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是人生之必需。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以便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
我觉得读书就如同一个科学家去读当代文学作品,一个诗人去读某个考古学家的记录一样,读是因为喜欢,读是源于兴趣,有一句话说的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正是这种兴趣的阅读,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小学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看各种各样的闲书,从爸爸妈妈给订阅的儿童杂志,到一些文学名著,我都照单全收。即使是上中学以后,也是依然爱读书,也要在繁忙间隙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些许的休憩。拿起一本喜爱的书籍,就好像随手推开一扇窗户,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这风景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委婉,或雄伟磅礴,或感人肺腑,令我浑然忘却了学习中的烦恼与不快,仿佛排徊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挥着思想的翅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我在书的海洋里漫游,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更使我的知识面也宽广了不少,在生活中,书还帮了我不少的忙呢。
记得有一次星期天,我在家里做作业,邻居家的小孩到我家来玩。我的作业还没完成,就让他自己先玩。他玩了一会儿,竟然端起我的墨水瓶来了,他那么小,万一打翻了瓶子可就不得了了,我赶忙连连摆手:别玩墨水啊话还没说完,小手已然把放在桌角的墨水瓶打翻了,墨水全洒在了小孩的浅色衬衣上,他惊叫起来,吓傻了,接着竟哇哇大哭起来。我急得六神无主:可怎么办那?闯祸了!我连忙跑到水龙头前去洗,可是使尽力气,墨渍怎么也搓不掉。正急得没主意的时候,我的目光无意中落在了放在桌子上的《知识杂志》一书上。我一拍脑门,不是刚看过嘛!上面介绍过,衣服上沾上了墨渍,可以先用饭粒涂在墨渍上用劲搓,在浸到肥皂水里洗,然后用干净的水漂清就洗去了。我何不实践一下呢!于是,我一把拉过了被墨水弄污了的衬衫,跑到厨房里,拿来了一勺饭,倒在污渍处,然后用力搓啊搓。过了一会儿,墨迹果然淡了,再使劲揉搓一会儿,墨迹只有铜迹大淡淡一块了。我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了一遍并绞干后,交给了邻居小孩说:回去晒晒干就基本看不出印迹了,可以穿了。他瞪着惊奇的眼睛问我:你怎么知道米饭能洗掉墨渍呢?我得意地说:书告诉我的呗!
读书使我增长知识,正因为有了书,我才知道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放勇敢的武松正因为有了书,我才发现世界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人。我喜欢书中的内容,幽默的,悲伤的,凄美的。
我爱读书,读书使我的人生充实而从容,悠闲而舒适,安静而丰富,读书使我快乐。
放眼历史的长河,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都离不开它——读书。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古时大学问家刘向也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便足以看到读书对人的重要性。
读书需要勤奋,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读书是无数历史伟人留下的宝贵经验。马克思写《资本论》,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大量书籍,其中有旁批、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伟大领袖***更是酷爱读书,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他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就曾在书页上写有12000字的读书批注。朋友蔡和森曾调侃道:“借给你的书都不能用了,密密麻麻全是笔记。”由此可见,动笔墨读书可以积累知识、训练能力,也是促使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读书需要勤奋。
读书是一种享受。如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事物在瞬息间便可“改头换面”,唯有书香静静沉淀,愈品愈浓厚。从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领略李白的孤傲,庄子的超脱,岳飞的壮怀;感受鲁迅执笔的顽强奋斗,杜甫挥泪的忧国忧民……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我们的心静了,享受着“慢生活”带来的美好。所以,读书也是一种宁静而富有激情的享受。
读书人是幸福人。他们除了领略这个世界的繁华,还能领略另一个更为浩瀚的世界的美好。他们在书中汲取营养,在书中陶冶情操。他们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奋斗的执着,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笛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读书也能使人向善。在众多好处中,谁又能说读书人不是幸福人呢?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雨果说过:“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靠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
一本本好书就如一束束星光,你细细地去品味它们,可能当时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但日久天长,不知不觉间你就会发现,你已被“星光”装点地如繁星般耀眼璀璨。
因此,读书吧。让书香溢满你的生活,是你的生活更为充实,更为美妙。
军训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美好的开始。通过军训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和意志,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并且能体验到与新同学同甘共苦的乐趣,是我们大学生活的新开端。有人认为大学军训过于形式化,对大学生没有太大作用,应该取消大学生军训。这样认为是因为大学军训期间训练内容的老套和时间短暂,在军训期间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其实军训的目的是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在经历了高考之后,许多的人已经开始放松了自己,同时对
自己也没用了远大的目标。这样在进入大学之后,是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只会浪费了时间。在军训期间,我们会遇到许多新同学,接触到我们之前没有了解过的东西,但是经过军训期间的共同训练,我们与新同学之间会彼此了解,然后成为新的朋友。更为重要的是,军训会锻炼我们的意志。许多社会上的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意志,在大学不能学到知识,更无法解决之后工作上的\'问题。大学军训其实就是一次对意志的锻炼,我们在军训期间肯定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就会有新的收获。也许军训的内容很老套,但军训的确会对我们的大学生活有帮助,所以大学生的军训还是应该进行。
暑假行将结束,转眼又到新生开学。毫无疑问,高校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必然是军训。今年2月,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网站2月5日公布),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
军训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必修课”,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和重视。然而,近几年来,军训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也经常见诸媒体。2010年9月8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新生军训第二天,女生张溯珣在回宿舍休息途中出现呕吐等症状,随后被医院宣布“脑死亡”。时隔两天,9月10日,湖北经济学院大一男生徐迅也在军训第一天猝死。
“三天死了两个大学生”,此话听起来虽然可怕,但军训“猝死”无疑是个案,是极小概率事件。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地避开科学组织军训的责任,简单地将此事归结于如今的孩子体质差,不能吃苦,难免显得有失偏颇。
说起军训,我们会很容易联想到“站军姿、踢正步、练队列、军体拳”,几十年一成不变,年复一年,非常单调枯燥,与《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载明的“单兵战术”、“轻武器射击”、“***行军生存”、“国防战备”、“国际战略环境”等内容要求大相径庭。而且,由于军训为国家法律所规定,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强制性,并被赋予考验韧性、磨炼意志等神圣的光环。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去质疑军训的内容和形式。
近两年,随着90后体质较弱学生在军训中晕厥人数的不断增加,一种“取消大学军训”的声音开始蔓延,其主要原因恐怕并不在于大学必修军训本身的合理性,而在于现实中高校军训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不够合理完善。眼下,各地高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军训计划,新生军训工作如何创新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和值得探讨的话题。
从军训的初衷和功能来看,军训可以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吃苦耐劳、怎样迎接挑战、怎样处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军训可以煅炼体质、磨砺意志、培养毅力,增强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可以培养团结互助的作风,增强集体凝聚力与战斗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思想上的自立和独立,还能帮助我们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无疑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太阳底下的暴晒、水泥地上的“烤验”,需要“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坚韧。
然而,就教育的本质来看,我们不必要将军训搞成惩罚性,甚至摧残性的训练,而应该与时俱进地更加重视军训内容的设计和形式的创新,不仅要将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军训,更要将“野外求生、素质拓展、灾难应急、常规救护、安全防护”之类的实用技能内容纳入其中,而学校则要在师资、教材、器材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在训练的形式上,不仅要有必要的队列训练、军姿强化、军纪灌输,更要穿插参观军营、观摩内务、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军歌竞唱、观看兵器(实物、模型、图片)展览、国防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军训之于人生,是一次难得的特殊体验,军训的不可缺失和终身难忘往往会从学生的军训中得到印证,从学生与军官们的依依惜别中充分感受,训练中的汗水、疲惫、痛苦,常常会成为学生们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经历。为了让这段回忆更加美好,为了让军训能够实现初衷,我们迫切需要重视军训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今天,我就给大家谈论读书。
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境界分别选自: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辛弃疾《青玉案》。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胡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清代诗人袁枚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这一首首诗,都隐藏着一个个背景。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名诗激励着我们读书。读书,因感悟的积累而结果。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那么就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吧!!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解释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小鸟如果想展翅高飞,那就先要学会如何振动自己的翅膀;人如果想上进,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不倦从更粗浅的道理说,就是:我们如果想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前途、好的发展,先要用功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不停的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纵观古今中外,多少成功人士不都是终生好吗?这句话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我的座右铭,早已成为我精神上的目标了,我离不开书……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书,是我贫瘠的土地中唯一的绿色;书,是我重重的枷锁中唯一的钥匙;书,是我黑夜中唯一的火柴;书,是我心灵的河流中唯一的游鱼……对,只是我心中的唯一。如果没有书,就没有我今天的所修成的正果。我的语文老师把我们写的好文章,都打印出来,挂在班里展评,然后还发到报社,并且报社看到有好的文章还采用。以激励我们多些好文章。老师接了我们好长时间了,我一篇文章也没被老师给打印出来。我就经常写文章,别人写的文章语句都是那么的优美,而我写的文章却没有那么的好。我就看到了这句话。我就看了一些名著,如,鲁迅的《朝花夕拾》《阿Q正传》、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我读了好多好多的书,我的作文水平果然有所提高。已经有好些文章被老师给打印出来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去参加了小记者培训班,以便在学习学习写文章的本领在八个月之间,我上报了八篇文章。这也就是书给我的报酬。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加精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