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我和妈妈、奶奶、爷爷一起包的饺子,奶奶说:如果冬至不吃饺子,会把耳朵冻掉的。
饺子的馅是我最喜欢吃的韭菜和肉。奶奶先把面粉活成面团,然后由妈妈切成小块,我把它们压扁,最后爷爷擀成饺子皮,就开始包饺子啦,妈妈教我把饺子馅放到饺子皮上,先把中间捏紧,然后再捏紧边,别看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我老是做不好,包的饺子个个奇形怪状、东倒西歪,我把它们一个个排得整整齐齐像我体育课是的队列。妈妈说包饺子一定记住不要露馅,否则就成饺子汤了。
奶奶说:饺子像一群小白鹅,扑通扑通跳下河,
饺子下好了!一咬,就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特有滋味。
我家的饺子太好吃了。
一年一度的中华传统节日——冬至快到了,我们又能吃到香喷喷的饺子了。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比如;赛龙舟,吃棕子,吃月饼,吃饺子等一些文化。
我最爱吃饺子了。看着奶奶在厨房里忙碌,我忍不住跟了过去。只见奶奶把剁好的肉馅,还有大葱放进盘子里,又放了各种调料把馅拌好,最后又放了些香油,顿时,一阵香气扑鼻而来,把我馋的直流口水。奶奶看到我的羊子笑了起来,说:“小乖乖,你知到我们为什么爱吃饺子吗?这里还有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名医,他的医术很高,什么病他都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人们称他医圣张仲景。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张仲景从外行医回来,一路上看见很多人穿得破烂单薄,脸上都生了冻疮,不少人连耳朵都冻烂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于是,决定用自己的医术帮助大家。他带着人支起了一口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进锅里熬好后,又把它们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像耳朵一样的东西,煮好了分给大家吃。人们的冻疮慢慢到就好了。这是一种可以治冻伤的药,张仲景给它起名“祛寒娇耳汤”,那天正好是冬至,很多人都分了一大碗汤,两只娇耳,大家吃了以后,觉得两耳发热,冻烂的耳朵不出半个月就好了。
后来,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都要包娇耳吃,慢慢地,就变成了今天人们吃的饺子了,还说,到了冬至吃饺子,就不会冻烂耳朵了。
听了奶奶的故事,我心里敬佩着张仲景助人的事迹。我们这个大国家,有许多古人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这么多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自豪。
“冬至饺子夏至面”,又快到冬至了,我不由想到了美味的饺子。
星期天,正好表妹也在我家,妈妈买回肉馅、韭菜,开始做饺子馅。妈妈麻利地拌好馅、和好了面,包了起来。我洗干净手对妈妈说:“妈妈,我帮您包好吗?”妈妈笑着说:“你还是帮我擀皮吧。”我挽起袖子,正准备擀皮,妹妹跑了过来,不由分说从我手里抢过擀面杖,擀起了饺子皮。“妈,你看。”“你让着点妹妹,那你包饺子吧!”
我更高兴了,学着妈妈的动作,把一个饺子皮放在手上,用筷子夹起一小块馅,放到饺子皮中间,将两头对折,贴在一起,两手用力一捏,可饺子开了一个大洞,馅漏了出来,我赶快交给妈妈处理。我又拿起一个皮,心想,这次少放点馅,可不知咋的,皮对折后,捏不到一起,“算了,不包了。”我泄气地说。妈妈看了看说:“做事要有耐心,遇到困难要找原因。”听了妈妈的话,我又包了两个,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成功了,我得意地说:“妹妹,看我包的饺子咋样?”妹妹抬起头来,只见她脸上、衣服上粘满了面粉,真像个圣诞老人。妈妈望着我俩,笑得前仰后合。
吃着美味的饺子,我们三人会心地笑了。
东汉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他的医术高明,不管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他是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退休回乡,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散。他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衣着单薄,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
张仲景回家后,心里总挂记着那些烂耳朵的人们,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阳找了一块空地拾只占棚子,架上衣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格放在锅里煮,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形状,再放在锅里煮。到冬至那天就开张,专门送给伤的人吃。张仲景把这种治伤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吃过以后的人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生热,伤都治好了。
以后,每到冬天,张仲景都做“祛寒娇耳汤”,到冬至那天,送给大家吃,预防和治疗冻伤。
巧的是,过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直到现在,有些地方饺子叫做饺耳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