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正确理解记叙文实用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记叙文不属于文学的范畴,它属于实用文的一种,这就决定了记叙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也即人们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能有所认识,有所感受。但这种认识和感受不是作者用议论或说明直接告诉读者的,而是读者从文章记叙的人或事件中领悟出来的。这就是记叙文不同于其它实用文的一个特点――文学性。记叙文的文学性就要求文章具有形象性,作者的笔下应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真实的艺术形象,不论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都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记叙文的这两个性决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在一起的,即记叙文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展现中心,实现其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的。中心以形象为依托,形象以中心为归宿。形象塑造的越真切、感人,对读者的教育、感化作用也越强;反之,文章就没有感染力。如在"迎新世纪"征文中,笔者为了表现农民在科技指导下,在新世纪中的美好前景这一主题,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以"父亲"的笑容为线索,从父亲辛劳一年无所得而沉默不语到在表哥指导下建成大棚而发出希望的笑这一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中心,全文并没有提到科技的作用,但从文章最后父亲那开怀的一笑中,读者不难领悟科技于农民的作用和带给农民的巨大希望。从上面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记叙文用形象来说理的特点,理解这一点,也是记叙文入门的捷径。
其次,要正确理解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记叙文要求真实,但什么是真实呢?是否生活的原形就是真实,或者亲身经历的就是真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生活本身是繁杂无序的,如果作文是生活的搬抄,那作文就会是没有主次,没有条理的“天书”,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亲身经历的`事太少,不可能写什么文章都取材于亲身经历。我认为记叙文里的真实应该是艺术的真实,通俗一点讲就是让读者看了觉得有真实感的真实。这种真实它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化过程,它决定了记叙文的艺术性。因此,我们在写记叙文时,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有时只要细节真实,整体情节虚构也无妨。如写《国庆倍思亲》这篇文章,笔者没有亲身经历,整体情节只能靠虚构,但笔者塑造了母亲刻意打扮自己,打扫房间及买父亲喜欢吃的菜等几个细节,表现了母亲在久别的父亲将要回来之前的激动、兴奋心理。正因为有了细节的真实,所以整篇文章的情节虽然虚构,但仍给人以一种真实感。当然对同学们来说,细节的真实也是一个难题,这需要同学们多观察、体验生活,并学会具体生动的描写。
我一直在对自己说,没关系。
我知道,自己从来不是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虽然,我的成长算不上有多忐忑,有多艰苦,可是其中的恐慌不安只有自己知道。多少日日夜夜都在安慰自己,不要害怕不要因为一点讽刺就退缩。很想做好每一件事,可是总会因为打击而心神不定。最后默默努力,偷偷努力。或许真的是失败,可是放弃比失败更惨烈。太多嘲笑与轻视都来不及抵挡,那么自信又从何而来?
14年,那是一个没有鼓励的岁月。我羡慕的是那些能满满自信的说出自己的梦想的孩子,并且,后头还有不可计数的人为他们支持。成绩的失败,没有换来他们的一句没事;小小的梦想,没有人尊重。如果‘笨’真的是我的.代表,那么他们该有多么高兴。他们的把一切责任或主要责任推向我,于是我照样收单。于是,我开始责怪自己,我又做错了。
哪怕是一丁点儿的鼓励,也能照亮我的心房。
我只是容易被人遗忘。生长在人群海浪中,只想努力绽放一丝光芒。可是还是那么容易就被覆盖,人海中找不到我的光芒,再多的努力也会付之东流。又或者,我不应该被记住,因为没有什么够显眼的特点让别人记住。就像花丛中脆弱的花朵,平凡,不起眼,所以没有人会记住。凭什么,让别人记住我,又凭什么,一定要别人记住。
因为我想有人在乎,知道世上还有我的存在。
席慕容说,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可是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过去一片空白;未来一片黑暗。常常在电视剧里、小说里丢掉了自己,输掉了眼泪。于是想拥有一段故事,或者值得回忆的事情也好。可惜没有。
我的生活,需要一点美好。
可是,我总在对自己说,没关系,会有鼓励的,会有人在乎的,会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的。
可惜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安慰。
没关系,即使是自欺欺人也好。
“ 哎哎哎,小朋友让……让……”一位四十开外的人骑着不受控制的自行车正朝我大嚷着。我萎靡不振,挫挫睡意朦胧的双眼,不耐烦的想着:谁啊?大清早就这么大呼小叫的,真是!我定睛一看,那位大伯正从“绿丹兰”那边的下坡骑着“战车”,犹如一头猛虎似的,向我冲来,还没等他把“开”说完,还没等我及时躲开,自行车的轮子已经碰到了我的膝盖…… 我精彩地来了个“第一次与大地亲密接触”,摔了个“四脚朝天”。
那位大伯连忙“驯服”那辆自行车,跑来连声像我道歉:“小朋友,对不起啊!你摔疼了没有?”我的屁股已经承受不了了,这地上的砖块凹凸不平,我看我这种“细皮嫩肉”可经不起这般折腾。 那位大伯把我扶起来,用亲切的口吻问我:“小朋友,你没事吧?”我微微摇了摇头。他见我这么“内向”,也就罢休了。我踉踉跄跄的往前走着,真倒霉,遇到这件事!
不知道为什么,走着走着我觉得心里的压力越来越大,不由地想起:我为什么不对那位大伯说声“没关系!”呢?这样就是我的解决事情的态度吗?那位大伯会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在自责?我要是坚强一点,就不会这样了。我真想回到刚才,当那位大伯满脸诚意地说对不起的时候,我说声“没有关系,不痛。”那大家也不用那么担心了,那位大伯也会安心地去工作了。都怪我,干吗那个时候,变得“文质彬彬”的,像个委屈的“受气包”,我真后悔,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多好啊!我也吸取了一个教训:凡事都不能只顾自己的安危和感受,而不顾及别人的想法,这样就太自私了!
当一个人处于高位,骄傲自满的时候会怎样?数家大企业,由辉煌转为***,只因为瞧不起后生,不跟随后生时代的脚步,最后被时代抛弃,落后于曾看不起或不在意的人,原因很简单,他们仅欣赏自己,眼光放在自己身上,而从未放在别人身上。
而当一个人处于略微自卑的位置,从不把欣赏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放在比自己优秀的人身上时,他又会怎样?愈发自卑,愈发无自信,无非两种可能罢了。从此可见,正确定位,以事业的\'方式看到自己是应当的。
有人赚得多高,看得就有多远,当然身处高处,感到高处不胜寒时,不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看他们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改进自己更高的山,看个景,借此减少骄傲的产生,让内心平静,不应站得高就闭上眼睛,不尊重知识,把他人忽略,从而导致落后。以清明为例,如非闭关锁国,自认为天朝路上多不看他国优秀的武器,何会导致战败?
当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到城市中读书会有怎样的状态?只看到其他人的优秀,而忽略自己的优秀,不去欣赏一下自己的闪光点,以致自卑,感觉低人一等,没有前进的动力,应该学会欣赏自己,发现自己身上他人所未拥有或少有的品性和东西,最终如马云一般,以三四流的学校毕业文凭,走到如今身价数百亿的阿里巴巴ceo的位置。
若身处低处,不如放开自己,给予自己的枷锁,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欣赏自己,而不是一直羡慕他人,而不去尝试让自己成为所羡慕的人。
马云说,如毕业于名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如果毕业于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为什么?我认为,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做法,应该正确看待自己。
当一个人处于高位,骄傲自满的时候会怎样?数家大企业,由辉煌转为***,只因为瞧不起后生,不跟随后生时代的脚步,最后被时代抛弃,落后于曾看不起或不在意的人,原因很简单,他们仅欣赏自己,眼光放在自己身上,而从未放在别人身上。
而当一个人处于略微自卑的位置,从不把欣赏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放在比自己优秀的人身上时,他又会怎样?愈发自卑,愈发无自信,无非两种可能罢了。从此可见,正确定位,以事业的方式看到自己是应当的。
有人赚得多高,看得就有多远,当然身处高处,感到高处不胜寒时,不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看他们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改进自己更高的山,看个景,借此减少骄傲的产生,让内心平静,不应站得高就闭上眼睛,不尊重知识,把他人忽略,从而导致落后。以清明为例,如非闭关锁国,自认为天朝路上多不看他国优秀的武器,何会导致战败?
当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到城市中读书会有怎样的状态?只看到其他人的优秀,而忽略自己的.优秀,不去欣赏一下自己的闪光点,以致自卑,感觉低人一等,没有前进的动力,应该学会欣赏自己,发现自己身上他人所未拥有或少有的品性和东西,最终如马云一般,以三四流的学校毕业文凭,走到如今身价数百亿的阿里巴巴ceo的位置。
若身处低处,不如放开自己,给予自己的枷锁,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欣赏自己,而不是一直羡慕他人,而不去尝试让自己成为所羡慕的人。
人的一生在世间浮沉,难免会迷失方向、迷失自己。因而,能够时刻正确认识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苏格拉底曾说:“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这恰恰说明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
有的时候,人们迷失了自己,只是无法找寻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对人生感到迷茫。这个时候,只需要继续寻找,总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然而有的时候,人们迷失了自己之后,不去寻找真实的自己,反而把自己臆想成另一种存在,然后就以那种存在的姿态去继续自己的人生。那种时候,人们就很难再找回自己,甚至会走上一条极端的不归路。
就如同古代帝王,相信每一任帝王在登基之初都是想做一任明君造福百姓的。但是有的帝王会因为权欲熏心,真的把自己当成神,可以主宰终生,最终背离了自己的初衷。纣王要剖比干之心,厉王要“止谤”,连一代圣君唐太宗也差点***掉勇于劝谏的魏征。由此可见,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后果是多么可怕。这也说明了,正确认识自己,有的时候帮助的甚至不仅仅是自己。
但是,在人生迷茫之后,还能正确认识自己,真的那么困难吗?
其实,正确认识自己,只需要自己足够虚心,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去正视自己和改过自新的勇气便可。
齐王在听了邹忌的劝谏之后,立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下令改革。法国作家卢梭,他的《忏悔录》是一部空前绝后的“灵魂自白书”,他在书中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一生,包括他曾做过小偷、抛弃挚友、嫁祸他人的种种丑行。读此《忏悔录》时常令人感到触目惊心,因为当他把自己剖析得体无完肤的时候,就是他真正认识自己、超越了自己的时候。
所以说,有的时候,正确认识自己,只需要自己思维的一个转变,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转变,带来的影响却可以是不可估量的。对于个人而言,正确认识自己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有时也可以造福身边的人。而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正确认识自己,就可以造福整个国家,给整个社会带去宁静安乐。
人生来不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吗?所以,正确认识自己吧。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雄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物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着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善于自我认识的人是比比皆是的。伟大的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律,他热爱青年,支持青年,甚至还闹出过为青年人补靴子的笑话。然而,当他发现“青年人中也有虫豸(蠹)“的时候,他并未因要保存面子而一意孤行,而是适时的反省自己,解剖自我,因而更为后人所推崇。当代的大作家史铁生,在与顽症的搏斗中,正确地认识了自我的缺陷和价值,而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他写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懦夫衬托了英雄,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敢于拼搏,乐于学习的精神固然值得赞赏,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能量力而行,注定是要失败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