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那么大家又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呢:为什么人们总是这样忙?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笑咪咪地说:“这里面还有个传说呢!”我很感兴趣,就缠住妈妈给我讲讲,妈妈讲起了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一来百姓们就会措手无知的被它吃掉。它常年隐居于深海,每逢农历十二月三十,“年”就爬上岸***人灭口。天上的神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派出了一位大仙下凡,***妖降魔,去帮助百姓们。一年离十二月三十还差一天时人们收拾东西,逃去了深山之中。有一位老婆婆年纪大了,跑得很慢,在逃跑中,碰倒了一位老人,老婆婆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对…….对不起,我急着赶路一一不小心…..实在是对不起了!”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沒关系,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急着往山上跑呢?”老婆婆听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可不知道,我们这儿,有个“年”的动物,它只要一上岸,百姓们都会被它吃掉的,我还是劝你快走吧,不然你也会变成“年”的口中之物了!”老人听后,捧腹大笑:“我天不怕,地不怕,干嘛怕一头怪兽呢?”说着拍了拍胸脯。老人住进了老婆婆家。傍晚,大地崩裂,原来是“年”来了。这次,“年”发现了不同之处:唯独只有老婆婆家有灯,便仔细看,灯是红色的,“年”首先是吓了一跳,之后,猛烈奔向老婆婆家,这时门开了,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披着红袍,拿着鞭炮,鞭炮发出了霹雳啪啦的响声,冲着它张开大笑。“年”一看,狂奔跳下大海,再也不敢出来了。原来“年”最害怕红色,和霹雳啪啦的声音。三天后,村民回到村庄,发现房屋并沒有被“年”推翻。老婆婆恍然大悟,赶紧对村民说了这件事,村民们一听,去到老婆婆家,原来,老人就是天上的神仙变的。老人治“年”有三个法宝:红对联,鞭炮,红袍。第二年人们试着用这三个法宝,“年”果然沒有再来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神仙,并把农历的十二月三十,定为过“年”,又叫春节。直到现在,每逢过“年”,春节时,人们照样是穿新衣或红袍,放鞭炮,买红对联……
这就是春节,过年的来历呀!
随着一声声鞭炮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大家坐在椅子上,吃着饺子,看着春节晚会,可开心了。同学们都知道这个习俗吧,那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水底住着一头凶猛的大怪兽。它的名字叫“年”,它长着一双大眼睛,相貌凶恶,生性残忍,专食飞禽走兽。它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上一次岸,每次都换一种口味。它从专吃小飞虫一直到了人,人们害怕极了,就躲在家中不肯出来。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连忙派了一位老仙翁去拯救人类。老仙翁告诉大家:“这只叫“年”怪兽,最怕的就是红色和巨大的响声。”于是,人们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要放鞭炮,贴春联,“年”就再也没有来过了。后来这就成为了传统文化,被后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去。后人还把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叫做了一年,一直传到了我们这代。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关于除夕,还有一个故事。从前,人们并不喜欢年。因为年是一个可怕的独角兽,有一天,它很饿,于是爬上岸,到地上找东西吃。人们见到它都很害怕,就爬到山上避难。一位仙人说:“要穿红衣,放鞭炮。”年兽听到这么响亮的声音,还有看到红色的东西,撒腿就跑。从此,年兽再也不敢吃人了。
过年时,人们可以逛花街,五颜六色的花漂亮极了!有粉粉的桃花,它们低着头,好像有点儿害羞。有美丽的蝴蝶兰,颜色真多,有紫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粉色的……一阵风吹了过来,蝴蝶兰随风飘扬,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鲜艳的菊花,它直直地站在地上。还有香气扑鼻的百合花,吸引了许多顾客。各种各样的花把花街装扮得五彩斑斓,非常好看!
除夕晚上,人们会吃年夜饭。吃完后,我们会去放烟花。我们来到广场上,找到了一个人少的地方,我把烟花放在地上,爸爸拿着一根香,小心翼翼地点着了烟花,爸爸赶紧跑开,火沿着引线烧,引线烧完了,烟花就飞了起来,嗖,嘭!烟花炸开了,就像一朵朵五彩斑斓的菊花,有红色、紫色、绿色、蓝色、黄色,一个接着一个,天空突然明亮了起来。烟花真美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们唱着,跳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在“腊日”,既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楞,正月实一古称无日、元辰、元、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开始。开始来了,万象更新,愚意着新一轮的播种收获时节又要到来。人们没有什么理由不来欢欢乐乐的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日来临之前就早早的在门帘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期待着节日的来临。
春节的另一个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想象中的怪物。“年”一来。树木凋谢,百草不生,但“年”一“过”却恰恰相反,会万物生长,鲜花遍地,生机勃勃。“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用红纸照,于是有了燃鞭炮,贴春联的习俗。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是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传统的庆祝则以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挂旗、吃饺、放鞭炮,除夕“守发”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等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