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秋雨不如春雨般娇媚,也不如夏雨的盛大,更不如时而变成雪的冬雨,而它却多了几分质朴,几分凄婉和苍凉。
秋,本该是秋收的季节,农村里、田野上,农夫在凉爽的秋风中,忙碌地收获自己一年来的劳动成果。“嘀嗒嘀嗒”不知是哪儿传来的声响,人们下意识地抬起头,下雨了!太阳不知何时被阴翳遮住,只剩下一条细缝。雨,淅淅沥沥,犹如哼着一首婉转的曲子,照常出来散步,而它却不知道这一出来,对农夫将会带来什么。
“这该死的秋雨,早不出来,晚不出来。”“是的,这秋雨实在讨厌,什么时候下不好?”……周围的农夫们七嘴八舌地嚷着,不时还朝天空露出鄙夷的目光。秋雨无语,它不解,为什么这次出来,会遭受这样的待遇,仔细回想,它也没干什么呀!随即,雨倾注而下,它哭了,哭得凄惨而苍凉,不时露出些许哀怨和彷徨。农夫们无奈地回家了。
在城里,人们却乐于欣赏秋雨之美。雨点“劈劈啪啪”地打在窗玻璃上,朝外的一面很快聚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钢珠“,这些”钢珠“好像是被谁刻意从半空中扔下来似的,在玻璃上只停留了些许工夫,便顺着往下滴到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秋雨,“滴嗒滴嗒“声似柔美清新的旋律,温情的音乐语言将路上撑伞的行人、家中卧听雨声的人引入遐想的意境,它犹如淳淳的清泉,融入大地,融入秋日。
我喜爱秋雨的质朴,喜爱漫步于秋雨中,喜爱聆听秋雨声,它如“高山流水”涌入我心。我爱秋雨!
今天,我正在家里写作业,天突然阴了下来,顷刻间便布满了浓浓的乌云。屋里漆黑一片,在窗前写作业很费眼力,于是我放下笔和本子,向窗外望去。 这时,乌云笼罩着整个天空,眼前一片昏暗,只有在闪电划过时才露出一线亮光。闪电过后,便是轰隆隆的雷声。那雷声好像是从头顶滚过,然后一声脆响,炸了开来。接着,雨点就纷纷落下来,顺着风落在了我家的窗台上。慢慢地,雨水灌满了整个窗台。窗外不远处是人行小道,雨点打在小道上,溅起一层层水雾。渐渐地,雨点变得密集起来,由雨点变成雨柱,又变成雨帘,覆盖了整个街道。
余秋雨只能算个文化客,不能算是文化的代表和旗帜!因为,我们在余秋雨那里得不到精神支柱和文化的食量!
余秋雨是个学者?请问什么学者?学者应该以什么为主要标志?当然是博学多才,有思想著作的人。可是,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些书而已!
余秋雨近几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跑场的角色。
文化是个大内涵,学者一定是在某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人,可以做丰碑和榜样的人。文化学者一定要学识成就等身,才名副其实。
思想是文化的灵魂!
哲学是文化的筋骨!
学者应该是旗帜和标杆!
我们在余秋雨那里看不见这些东西。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正值的人被当作木偶,被摆弄来去,我们看到的是文化样子和摆设,看到的是到处奔波赶场的一个文化人的忙碌。
余秋雨应该说是个标准的文化人,但是不是什么大学者。如果把余秋雨当作当代的文化领袖,那不仅是余秋雨的悲哀,更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余秋雨参加一些评委活动本身是浪费时间和生命。他应该专心写自己的著作,让自己的.著作去说话。
文化人大多都虚伪,不知道余秋雨是不是这样,否则怎么成“评委”?
大道无边!道中有道。道非道。无道才是真道!平和才是一个文化人的正道!
吹捧余秋雨是抹***余秋雨,是对余秋雨的利用。
文化就是需要一种哲学精神做信仰的支柱。我们看不见余秋雨的文化哲学理念,也看不见他的主旨精神是什么。
笔者不否认余秋雨是个文化人,一个文化名人的身份。只是感觉可惜和惋惜,他不应该是一些商业行为的代言人和所谓的“评委”,那完全是糟蹋余秋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