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流行的投资,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大手笔投资,从现象上看,大概都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有批文,要立项;第二,要弄一块地;第三,从银行套出一笔钱来。有了立项就可以拿地,拿了地就可以押到银行,然后就能融资,很多大型项目和投资基本都是这个状况。仔细分析这三个要件,是不是缺了什么呢?在流行的投资概念中,不怎么强调自有资本,我们都不大讲究,不大细究。
这些年中,自有资本这个变量弱化得比较厉害,有批件以后,借到钱就敢叫做“投资”,我不太赞同。我试图把这种投资分开来讲,因为这样的所谓“投资”不见得能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不见得能缩小未来不确定性的空间。20xx年,要让新的因素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要增加投资,但不是增加这样的“投资”,而是自有资本直接投资(就是股权融资),然后才是债权融资,按照这样的组合来安排投资。
看好中国的未来,就应该充实自有资本。政府不能把稳增长所有的压力压到银行头上,因为银行还要消化这些年高速增长的一些后果,要留有足够的空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谚语、俗话更是数不胜数。一些俗话在日常生活中很有思想性和哲理性。但是,这些谚语真的都正确吗?
其实,有的一些是不全面的。就说“三岁看好,七岁看老”吧,对于某些人也许是对的,从小养成了好习惯,一生受益。于是乎,一些家长就要求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做。小时表现不好,就把孩子否定了,如果表现很好呢,就认为这个孩子前途无量,加倍宠他。
对于这种做法,我是坚决反对的。因为有许多天才小时候不怎么聪明,就拿爱因斯坦来说吧:他三岁还不会说话,九岁时说话迟钝,小木凳做得最差,那是老师都说他是最蠢的学生,不会有所作为,可是经过他的努力,一次次的拼搏,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物理学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一个多月的学,就被老师一无可救药的“罪名”开除了。
所以,我认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要以三岁看好的眼光看待孩子,一些俗语有片面性的,或许一个人小时表现欠佳,你就认为这孩子一事无成,那么,即使孩子想表现好,也没有机会,只能说是把此人的特长埋没了,而有的孩子小时表现不错,就认为孩子肯定能行,把孩子定格在现在这个状况上,也不一定有辉煌的成就,所以,无论是在做人,学习,生活等方面,扬长避短,全面发挥,才能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