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过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值日,第一次滑轮滑,第一次买菜……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做饭
一天下午,奶奶去了舅爷家,让我和高明一起回家,到家后,我就开始写作业了。但我的肚子饿的在咕噜咕噜响个不停,心想,奶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已经是三年级的大孩子了,为什么不能自己炒一次菜呢?如果没有第一次的话,那就永远也学不会,不如今天试着自己做一做吧!
我打开柜子,发现还有一袋方便面,就决定自己尝试煮一次方便面。我站在厨房,系上围裙,还真像个厨师呢!
首先,我用一个小锅把水煮上,放到了煤气台上,学着奶奶的动作把煤气台的总开关打开了,手拧向左边,然后打火。然后从冰箱里拿出一个西红柿,用自己不该用的小刀把它切成了几半。水烧开后,我把发便面的调料倒到锅里,又把面放入锅中,不小心把水崩到了地上,手忙脚乱的拿起抹布把地上的水擦干净。最后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在火台边轻轻地磕了一下,用手缓缓地掰开,迅速地倒到锅里。大约过了5分钟,一锅香喷喷的方便面就做成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煮的方便面,真开心啊!
我以后一定还会学做更多的美味佳肴。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暑假的早晨,太阳早已光芒四射,一缕阳光透过薄薄的窗帘,射到了床上,射到了睡懒觉迟迟不肯起来的我的脸上。我才慢慢的打了个哈欠,坐了起来,伸了好几个懒腰,才迷迷糊糊地起来穿拖鞋,起来开了门,喊了一声:“奶奶,快给我煮早饭,我起床啦!”
我又打了几个哈欠,但迟迟没人应声。我睡眼朦胧的来到客厅,发现连半个人影都没有,环顾四周,也没有发现有人,哦,爷爷奶奶出去买菜了。我如获大赦,立马将电视打开,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视。
可不到一会儿,我的肚子便向我抗议了。早饭没吃的我便像饥饿的北极熊一样四处“觅食”。不一会儿,家就被我翻了个顶朝天,只有几块饼干可怜地躺在饼干盒里,这么点东西还不够我塞牙缝呢。
怎么办呢?想想自有自己解决了。还好,我会做鸡蛋面。对于我来说,我最喜欢吃的早饭是面条,对鸡蛋面更是“情有独钟”。我马上开始了鸡蛋面的制作。
我将鸡蛋和碗拿了出来。鸡蛋被我敲了一下,快碎了的蛋壳又碰了碗沿,流出了清清的蛋清,包裹着蛋黄跑进了碗里。我又往炒勺里加了一些油,开了大火,等到了热油噼里啪啦的开始响起来的时候,我便将搅拌好了的的、加了盐的鸡蛋倒进了热油里。鸡蛋一下锅,便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同时喷出了一股股扑鼻的香气。我又将鸡蛋翻了个面,等它炸成了金黄色,我便加了一瓢水进去。鸡蛋浮在水上,就像一艇远洋的货轮浮在太平洋上一样。我又从柜子里取了一些面,放进了沸腾的水里。面条慢慢的变黄了,我又加了几片新鲜的绿色菜叶放在了水里。没多久,一碗面条为主,鸡蛋为辅,还有几片菜叶点缀的鸡蛋面便呈上了桌子。我闻了闻,一股香气忘我鼻子里钻,我品尝起这对于我来说难得的美味。最后,美味的鸡蛋面安静地躺在了我的肚子里,鸡蛋汤也被我喝了个精光。
我正准备收拾碗筷,奶奶回来了。我正准备炫耀我自己做好的鸡蛋面的事儿,奶奶吃惊地说:“你现在才吃早饭吗?我都回来准备煮午饭了?怎么睡到这么晚才起来啊?准是晚上又躺在床上看书了吧?”,听着奶奶的唠叨,我瞥了眼墙上得时钟,时针赫然指向了十一点的方向……
我第一次煮饭是一个巧合的缘故,当时爸爸去出差了,妈妈又刚好有事,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往日经常看见妈妈在厨房里淘米煮饭,所以,我便想在妈妈面前大显一次身手,煮一锅香香、软软的米饭给她尝尝,慰劳一下她。说干就干,我挽起袖子,让我的手淋了浴,接着,我拿起量杯,一边走一边想,该煮多少米呢?我想起了妈妈平常说的话:“今天不加菜,煮2杯半就足够了。”我又仔细琢磨了起来,平时是三个人,今天煮1杯半就差不多了。我将米小心翼翼的倒进锅里,生怕有一粒米掉出来,看着白花花的米,我不禁想起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
“咚咚”钟声打断了我的思考,我连忙淘起米来,冰冷的水流到了我的手上,我咬了咬牙,平时的我可是很娇惯的,遇到一点点事情就大惊小怪、扬言放弃。今天,我却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不顾水的温度,把米淘得干干净净。水,也顿时变白了。
一切工作已经就绪了,我把锅底的水擦干,插上插头,耐心地等待。过了一会,妈妈回来了,她闻到迎面吹来的米饭的香味。她张大了嘴巴,惊奇的问我:“薇薇,你爸爸回来了?还是你婆婆过来煮的饭?”
我说:“是我煮的!惊喜吧!香吧!”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女儿长大了!会为妈妈分担家务了!”
我很高兴,说:“妈妈,我不再是温室里的玫瑰了!我一定要学会迎着风霜前进!”
妈妈笑了笑:“好!妈妈会帮助你的!”
我也笑了起来:“谢谢妈妈!”
餐桌上,妈妈吃着我煮的饭,和我高兴的说着话。
我第一次煮了饭,得到了妈妈的嘉奖!我很高兴,我一定要多为妈妈分担家务。
回到家里,我对爸爸妈妈说我想帮忙做饭,做什么呢?就做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吧,妈妈答应了。我赶紧系上我的\'小围裙,从冰箱中取出三个鸡蛋,拿来一个小碗,将鸡蛋小心翼翼地打破,蛋清和蛋黄立即顺着打开的小口流进了碗里,然后我就用打蛋器将鸡蛋打出了好多泡泡,留做备用。之后将西红柿洗干净,切成了小三角形。因为是第一次做菜,妈妈提醒我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于是我又戴上了手套,在妈妈倒好了油之后,我将打好的鸡蛋倒进了锅里,开始翻搅,等鸡蛋鼓涨起来后,将西红柿倒也进倒进去,之后加上些水,盖好锅盖让它们炖上一会儿,再加上盐和调料,这道菜就做好了。
我感觉自己动手做的这道菜味道还真不错,下次我还要帮爸爸妈妈做饭。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坡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啊,那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着春天,增添着春天的色彩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