识。而且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我们总是认为世界对你不公,可是你却不想付出什么去改变它。这其实是不对的。
合上这本书,感觉是自己看过了,却又感觉没有留下特别深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也许并不新颖。可是真理往往是简单的。也是朴素的。我们要做的是去实践这些理念。可是我们总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是的,道理不难,但是行动是困难的。行动的困难让我们的改变也变得的困难了。
唯一性奖赏是说:1.能激发***,对你真正产生激励的事物。2.在你完成任务后才能得到,平时不可以享受到。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中举了个海豹表演的例子,每当海豹完成一项任务时,饲养员都会给它食物以奖励。人也是一样,正向激励会不断刺激我们向前。还是以打游戏为例,为什么人会为了通关不眠不休,而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而这样呢?
现在我明白了,游戏是即时反馈的,我们随时能够知道,上一次的决策,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同时,各种奖励不断强化我们的动机。在可期待的奖励下,即使遭遇了挫折,我们也会乐此不疲。
所以,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时,要提前给自己设定,达到什么标准,自己可以获得什么奖励。
总结一下,自制力不足,根源在于认知力受限。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我们毕其一生的任务,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回报很丰厚。
就像《认知突围》封面的一句话:认知优势,才是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
怎样让自己认知清晰有条理,让自己更有大局观,不随波逐流?有了这样的一个我想从书中获得答案的问题,我就会更有针对性地阅读一本书。
这个方法是说,任务延期的后果是客观的,但对于由此产生的影响认知,是主观的。所以可以人为把影响现实化、严重化。
蔡垒磊在书中举了例子,对于任务延期,你可以想象,这会影响团队业绩,影响领导对我的看法,下次升职加薪就没有我的份,我被边缘化,被裁员……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服信息,如果能够唤起消极情绪反应,例如恐惧,也能增加说服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感觉越脆弱,说服效果越好。但是,根据小松的经验,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出现:“瓦伦达心态”,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伦达心态,带来的是不良压力。这种压力的根源,是患得患失。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以后会怎么办,这会导致一个人胡思乱想、精力分散。
小松自己在做电台,有次比较幸运,节目被推至首页展示。巨大的兴奋感过后,在做下一期节目时,沉重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以往做节目,小松是以一种轻松积极的态度面对,感觉是“我新发现的好玩实用的干货,想和听友分享”。可经过一次推首后,小松的注意力放在了“我这期节目怎么出彩呢?这次内容听众会不会喜欢呢?如果没人听怎么办?”
录节目时,一开口,小松就知道,这次感觉不对,发出的声音干涩怯懦、犹豫迟疑,完全没有往日的自信洪亮,收听率也大大下降。
所以,小松的经验是,适当的压力是动力,可如果太过患得患失,考虑太多,反而会失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