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除夕,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绵绵细雨,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到我们过年的愉悦心情。在吃过年夜饭之后,我们家便开始贴起了春联。
往年的春联都是爸爸贴的,而我只是在一旁扶扶梯子,递递浆糊,根本就无需我去贴。然而今年爸爸却出乎意料地将贴春联的任务交给了我。面对这一次的任务,我实在没有什么信心,因为贴春联对于我而言,真可谓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但我又不敢临阵脱逃,唯有硬着头皮去试一试。于是我深吸一口气爬上了梯子,虽说梯子才一米多高,但是往下一看,着实让我胆战心惊,恨不得马上就从梯子上面退缩下来。
当我好不容易才把春联平平整整地贴在了大门的`两侧时,爸爸却笑着对我说: “虽然春联贴得还算平整,但是你把上下联的位置贴反了。”“不是按照从左往右的贴法吗?”我心有不甘地回答。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其实贴春联的学问可多了,不仅要懂得春联的贴法和意义,而且更需要攀爬的勇气与信心。”此时,我终于明白了爸爸的用意,他那意味深长的话语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经历了这一回贴春联的考验之后,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勇敢地尝试,才能收获更多的信心。
有人喜欢高调做事,有人喜欢低调而为。在我,喜欢低调的姿态。人若如此,亦是可喜。迟子建的《雪窗帘》新书,于我正有此感,因此,颇觉清欢有味。这许是乡村风味的一种拓展和影响使然,因为我是乡下人。
《雪窗帘》的书名自是新颖,这是好书的特色,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于是心甘情愿钻进去。这种互动,着实雅趣一桩,或成为展读的引子,逗弄人去寻找揣摩思量,因书名而惑的解,成功地成为悬疑。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种能耐,但以平实见长、文如行云流水雅然天成,我觉着更是种道行和气场。那种以文字折射出来的从容,每一个字都像野菊花在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迟子建的《雪窗帘》中这种自然融入的妥帖,不做作,很像邻家女孩,透着种亲和力和朴实,轻易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原来,字如其人的这一面真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很有说服力。
人生其程,有的人喜欢开始的时候就花团锦簇,有的人倾向于开始平淡,最后功德圆满。迟子建的《雪窗帘》显然是后者。书中第一篇"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如述家常,有种白米饭的天然纯香,很清浅,却以后面女巫师驱邪为压轴,波澜渐起,但不激烈,这种把高潮限制在一定文字温度上的表现方式,也是人淡如菊与文章的彼此浸淫,这样的女子和这样的文字,细水长流,相得益彰,令人安然。
其实做人的棱角与人的品格,也有矛盾的时候。犀利的文风犀利的人这是种文学现象,平实的文风犀利的人这也是种文学现象,平实的文风平实的人亦是一种现象,犀利的文风温吞的人亦不失为一种现象。迟子建的文章风格,在我看来与”平实的文风温吞的人”比较合辙,出彩在她能在平实中彰显出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拔高,这显然是迟子建的胸臆襟抱之底蕴创造出来的特色。如同“花瓣饭“里的父母在文革中携手患难婚姻的不离不弃,令人读罢如品清茶,貌似心里无波实则又为文字左右,心海浪起。
纵观此书,每篇文章都透着种不温不火的淡定,哪怕言及生死,也不那么风风火火的急躁狂妄,仿佛迟子建的个性就是如此。“物我一如”的“物”,即便是文章,也由不得与主人相异。又似乎滚滚红尘所有的生旦净末丑,全在按着人生大戏的天意来上演,剧本早就安排好了,根本不必为某些看似的意外讶然悲喜。这种文风,委实带给人另类感,却不觉突兀。
生命的有缘之遇,像个不老的传说,每个人都会被宿命牵引着遇到属于自己的缘。缘起缘灭,幻化成作者笔下带着泥土芬芳的“亲亲土豆”。礼镇以种土豆为谋生方式的秦山夫妇,本来夫妻和美,但秦山偏得了癌症去世了,病中不舍得住院花钱,怕人财两空吧,却在偷着回家的过程中,给媳妇买了漂亮的蓝旗袍,媳妇在医院找不到他,回家看到秦生在地里正起土豆呢。秦生送给媳妇的礼物是那件令人惊艳的蓝旗袍,媳妇鼻子发酸说明年夏天穿给他看,他说穿给别人看吧。他的心里,早知自己已然不能多活于世,他是在为日后做安排和了心事。饮食男女,平凡夫妻,到底因命运不能执手白头了,真可惜这份爱的不圆满,也心疼秦心和他媳妇,死去的人可怜,活着的更可怜。当媳妇穿着蓝旗袍为秦生守灵时,谁能忍心看这一幕?艺术的魅力到此,修成正果。这是令人凛然的残酷生活,这同样是令人动容的生离死别场景。故事中的人借智慧向现实中人卖力地上演着廉价的剧情,赚足了读者的怜悯。虽然“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能否认寻常之美。
“逝川”这篇文章的悲怆感,我以为是这本书的精华,它用贴近生活的真实塑造了泪鱼这种奇怪的会哭的鱼和一生无爱的接生婆吉喜。我觉着,泪鱼的哭泣就是世人为生命不幸而泣地另一种表现,一生未嫁的吉喜则是悲剧主角,更像是泪鱼在替她和众生哭泣,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模式公允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引用一下原文: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胡会说:“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于是,孤独终老的吉喜,到死都没等来爱情,遗憾是她生命的主题。明白了吗?女人太能事,并不是好事。女人天生是要男人来疼来爱的,但如没有男人来爱你保护你,你不妨自立,否则只能被命运淘汰。文字成为一粒粒可以左右的“果实”,在“农民”的侍弄下乖巧地陈列开来,像列队的士兵,井然有序。而作者,俨然指挥文字千军万马的将军。
较之于”亲亲土豆“和”逝川“,“采浆果的人”这篇文章则更近以事实说理,只是说理的方式不用说教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生活为佐料的一种极具质感的还原再现。开头蛮漂亮的,而且简洁: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这种行文的风格,在我是种偏爱。文字的一颦一笑,果真有***伤力,我已主动靠近。收浆果的人,用现钱诱惑了本该收割的短视农民,最后自然是贪小便宜吃大亏了,一年的收成埋在大雪之下。怨得谁来?只有被村人取笑的大鲁二鲁,因为内心的坚守,没被***的沟壑淹没。说到这里,有谁以为这是单纯在说农民的收割?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健康……哪一样不需要张驰有度?哪一样不是被我们自己的贪念毁灭的?收浆果的人说:“这浆果可都是绿色食品!现如今有钱有势的人,睡小姐要‘绿色’的,得是雏儿;吃果子自然也要‘绿色’的了!”金井人于是糊涂于小姐的绿色和人生的杂色。热闹氛围中,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秉持着老人的临终遗言,踏实做人,终有所得。这也是种做人的操守,苦心人天不负,很可意的结尾呢。
“雪窗帘”中,作者则以善良的天性勾勒出那个坐火车买了卧铺却因不懂换票事由而坐了一宿的阿婆,这是作者善良天性的视野所及,也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一种世事百态的铺展与透视,更是对正能量的呼唤和直面社会诸多现象的深度思考。世风日下,甚嚣尘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我们又能做到怎样?这个社会没有强行,一切只能靠自己心的指引。我以为文字的功用其一,便是走心。这种走心的文字,迟子建用得如同国画的留白,不着痕迹但能令人感同身受的舒服自然。这是种功夫在字外的情感表现。文字不会出卖她的心,也因此,文字能成为一种像春天的暖。慰藉世人,于某些文人来说,做到了便是功德。迟子建呢,可谓功德圆满。
通读此书,印象最深的文章有三。一是“亲亲土豆”,一是“逝川”,一是“采浆果的人”。好文的余味,如同绕梁的余音,享受才是惬意的得到。有意思的是,诗词的写法之一,起承转合的“起”可以平实而为,后面愈来愈精彩,引人眼球,万没想到,文章如是写来,也有新意。以白雪的墓园为结,在我觉着了清凉的诗意。人生的道场,悟道的人和修道的人都在努力追求和实现着什么,这“什么”的内涵值得玩味,如同人从生到死的必历,最后全是以坟墓为结,它不值得我们畏惧,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归宿。
温吞文字的炼就是需要时间的。看过迟子建的照片,感觉她年轻时应是个雷厉风行的女子,文章亦然。因由时间,性格磨炼成一种“慢”,慢时光里的慢书写当然是可意的收获。觉着迟子建的这本书有个现象,可能是她刻意追求的,或者是无意显出的,将精致的语言穿插于字里行间,以期抬高文章的美并养眼,其实,情笔之力尚未抵刻意修饰的文字溢彩。技巧有余,情感不足与技巧比肩。我是说相对的感觉,整体自然是好的。在一本书中,潜藏的某些文字的河流,平铺的架势,低调朴实的文笔,哪怕跌宕的故事,写出来也轻轻浅浅如小溪流淌,像说不相***人和事那般温润,这应该是迟子建的写作风格。
雪国乡愁,人世温情里的脉脉馨香,浊尘似净,便是载沉载浮的人海,撑篙之人遭遇风浪也罢,碰到海啸也罢,都需秉持寻常心,因为——寻常心是道。生于漠北的迟子建,冰雪予了她晶莹的心地,她文章中的平实本就源于地域的给予,这恰恰是她文章的禅。
“往上,再往上一点,好了,停,哈哈哈,错啦错啦!,弟弟正朝着我大喊大叫,高兴的手舞足蹈,惹得在厨房忙活的奶奶不时的探出头来瞧个究竟。
原来,我和弟弟正在玩贴鼻子的小游戏。
起初,我们正在小黑板上画画。我在小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可是它的鼻子我用粉笔怎么都画不好。看到弟弟拿着水彩笔在涂鸦,我灵机一动,干脆,我们来贴鼻子吧。
我拿着水彩笔,三下五除二地在纸上画好了熊猫的鼻子,并拿剪刀剪了下来。跟弟弟简单地说明了一下游戏规则,弟弟兴奋地哇哇大叫。
接着,我们就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先开始。屡战屡胜的我当然又赢了,赢的人当盲人。我把眼罩带上,拿着熊猫鼻子在原地转了三圈,开始行动!
哎呀!头好晕,这是哪个位置?我晕头转向的四处乱摸,凭着直觉朝左走走,朝右迈迈,跟盲人摸象一般,跌跌撞撞的往前挪动。
弟弟则在一旁瞎指挥,一会儿让我往前,一会儿让我往左。听他高兴的喊着,我更加找不着方向。于是我冷静下来,在一片黑暗中,寻找一些其他的声音来帮助我判断。“哗啦啦,哗啦啦,是厨房奶奶洗菜的声音,在我的右前方!那小黑板应该在我的左边。我微微转了转身子,伸出手,小心翼翼的往前触摸。
终于,当我摸到小黑板边缘的'时候,弟弟开心的拍起了手。我摸了摸黑板的四周,脑子里想象我画的熊猫的样子,自信满满的把鼻子贴了上去。
我迫不及待的摘下眼罩一看,糟糕,可爱小熊猫的鼻子长到耳朵上去了!一旁的弟弟早笑得合不拢嘴了。
通过这个简单小游戏,我发现没有眼睛竟然这么痛苦,没有光明,一件这么小的事情都办不好。盲人要面对的困难,真是可想而知,幸运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保护眼睛。
有人喜欢高调做事,有人喜欢低调而为。在我,喜欢低调的姿态。人若如此,亦是可喜。迟子建的《雪窗帘》新书,于我正有此感,因此,颇觉清欢有味。这许是乡村风味的一种拓展和影响使然,因为我是乡下人。
《雪窗帘》的书名自是新颖,这是好书的特色,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于是心甘情愿钻进去。这种互动,着实雅趣一桩,或成为展读的引子,逗弄人去寻找揣摩思量,因书名而惑的解,成功地成为悬疑。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种能耐,但以平实见长、文如行云流水雅然天成,我觉着更是种道行和气场。那种以文字折射出来的从容,每一个字都像野菊花在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迟子建的《雪窗帘》中这种自然融入的妥帖,不做作,很像邻家女孩,透着种亲和力和朴实,轻易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原来,字如其人的这一面真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很有说服力。
人生其程,有的人喜欢开始的时候就花团锦簇,有的人倾向于开始平淡,最后功德圆满。迟子建的《雪窗帘》显然是后者。书中第一篇"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如述家常,有种白米饭的天然纯香,很清浅,却以后面女巫师驱邪为压轴,波澜渐起,但不激烈,这种把高潮限制在一定文字温度上的表现方式,也是人淡如菊与文章的彼此浸淫,这样的女子和这样的文字,细水长流,相得益彰,令人安然。
其实做人的棱角与人的品格,也有矛盾的时候。犀利的文风犀利的人这是种文学现象,平实的`文风犀利的人这也是种文学现象,平实的文风平实的人亦是一种现象,犀利的文风温吞的人亦不失为一种现象。迟子建的文章风格,在我看来与”平实的文风温吞的人”比较合辙,出彩在她能在平实中彰显出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拔高,这显然是迟子建的胸臆襟抱之底蕴创造出来的特色。如同“花瓣饭“里的父母在文革中携手患难婚姻的不离不弃,令人读罢如品清茶,貌似心里无波实则又为文字左右,心海浪起。
纵观此书,每篇文章都透着种不温不火的淡定,哪怕言及生死,也不那么风风火火的急躁狂妄,仿佛迟子建的个性就是如此。“物我一如”的“物”,即便是文章,也由不得与主人相异。又似乎滚滚红尘所有的生旦净末丑,全在按着人生大戏的天意来上演,剧本早就安排好了,根本不必为某些看似的意外讶然悲喜。这种文风,委实带给人另类感,却不觉突兀。
生命的有缘之遇,像个不老的传说,每个人都会被宿命牵引着遇到属于自己的缘。缘起缘灭,幻化成作者笔下带着泥土芬芳的“亲亲土豆”。礼镇以种土豆为谋生方式的秦山夫妇,本来夫妻和美,但秦山偏得了癌症去世了,病中不舍得住院花钱,怕人财两空吧,却在偷着回家的过程中,给媳妇买了漂亮的蓝旗袍,媳妇在医院找不到他,回家看到秦生在地里正起土豆呢。秦生送给媳妇的礼物是那件令人惊艳的蓝旗袍,媳妇鼻子发酸说明年夏天穿给他看,他说穿给别人看吧。他的心里,早知自己已然不能多活于世,他是在为日后做安排和了心事。饮食男女,平凡夫妻,到底因命运不能执手白头了,真可惜这份爱的不圆满,也心疼秦心和他媳妇,死去的人可怜,活着的更可怜。当媳妇穿着蓝旗袍为秦生守灵时,谁能忍心看这一幕?艺术的魅力到此,修成正果。这是令人凛然的残酷生活,这同样是令人动容的生离死别场景。故事中的人借智慧向现实中人卖力地上演着廉价的剧情,赚足了读者的怜悯。虽然“当时只道是寻常”,却不能否认寻常之美。
“逝川”这篇文章的悲怆感,我以为是这本书的精华,它用贴近生活的真实塑造了泪鱼这种奇怪的会哭的鱼和一生无爱的接生婆吉喜。我觉着,泪鱼的哭泣就是世人为生命不幸而泣地另一种表现,一生未嫁的吉喜则是悲剧主角,更像是泪鱼在替她和众生哭泣,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模式公允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引用一下原文: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胡会说:“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于是,孤独终老的吉喜,到死都没等来爱情,遗憾是她生命的主题。明白了吗?女人太能事,并不是好事。女人天生是要男人来疼来爱的,但如没有男人来爱你保护你,你不妨自立,否则只能被命运淘汰。文字成为一粒粒可以左右的“果实”,在“农民”的侍弄下乖巧地陈列开来,像列队的士兵,井然有序。而作者,俨然指挥文字千军万马的将军。
较之于”亲亲土豆“和”逝川“,“采浆果的人”这篇文章则更近以事实说理,只是说理的方式不用说教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生活为佐料的一种极具质感的还原再现。开头蛮漂亮的,而且简洁: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这种行文的风格,在我是种偏爱。文字的一颦一笑,果真有***伤力,我已主动靠近。收浆果的人,用现钱诱惑了本该收割的短视农民,最后自然是贪小便宜吃大亏了,一年的收成埋在大雪之下。怨得谁来?只有被村人取笑的大鲁二鲁,因为内心的坚守,没被***的沟壑淹没。说到这里,有谁以为这是单纯在说农民的收割?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健康……哪一样不需要张驰有度?哪一样不是被我们自己的贪念毁灭的?收浆果的人说:“这浆果可都是绿色食品!现如今有钱有势的人,睡小姐要‘绿色’的,得是雏儿;吃果子自然也要‘绿色’的了!”金井人于是糊涂于小姐的绿色和人生的杂色。热闹氛围中,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秉持着老人的临终遗言,踏实做人,终有所得。这也是种做人的操守,苦心人天不负,很可意的结尾呢。
“雪窗帘”中,作者则以善良的天性勾勒出那个坐火车买了卧铺却因不懂换票事由而坐了一宿的阿婆,这是作者善良天性的视野所及,也是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一种世事百态的铺展与透视,更是对正能量的呼唤和直面社会诸多现象的深度思考。世风日下,甚嚣尘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我们又能做到怎样?这个社会没有强行,一切只能靠自己心的指引。我以为文字的功用其一,便是走心。这种走心的文字,迟子建用得如同国画的留白,不着痕迹但能令人感同身受的舒服自然。这是种功夫在字外的情感表现。文字不会出卖她的心,也因此,文字能成为一种像春天的暖。慰藉世人,于某些文人来说,做到了便是功德。迟子建呢,可谓功德圆满。
通读此书,印象最深的文章有三。一是“亲亲土豆”,一是“逝川”,一是“采浆果的人”。好文的余味,如同绕梁的余音,享受才是惬意的得到。有意思的是,诗词的写法之一,起承转合的“起”可以平实而为,后面愈来愈精彩,引人眼球,万没想到,文章如是写来,也有新意。以白雪的墓园为结,在我觉着了清凉的诗意。人生的道场,悟道的人和修道的人都在努力追求和实现着什么,这“什么”的内涵值得玩味,如同人从生到死的必历,最后全是以坟墓为结,它不值得我们畏惧,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归宿。
温吞文字的炼就是需要时间的。看过迟子建的照片,感觉她年轻时应是个雷厉风行的女子,文章亦然。因由时间,性格磨炼成一种“慢”,慢时光里的慢书写当然是可意的收获。觉着迟子建的这本书有个现象,可能是她刻意追求的,或者是无意显出的,将精致的语言穿插于字里行间,以期抬高文章的美并养眼,其实,情笔之力尚未抵刻意修饰的文字溢彩。技巧有余,情感不足与技巧比肩。我是说相对的感觉,整体自然是好的。在一本书中,潜藏的某些文字的河流,平铺的架势,低调朴实的文笔,哪怕跌宕的故事,写出来也轻轻浅浅如小溪流淌,像说不相***人和事那般温润,这应该是迟子建的写作风格。
雪国乡愁,人世温情里的脉脉馨香,浊尘似净,便是载沉载浮的人海,撑篙之人遭遇风浪也罢,碰到海啸也罢,都需秉持寻常心,因为——寻常心是道。生于漠北的迟子建,冰雪予了她晶莹的心地,她文章中的平实本就源于地域的给予,这恰恰是她文章的禅。
除夕夜那天,我们家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啊!下午,妈妈在做团圆饭,奶奶在打扫卫生,爸爸买回春联人就不知道哪里去了。
我看着春联,不如,趁爸爸没空,现在就让我来个大显身手吧。我迅速拿起春联,兴致勃勃地贴去了。
我先来个除旧迎新,把旧的春联用手撕下来,可是,旧的春联像个顽皮的孩子,跟我对着干,紧紧的贴住墙,就是撕不下来。
于是,我提来一桶水,用抹布把旧的春联抹湿后,再用刷子把它弄下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哪幅是上联,
哪幅是下联呢?该贴哪边呢?我拿着春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该如何下手为好。正当这时,爸爸来,他笑了笑,告诉
我左右联的张贴位置。我按照爸爸的指示,先用浆糊涂在墙上,把春联小心翼翼地贴上去,再用手从上至下地把它抹平。大功
告成后,我正仰着头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却发现爸爸冲我哈哈大笑,原来我变成了大花脸了。
迟子建的名字,在我上高中时都已熟知,但一直未能拜读她的作品,也许是因为她那时还不够“大师”级别,也许是因为她未曾经历过社会大变革,也许是因为她还未来得及步入中国近现代文学名家行列。总之,我一直以来,没有读她作品的渴望和冲动,直到近期的一次朋友小聚。
那天傍晚的饭桌上,闲谈时,一位朋友的妻子谈起了迟子建的短篇集子《雪窗帘》,说:“老冉,这真是一本让人心醉的书,真值得你一读。”于是,我有了读《雪窗帘》的想法。
小满的前一天,我去逛县城新华书店,走到“新书推介”处,一本封面装帧别致,给人以凉爽清新感的书,款款的映入我的眼帘,我疾步上前,是《雪窗帘》。
我拿了书,付了款,匆匆回到家,冲上一壶铁观音,急不可耐的打开书;我迷醉在子建描写的北国雪乡里;我牵挂着书里多样命运的芸芸众生;我欣赏着书中纯朴、天然的风物;我咀嚼着书里晶莹灵秀的语言。
子建在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缅怀中,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子,让氤氲的微光投射进来,明净而夺目,清新而暖人。岁月虽无痕,缅怀自有请。一篇篇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值得珍藏的宝物,恰如一扇半开半合的雪做的窗帘:晶莹、玲珑,纯真、美妙。却注定要悄然而逝。“最美的,往往是最易碎的、最留不住的。”我心里忽的蹦出这句话。
“有时候,亲情是一种打扰。”一读就知道,子建久离故乡,有了诸多的感叹。“近乡情更怯。”唐人在几百年前就禁不住的感叹,但和子建的感叹比起来,就显得年轻,天真,不如子建的风趣和睿智。
这部书收集的短篇,美的简直像散文,闲散而又认真,收放有度。跌宕的情节,一如起伏的人生。子建的故事里,有着许多我们生活的影子。从《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里丢失了故乡的旅行作家,到《一坛猪油》里有三个孩子的母亲,再到《旅人》里宁静的那片海。我读着小说里的人生,却禁不住流着自己的泪。
子建的文字,清新隽永的像沈从文,率真自然的又像她的同乡萧红。其实,子建承继了乡土文学的许多优良传统,而又有了崭新的发展。
我合上这本书时,已是凌晨三点多了。从此,我喜欢上了子建的文字,喜欢她描写的细腻如精雕,喜欢她叙述的自然如小溪,喜欢她文笔的灵动如阳光。真如友人妻子的话:一本让人心醉的书。
最早听到迟子建应该是大学时期的文学课程上吧,当时就对迟子建的文章挺喜欢的,作为东北走出来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作家,迟子建的文字温暖而敏感,尤其是她的短篇小说当中,处处都洋溢着人与自然的相连、天地相连的淳朴和大气,在她从事小说创作的三十年中,她没有加入任何思潮和流派,只坚持自己内心最为真实的创作想法。
著名作家苏童曾经评价迟子建,说她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但是容颜一直未有改变,始终以均匀的创作节奏,追求自己地美学。正是因为自己的坚持,迟子建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以及国外诸如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项国外的文学大奖。她的长篇小说《外满洲国》、《群山之巅》、《额尔古纳河右岸》等都是很有名气的作品。
《雪窗帘》这部小说集通过14个短篇故事,用她独到的眼光给我们人性的启发,这里面没有各种各样的大道理,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场面,一个个短小精炼的故事,却把人性深处的东西给我们展现了出来。她对这个世界和爱的追求,都是这个时代的先锋,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传递者。
在那篇《雪窗帘》的故事里,讲述了在火车上的一位老太太,她有卧铺票但是不知道换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铺位被一个中年男人占有,在漫漫长夜她坐在窗边打发时间,用手指将玻璃上的雪花刮成好看的图案。作者借助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展现了整个故事,在中年男人和老太太的沟通中,反映出的是人性的自私和冷漠,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的一部分。由此不仅联想到,其实一夜的寒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才是社会中最可怕的寒冷。
其实,在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考验人性的问题,我们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悄悄路过,马路上摔倒的老人没人敢扶,有人被欺负却不敢站出来帮忙,很多人碰到类似的事情似乎已经麻木,也可能很快就被遗忘。中年男子的不自觉,年轻人客气地说让座,另一外老人揭穿时的口是心非,而老人最后可怜地在卧铺车厢坐了一个晚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