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人生中的困境作文(人生遇到困境怎么解决作文)

24年人生中的困境作文(人生遇到困境怎么解决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12-09 16:05:53
24年人生中的困境作文(人生遇到困境怎么解决作文)

24年人生中的困境作文【一】

如果我们没有了朋友,那我们是最孤独的,没有朋友分享心事,没有朋友谈我们伤心难过的事,没有朋友在我们遇到重重困难时把你救出来。纪伯伦说过:“和你一起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了;但是和你一起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会忘。”友谊,是要用我们的热情去灌溉,用我们的心去接纳别人,彼此分享对方的喜、怒,不管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都能化险为夷。

罗伯特.布拉亥也曾说过:“友谊,那是心灵的结合者,社会的美化者,社会的巩固者。”回想起我和朋友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和我分享他的心事,我也很仔细的聆听,虽然曾经吵架过,但是隔了不久又合好了,我们总是相视而笑,因为只有他了解我,他是我最好的同学,我们的热情待续在灌溉我们的友谊,这是谁都无法容易进来的。就像达尔文说过:“讲到名望、荣誉、享乐财富等,如果拿来和友谊的热情相比,这一切不过是尘土而已。”

我想要对他说:谢谢你,每次都听我的烦恼,每当我分数不理想,也是你来安慰我。在这几年中,有很多的障碍阻挡着,虽然你都会帮我分担一些工作,但是有一些人不管怎么说就是说不听,但是我可以帮你,是友谊,一次一次都帮我们渡过难关,真希望我们还可以把这份友谊持续经经营下去。

24年人生中的困境作文【二】

看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对人生竟也有了些许感悟。的确,书中无不蕴涵着许多人生哲理,甚至是有些人穷尽一生的精血而著作的,当你认真看这些书时,你会在不经意间记住这些。我最爱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爱保尔的坚强,爱保尔的执著,爱保尔那虽处逆境仍不屈不绕、顽强地同病魔作斗争,仍坚持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从他身上我读懂了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坚持自己的信念,顽强地同难艰苦作斗争。

我还爱看《名人传》,在书中我为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他们的一生感到唏嘘,他们是天才,是一群充满激情的天才,但命运却狠狠地捉弄了他们一番,让他们经历了一番世人难以想象的不幸遭遇,但他们并没有被命运打到,他们站起来了,他们勇敢地同命运之神作斗争,他们要让命运看看,他们是任何苦难都打不倒的。从他们身上我读懂了命运并非不可战胜,就算你不能改变什么,但也要尽力去做,至少自己努力过,不要被命运轻易打倒,当你觉得你不幸时,你要想想他们,面对不幸却还顽强地讴歌生命,顽强地斗争,你又有什么资格放弃呢?

我还爱《感悟母爱》,这本书里摘录了许许多多的有关母爱的故事,或悲或喜,却都有一个共同点: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从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想想母亲对我们的好,我们又怎能还和她们顶嘴呢?报答她们还来不及。

我还从项羽身上读懂了人生的戏剧性:昨天,你还是意气风发,雄姿勃勃的楚霸王,今天,你就落魄到不得不乌江自刎;从《伤仲永》中读懂了在人生路上受教育的重要性,不管你天资多么聪颖,如果不接受教育,再聪明也会和普通人无异;从《爱莲说》中到了:人并非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也可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其实,人生如书,书如人生,不同的只是:书的结局是早已写好了的,而人生的结局却等着我们去创造。

24年人生中的困境作文【三】

‘人生’觉得好伟大、神圣的一个词啊。我不是一位哲学家,也不是一位演说家,我呢,只是一名中学生,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资格、责任去谈天说地,特别是谈‘人生’。而今天在这里呢就是想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

见笑了。

我觉得人生英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细一点解释呢就是与英语中的时态息息相关。

当我们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坐在摇椅上回想着我们这一生,每件往事都会清晰的浮现在眼前,任回忆说着过去时态的语言演绎着昨天的故事,那时的我们啊就是在温习英语中的‘过去时态’不是吗………。

破镜重圆时,我们啊乘坐着时间的飞船回到了中年时期。那时的`我们正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着。在这个科技爆炸的现代化时代里,我们被生活践踏的体无完肤《话可能有点严重了》。我们得买房、买车,过上小康生活,要不都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呢,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所以啊,那时的我们就是演绎着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不是吗………

现在呢,我们来到了人生中的黄金时期———青春期。青春是人生的花样年华,身处青春期的我们总是会憧憬着这样或那样的未来。这不就是英语中的‘一般将来时’吗………。

其实啊,不管怎样,无论是‘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将来时’,都需要我们为现在的生活去努力、拼搏、奋斗不是吗………。

歌词写得好啊‘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这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我为自己代言

最后呢,因为我也是一名初中生,即将面临着中考。在此呢,就祝愿普天下所有的中学生在中考中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悦。加油,相信你自己。加油加油加油………

谢谢观看……

24年人生中的困境作文【四】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被证明是对的.

这是十四个孩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那个在第三集出现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那个男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很明确,初高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他心里一直有个方向。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不错,安德鲁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相当不错,两人在一起28年,双方没有离过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在家安心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顺利成长,并受过好的大学教育,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24年人生中的困境作文【五】

运动中的赛跑,有限路程,比拼时间。我小时候也进入田径队呆过一段时间,权且为锻炼体制罢了。因为我速度不够快,耐力也不定是最好的,所以结果是我长跑短跑都不是强项。我基本都是中长距离的.比赛,至于名次没有过多的考究。现实生活中我们把成绩跟功利挂上钩,就失去了本身的很多乐趣。

都是赛跑,两个参考系。一个时间标准,一个路程标准。从某种意义上都可归为一个标准。因为路程的延长亦是对时间的延长。或者换言之,人生是多个运动的赛跑的结集。一段历程,一段成长。漫无目的的行走或奔跑在现实生活已不太可能。我们如果过于专注而停留在一段赛跑上,我们可能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某天,我们醒来或者有“很傻,很天真”的论调于自身。

运动的赛跑的时间很重要,因为我们都需要标准来衡量。客观因素的衡量,教我们上进,永续力量拓展前进的步伐。人生中的赛跑,或者很多年,我们在工作中有个假想敌,生活中有个标杆。我们是带着目的前行。前行的途中至于成功或失败的探求有些重要。太多时候我们和功利沾上边,这本身亦无害处,我们只有生存才能更好的生活。但生命中的赛跑过多不确定的参考系,我们如无正确的认识,我们的内心会变得狭隘,对生命的广度延展未有任何积极意义。

人生赛跑中的路程我们可以理解为经历,经历于我是个体验的过程。某段时间,流行“良好比优秀更重要”。只有真正懂的人方能明白其间不是托词,而是对生命和人生的另一种解读。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我们拥有一颗永不停止的心,是我们得以向前最好的动力。因为外界本身没有给我们停止的机会,脸上的皱纹如同年轮一样刻上。再怎么美容,内心的积累是无形中增加的。5年前和5年后的心境绝对不可以划上等号的。

运动中的赛跑,除了考验时间,我觉得人更应该享受其间。人很多时候本是不需要也不必要去证明什么的。人生中的赛跑,我们要用广度去延续长度。每一段历程的沉淀的精华,是生命广度的最好延长。或者人活到盖棺定论时,能对自己的心说:“我活得很好,这辈子值了”是不错的路程。

24年人生中的困境作文【六】

“七”是个神奇的数字。在西方文化中,七普遍被视为幸运数字,因而有Lucky7的说法。通用历法中的一周亦为七天。玛丽莲·梦露1955年出演美国电影《七年之痒》,讲述了一对夫妇结婚7年后出现的感情危机。人们爱情或婚姻生活到了第七年可能会因爱情或婚姻生活的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到达倦怠期,要经历一次危机考验。而人的细胞平均七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做出一些改变。大概这就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选择将7年作为一个周期的原因吧。

我看这个纪录片的原因是因为推荐者说他很欣赏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国外很多人穷尽一生一世只为某一项小小的事业,有的人穷其一生只为证明一个定理,有的人尽其一世只做一种寿司。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太有限。一个人唯有专注一个方向钻研,才能做出成就,这样的人生才能爆出闪光点。这部世界上最长的纪录片,七年又七年,前前后后跨越大半个世纪,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

那么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何在?拍摄目的颇有些“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的意味。“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该片意在证明阶级对人的影响:“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影片中也问到了其中几个参与者对该影片的评价。苏西说,这很荒谬,她14岁的时候就不想参与了,她感觉这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她的父母硬逼着她参加。尼松说:“出于观众收视需求,还有时间限制等等的局限性,以至于节目做不到完全属实。我想说这样,想说那样,结果电影拍的都是我的蠢事,从七天看七年简直就像圣经故事一样精简,过程充满紧张刺激,结果他们呈现的是短短的生活片段,搞得像是我的生活仅此而已。”当然也的确有人中途退出,因为观众的误解对彼得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干扰。当然彼得后来又回来了,他说他要为他的新歌做宣传哈哈。诚然,跟拍几天来透射七年本身就有些局限,更何况还要制作出影片,那样每个人在荧幕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0~20分钟,作为观众能了解到的则更少。再加上处于收视率的考虑播放的都是些比较吸引人的东西,因而尼松说电影拍得都是他的蠢事;又或者是电影强加了导演意愿,展现的是他所想要展现给我们的观点。他们原本是取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但是也许最后才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具有“典型”性,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如此,这部影片的局限性就更大了。但是,科学定理尚且需要严苛的假定。对于影片,也许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环境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是,又或者不是。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这便足够了。

有网友说大半年后再次回头看这部影片,又重新有了自己的思考。回首自己曾经写下的文章,觉得肤浅可笑。可能我亦是如此,不过此刻确实想要留下点什么。

当谈及补助金救济这个话题时,56岁的杰基回答:“补助金缩减了,要求我去体检,回来之后,告诉我,我很健康,可以工作,让我很惊讶。无法用双手的我,能做什么。坐不了太久,站不了太久,走不了太远。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认为有人会雇佣我。我都没法保证,一周能工作五天。我也算是幸运的了,起码我的三个儿子都在工作……不管怎么削减救济金,还是有些健康的人设法故意从这个体制里骗钱,而且他们这么做也没事,一直能得手。如果卡梅伦首相能给我找个工作,那我就去工作。如果他办不到,你告诉他过来,给我个工作,我做!”

听到这段话时,不禁泪流满面,就这样毫无防备地戳中了泪点。我联想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另一个是关于救济金与社会福利。等车的时候,一个大姐对我说:“你看这些环卫工人,这么大年纪了,大冷天的在这里捡一天垃圾,一遍又一遍的扫落叶,一个月才1000多块。有时候明明已经打扫干净可是别人把垃圾随手一扔,被领导检查到又要扣钱。”环卫工人大多是一些50多岁的大爷大妈,他们上了年纪干不了别的什么活,只能做这些。原本就上了年纪,一天又要弯那么次腰。他们每天如此辛苦,这么做说到底又是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孩子。一天能多赚点就多赚点,不过是为了给孩子多攒点钱。他们受够了贫穷、挨饿的苦,因此希望孩子考事业单位,当老师,做医生,能有一个铁饭碗,工资不高没事儿只要能安稳的活着就可以。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却整天窝在宿舍里,看小说追剧打游戏虚度光阴。最近听了太多这种例子,上学的时候大家一起不学习、整天玩、挂科是常事儿。可到了毕业的时候,有关系的找关系工作了,家里有钱的出国留学了,只剩下你自己一无所有,于是一事无成,回家啃老。不过,影片中展现的没有那么消极。当然,现实会很残酷。

这段话让我想到的第二点是关于救济金与社会福利。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大幅削减社会公共福利。彼时,纪录片里的参与者们正处于22~33岁,正是工作的年龄。她大幅削减教育开支,使成为一名教师变得极为困难,让那个毕业于牛津大学想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尼松不得不离开本土,去了美国。撒切尔夫人的太多强硬政策引起民众甚至党内的不满,最终被赶下台。然而她的继承者却依然沿行了她所推行的.经济变革。也就有了影片中的补助金救济一再缩减话题。杰基说的很对,不管怎么削减救济金,还是有些健康的人设法故意从这个体制里骗钱,而且他们能一直能得手。不禁想到北欧的“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大家一定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这样强大的福利系统一直走下去。《那么慢,那么美》一书的作者罗敷回答是“强大且透明的税收制度的支撑”。“全球知名品牌宜家家具的创始人英格瓦·坎布拉德,传老头子创业时为了避开瑞典高税收,而将公司注册在了避税天堂瑞士。如今年老恋乡,落叶归根搬回瑞典居住,被瑞典人民鄙视得狗血喷头:年富力强时逃税,年老时却要来享受瑞典的高福利,唾弃之!其实老头子身家千亿,自然不在乎一点老年福利。但对于向来不崇富的瑞典人,千万富翁和一介平民的价值是一样的,大家要的是公平奉献!”“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是北欧的运作模式,极大地缩小了贫富差距,比我们更早地实现共同富裕。不得不说迈克尔·艾普特导演将地点选为英国是极好的,若在瑞典也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幕印象深刻的是一段采访对话:

“会不会遗憾没当成骑师?”

“我愿意用我的一切换得可以当骑师的机会。但我没那么优秀。我人生最大的满足是在坎普顿和雷斯特比哥同场比赛,我人生中最骄傲的日子。”

“你放弃了。”

“我放弃了。”

“如果当不成骑师会干嘛?”

“不知道。如果我知道我当不成我就退出,我不会困扰的。”

迎难而上愈挫愈勇固然很好,可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及时抽身也很重要。回顾托尼的大半生,他放弃成为骑师而后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的生活未必不好。他靠出租车发家致富,最后有了带游泳池的度假屋,夫妻和睦,儿孙满堂,承欢膝下,又未尝不是人生赢家。永远记得最初的梦想,无法取得大的成就,就让它只是爱好也是不错。

其实这篇观后感我最想表达的是接下来的话题,有点后悔前面写了太多文字,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七岁时同样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律师,考入剑桥大学法学院的两个精英阶层的后代如愿以偿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原本身处社会中层的孩子的彼得和内尔同样致力于考取牛津这样的名校。最后彼得没考上,上了一所普通大学,长大后成了一名教师。而内尔却在申请牛津失利后命运一落千丈。他辍学、在建筑工地当临时工,甚至一度流离失所。根据影片中彼得的自述,究其原因是性格问题以及随后所导致的精神问题。看到这儿,我们可能会说精英们为其后代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与条件。他们的子女理应顺着他们铺就的道路前行。然而事实是后来考入剑桥大学法学院的约翰,他的父亲在他9岁那年离世,母亲被迫外出工作养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他父亲的帮助。那么他的成功源自什么?大概是榜样的力量、正确的规划能力和良好的执行能力吧。不能说哪一样更重要一些,我却想到了彼得(我记得应该是彼得,又或者是内尔),他说他的优点是坚持而缺点是缺乏执行能力。大概这就是最初同样梦想着考取世界一流名校牛津剑桥的两个孩子最终却取得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吧!我一度着迷于高效学习法、日程本、网格网点工作法,下载了许多管理时间、高效做事的APP,尝试了很多东西,而所有的一切终于在寒假开始一周后全线崩溃。刚开始还能克制自己每天学习几小时,每天有什么安排计划。不过好像只有第一天做到了,随后的日子里逐级递减,直至完全放弃。每天什么也不想干,不想学习,也玩不进去,最喜欢看小说,现在也已厌烦。已放假将近20天了,而且就要过年了,每天刷着乱七八糟的网页也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什么。再好的APP、再好的日程本、再好的工作法都不如两个字:自律。为什么会缺乏执行力?因为我们不够自律,因为我们足够拖延。因为不自律,所以每天都与别人拉开差距;因为不自律,所以会犯错误。时间一点一点流淌,人与人的差异越来越大。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本文如此,纪录片亦是如此。任何纪录片终究会完,哪怕故事本身未竟。七年又七年,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竟这样坚持下来了。但就是这样没什么原因的坚持,成就了这部跨时最长的成长纪录片。它不直接的向人们倾诉什么道理,只是直接的把社会、把个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外国的很多东西似乎都是如此。曾看过哈佛公开课Justice,教授始终不断地追问,让你反思,在你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又继续追问,最终所有人也没能统一意见。但这恰恰就是课程的意义所在,那就是思考。我们追求的是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一定要有一个结果。这就是国际一流顶尖大学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差别。类比之下,该片也是。尽管影片可能确实存在极大的局限,但是这七年又七年的追踪拍摄已经实属不易,这部跨时最长的成长纪录片确实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而接下来要做的,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体会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24年人生中的困境作文【七】

这是一部几个小时就可以带你体验跨越人生几十载长河的伟大纪录片,8个七年,让你领略人生百态,体验生活酸甜苦辣。

60年代,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还是刚入行没多久的小伙子,他们决心拍一部反映英国人和西方人文的记录片,于是在英国各地的学校采访并最后挑选出了14名7岁小孩进行拍摄并跟踪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并此后每隔七年再进行一次拍摄和记录。

到今天为止,这个记录系列从60年代的时候开始的7岁篇,已经完成了14岁篇,21岁篇,28岁篇,35岁篇,42岁篇,49岁篇和56岁篇的拍摄。

每看一个七年,就迫不及待在期待下一个他们的七年会是如何,因为这强烈的好奇心,11集一口气在周六下午看完,我也非常期待他们的下一个七年,我也发现人类的好奇心似乎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

我们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如此清晰地去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每一个人生七年,这也是这部记录篇存在的意义,它让人可以更好的的从侧面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脚下的选择。

片中的14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圈层:

富家三公子:John、Andrew和Charles,他们是典型的精英家庭的子弟,七岁的时候看他们的穿着和发型都是整整齐齐,非常有小绅士风范,一路私立学校,人生旅途一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高歌猛进,毫不含糊。不过其中的Charles在高考中并没有考上自己理想中的牛津,21岁之后也再也没有回归荧幕,不知道是否和考大学有关,当时观看的时候还是有点遗憾的,即使直到,现在也非常期待他可以在接下来的7年可以再次回归。

富家千金:Suzy,节目唯一的富家女,7岁的时候就过着优渥的生活,课余时间是跳芭蕾舞,学钢琴,不过14岁的时候说这个节目没有任何意义,还一度担心她后面会退场,结果很意外的是,她一集都没有落下,让我们看到更全面饱满的人生状态,还是为她点个赞吧。

伦敦东区平民三姐妹:Sue、Jackie、Lynn,普通的家庭出省,高中毕业后进入的是非常普通的职业学校,结婚都很早,成年的生活也是鸡零狗碎,她们似乎对人生没有太明确的目标,只是像很多普通人一样,被动的接受生活,过着普通平凡的生活。

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Bruce,Peter,Neil,来自于老工业重镇利物浦,这其中最令人感到唏嘘的就是Neil,7岁的时候看到的他是感觉是最可爱的一个小男孩,眼睛很大眼神很明亮,超级卡哇伊,14开始就感受到了长偏了方向,也透露出对生活厌倦的情绪,然后人生一直都未进入正常轨道,人到中年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最后靠政府救济金生活,却告诉导演自己过得很好,其实还是很佩服其勇气,这样负重前行的生活还能坦然的出现在每一集的记录片中,换做是自己,真的去面对这一切吗?也许,生活是自己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要自己能接受自己选择生活的状态,每日能心安,那也没有什么不好

来自于于伦敦东区的:Tony,天生的乐观派,虽然都是小小平凡的职业,却也可以被其成为梦想,永远不会为打翻的牛奶瓶哭泣。尼克出身于约克郡的偏远农村家庭:Nick,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要打破阶级的枷锁,为读书不破!

福利院长大的,来自社会底层:Symon和Paul,他们在没有父母的庇护下长大,最大的印象就是人穷却生了很多孩子,终其大半生似乎都过得很辛苦,随着7年的递增,每次出镜,隔着屏幕都能感到他们生活的艰难气息。

说说自己的感受,看完这部唱片心中的感觉五谷杂陈,人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是设定好的,大部分情况下,你的家庭,你的出生,你的性格,就决定了你一辈子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得部分感悟:

1、要想让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一点的人生,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氛围,破碎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陪伴的缺失,更多的是对其性格缺陷造成终生的影响!

2、穷人似乎从小就没有目标,他们得过且过,永远都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安排,这种生活注定不会有期待可言,所以终其一生始终挣脱不了穷人的枷锁。

3、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的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4、一个人的身材和体重和阶级有关,越穷越胖,越不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的打理,精英阶层则会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健康,皮肤和体重。

5、当自己太年轻还不懂得判断的时候,最好不要结婚,最好等到自己成熟到可以掌控生活在去选择一个对的人组建家庭。

6、婚姻的幸福似乎和知识水平貌似没有太大关系,更多是否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和自己的情商性格关系更大。

7、给孩子留再多财产都不如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唯有知识这个东西是不能被抢到的,可以让孩子享受终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