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比绸来。一路上,树木郁郁葱葱,花儿争奇斗艳,时间可过得真快,我们转眼间就到了比绸博物馆。我们跟着讲解员去参观了第一个展厅,展厅里都是关于蚕宝宝的,我们看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发现蚕宝宝只能活46天。他们一开始从卵变成了幼虫,不断地褪皮,长长,长胖,然后结成白色的茧,蚕宝宝在茧房里变成蛹,最后变成蛾。
在另一展厅,我们看了织布机和纺纶,而且还看了外国人的织布机,它们好像得把石头绑在几根线上才能织布,而中国只要用梭子就可以织布。我想:外国织布机上的石头就是梭子吧!丝绸博物馆里的织布机很高,足有三四米高,而且还得两个人一起织。随后,讲解员又带我们看了用丝绸做的袍子。其中有一件让我想不到的衣服,那件衣服正是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它非常薄,据说可以折叠后装进火柴盒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后人能做出像这样的一件衣服呢!最后,讲解员又带我们参观了“丝绸起源与发展”展厅,讲解员告诉我们,丝绸最早起源于河南,她还告诉我们丝绸的.主要品种是:绫、罗、绢、缎。其中,我觉得罗最不像丝绸里的一种,因为它非常粗糙,几乎跟麻一样。参观了几个展厅后,转眼间就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这次活动不仅使我大开眼界,还让我看到了那件二千多年前马王堆奇特的丝绸衣服,今天我很开心。
今天气温很宜人,没有了周四的寒冷,我决定去参观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投入使用。它集北京珍贵文化遗产于当代建筑成就于一体,是一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能力超过100万人次。北京国宝荟萃,首都博物馆收藏了一大批极具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历代宫廷古瓷,还可以欣赏名家翰墨;从温润玉器中古人对平安生活的向往,从古朴的青铜器遥想燕赵悲歌。新首都博物馆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临时展厅,陈列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与城建》、《古都北京艺术精品展》、《京剧文化展》《京都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另外地下一层还有潘玉良画展,可谓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
我逐一参观了每一层的展览。我对历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先参观了历史文化展览。从战国时代一直到民国解放时期的历史文物一一陈列在橱窗中,货币、撰文、玉器、碑文以及皇室专用物品都展示在观众眼中。清朝盛世时期的街市微缩景观图全部用木头雕刻,做工精细,工程繁杂,陈列了皇帝身穿的龙袍,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了制工者的智慧与辛劳。皇帝戴的金翼善冠制工相当考究,笔筒、带勾、凤钗、金簪、金錾花饰件、纹镯等全部是纯金做的,显示了皇室生活的奢华,这些是当时的百姓望尘莫及的啊!
四层是艺术精品展,古瓷的精品都在这里一览无遗了,彩瓷、青花、黄釉等种类繁多,我对这种古董没有什么研究,只能停留在看的水平,看哪个好看就行,我拍了两张比较喜欢的,一个是松石粉彩多穆壶,还有镂空六方套瓶,这两种都应该算彩瓷,当然还有喜欢的,但手机屏幕小拍不下了,有些许遗憾。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一进入这个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仿搭的戏楼,里面在介绍京剧的角色、行当,我没有坐在那里看,继续参观,从左边看是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的演出资料以及他演出时所穿着的戏服,做工精致,保存完好。右边是京剧的脸谱及角色,因为我对京剧不是特别懂所以就不多介绍了,说错了就是对国粹的亵渎了。
还是看看民俗文化展览吧,还是民俗最贴近百姓生活了,这一点无论何时都是让人怀念的。这也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许多外国观众对这些老北京京腔京韵的文化也是感到惊奇不已的。当我进入这个展厅时,感觉像回到了老北京,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看到这里立刻感觉到了做个北京人的自豪与骄傲。老北京的结婚习俗、过年习俗、包括生子的习俗让我们这些生长在80后的人感到新鲜。结婚在老北京是件很繁复的程序迎亲仪仗队、抬婚轿、抬聘礼、洞房花烛等一系列的程序,虽然繁复但热闹非凡,新娘要穿凤冠霞披,女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就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中完成了。过年是中国的大节日,过去的百姓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这个节了,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事情做,送财神、卖年画、贴、祭灶神,充满了年味,大人孩子各个精神饱满,迎接春节。老北京的街头满是热闹的景象,街头卖艺的一人踩高跷、舞扇、杂耍,一片太平盛世,体现了老百姓对平安生活的向往。
地下一层是画家潘玉良的作品展,她是中国画家的女中人杰,最早一批留学海外的画家,从师西蒙等国外知名油画大师,虽然我是学艺术类的,但是对她的作品了解的并不多,但看了就有益处。
这次参观令我大长见识,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更加深化了我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博物馆浓缩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精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参观博物馆有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文物古迹举世闻名。尤其是河姆渡遗址,这是我们祖先创造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的摇篮,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
漫步在博物馆广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还是江泽民爷爷亲笔题的呢!
去发掘现场会使你大开眼界,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是当地村民在1973年夏天兴修水利时发现的,先后两期共发掘2800平方米,经专家们的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科学测定,确认河姆渡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是属于我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之一。经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它由四个互相叠压,又有内在联系的文化层组成。第一、第二层距今5000至5500年,属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第三、四层距今约六七千年,属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每个文化层里,都有大量的文物、遗迹。
更使人惊叹的是,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片木构建筑遗迹,经古建筑家鉴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已经成熟地使用榫卯的木结构建筑,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是我国所罕见,亦是人类建筑史上最早的杰作。如果说发掘现场使人大开眼界,那么文物展览厅会使你叹为观止。一跨进博物馆大门,展现在眼前就是第一展厅,这里陈列着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有鸟类、爬行类和类等,展示了昔日河姆渡是古木参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鱼跃雁飞,一派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
走过通道,来到第二展厅,这里展示的是“稻作经济”,形象地反映了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令人称奇的是展出的一些7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同时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等全套耕作、加工工具,以及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钵、釜、盆、罐等容器,不仅充分证明了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而且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饮食文化已很丰富了。
转弯进入第三展厅,让我们领略了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画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展出的众多艺术品中,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碟形器最为醒目。徜徉在遗址公园,目睹着河姆渡人各类生活、生产场景,面对着这些河姆渡人创造的原始文明,耳边仿佛传来了河姆渡人用骨哨吹奏的悠扬的曲调,在向你倾诉着那段历史,不由得使人思绪绵绵。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劳的双手、非凡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身为河姆渡人的子孙,应该知道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也值得我们去更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刻苦学习,长大了,为祖国,为家乡创造出更伟大、更辉煌的奇迹。这样,我们才不愧为河姆渡人的子孙。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