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即“亲近自然,尽享生命清欢。”全文围绕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层层深入思路明晰。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亲近自然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能够从这两方面分析和论证,显示出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虽然文章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但运用得还是较为贴切自然,不生硬。反观现代社会,文章呼吁人们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尽享尘世清欢。末两段稍显拖沓,收束可更简练些。整篇文章紧扣中心,材料丰富,语言简洁并具有古典的诗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
生活在都市里,往往感受到的是城市的灯红酒绿,高楼林立,穿梭在路上的人们脚步匆匆,无暇抬头看一眼蓝天。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也许早已淡忘了去感受自然。当那火红的旭日带来初升的热情时,我们手牵手共同去感受自然,感受绿色茂林深处的清幽和寂静,伴着耳畔清脆的鸟鸣搜寻和捕捉我们似乎已经失去的自然。当那晴朗的天空带来清新的空气时,我们唱着歌一起去感受自然。
自然的美,体现在水。出游时,最喜欢的,便是有水的地方。夏日酷热难熬,看到一条河,自然欢喜非常。河边,几只蝴蝶双双飞过,在水上留下几道清晰的波纹;几只青蛙蹦跳而来,告诉我这是自然给我的'礼物。我急不可待地跑向河边,兔儿看到我,轻轻地跑开了。望那水中一群嬉戏的鱼儿,五颜六色煞是鲜艳;软泥上的青荇,轻轻地在水底招摇,轻掬一捧清泉,便可驱除一季的烦躁与酷热。泉眼流水叮咚,缓缓流淌,河畔小鹿饮水,树上梨花随风落水,清净淡雅。自然的美,我在这一刻感受得如此清晰。
自然的美,体现在风。喜欢在假期时去乡下,蝉在树枝上寂寞地鸣叫,我躲在小院里的藤萝架下,倚在那张古朴棕黑的摇椅上,捧一本书,从篮子里随手捞起几颗樱桃,在过堂的凉风中品味书中的情节,咀嚼樱桃的淡甜,风将一切烦躁与不快轻轻拂走。躺在吱呀作响的老摇椅上,听风的精灵在树叶间蹦跳歌唱,凉风习习,在宁静温柔的阴凉里,我感受着自然的美,度过这一个酷热难耐的下午。
自然的美,体现在夜。无事时将椅子放在花架下,捧起一盏凉茶,感受着夜来香似有似无的香气,抬起头,望着夜空上闪烁的繁星,看月亮从东方悄悄升起,银光闪烁在青石板上,水银泻地般的静谧流畅,小小地饮一口茶,感受着片刻的苦涩后盈满唇齿的茶香,月满中天。静静感受着自然的宁静和温柔,心渐渐地沉醉,紫檀花的香气里一夜无梦的睡眠,格外的香甜。
这些,可能并不是自然,但又是真真切切的自然。感受着这些最美好的自然点滴,忽然想到,倘若我的生命只有这么长,那么我也会无憾。因为,在我的心中,我的灵魂中,依然会真真切切地记得,我曾经感受过如此美好又如此真切的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很简单:无人打扰。
记得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情形。村前村后,稀稀落落的几根小树苗,鸟儿也少,偶尔能看见几只麻雀应和着南来北去的燕子,驱赶日深夜深的孤寂,用声音相互取暖。当然也有百年大树,不过,只有树桩。大树被人砍去,腾位置做新房,大材做梁,小枝烧火。
那时,村里家家人丁兴旺。欣欣向荣。
花开花谢,村庄像盛开千年的'花,终于开始凋零。
村人外流,始于20世纪90年
代初,三股潮流像抽水机
一样把村民源源不断地往外抽。一是读书潮,考上大学留在城里工作;二是经商潮,到外面做点生意,过好日子;三是打工潮,也许缺本钱、少文化,但总有力气的,于是,少年不读书,长大一些,就去城市打工。
人们欢快地背井离乡,身在城里,心恋繁华,不愿复返。
人一走,村就空了。1994年,我高中毕业,当时全村人口多达二三百。而今,做红白喜事,把村里所有常住人口都叫上,还凑不齐三桌,减少了足足十倍。人少,田荒地芜,草树迅速占据,欣欣然,长势喜欢。留守农村的人们烧饭改用煤气灶,村巷内的杂草枯枝便无人问津,显得荒凉清寂。
短短20年,村前村后的树大了密了,草杂了厚了,绿染大地,生机勃勃。
懂林业的人士对我说:“保护森林,其实是很简单。它本不需要人们刻意去保护,自有生长规律。人类对森林的最好保护,就是不要去打扰它。”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唯恐自己的孩子玩掉大好光阴,以至于输掉未来的幸福,往往会以爱的名义,让孩子要这样,不要那样,这个不做,那个不许。其实,每一道指令,都是十足的打扰,每一次打扰都在挤压孩子正常的生长空间。
晚饭后,一家长在网上跟我留言,大概意思是:孩子第一批入队没有她很失落;运动会接力赛因在试演中掉棒而没机会参加失落;六一汇演没被选上更失落。最后该家长“告诫”我:不是所有的比赛都要的第一的,心态很重要。
看到一大段一大段的振振有词,本想告诉他:入队的人选是孩子们民主选举选出来的;运动会接力赛我是做好了第三名的准备,因为其他班级的孩子身体素质是有目共睹的;六一汇演是健身操教练的设计与选拔,后因考虑到孩子们第一次过六一,我和她们长久的商议后,决定全班参加,不仅如此,还特邀家长参加-----但转念一想:有这个必要吗?虽然看到家长对自己的误会也有些失落,但又想想:高智商不等于高情商,有这样的想法很自然。站在家长的角度想自己孩子、维护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谈,肯定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优秀、个个精英、个个出类拔萃,就像这个孩子的家长一样(听说他是个博士、副院长),但事实就是这样,该开花的自然开花,该发芽的'自然发芽,参差不齐的状况叫我时不时哑然。三思而后,我慎重地在键盘上敲下了这样两行字:孩子的失落不等于大人的失落;家长的心态好,一切都好办!
对于失落,不仅是孩子,就是大人,也不常常经历么?然而,我们面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失落,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态呢?抱怨?痛恨?自省?奋进?-----想想各自站在一定的立场都会有吧。然而,对于孩子的失落,我们又应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呢?聪明的家长会告诉我:人生八九不如意,小时受点挫折又算什么?不经历风雨又怎见彩虹?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敏感的、脆弱的、有自尊心的,他们应该受到我们的呵护与鼓励。当然,呵护是必然的,鼓励更是必须的,但要看在是什么事什么时候。一个人的成长,不仅要看到他开会大笑的时候,同时还应该接受他悲观、失落、痛苦之时。如果在他失落时搀扶一把,真诚的告诉他:这次失败、这次落选,算不了什么,以后有的是你的机会,只是你要把握好机会的到来!机会总是留根有准备的孩子身上,对此你要深信不疑!如果是这样,让一个孩子破涕为笑,并自信地说:好的,以后你就看我的!那样的家长就成功了。
应该说,有许多人在人生的过程中,虽很努力但也常常失落,常常抱怨:为什么我没有得到什么什么?为什么评优晋级的不是我而是他?其实面对这么多的“为什么”时,还不如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得与失就是那一瞬之间啊!该得到的自然会得到,不该得到的争也争不来。道曰:一切顺其自然。说的就是这个理!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