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南长城600字作文

游江南长城600字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10-04 08:00:42
游江南长城600字作文

游江南长城600字作文【一】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参加北京体育小明星夏令营活动吗?那是因为我想去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中国万里长城。以前,我觉得长城没什么大不了,直到我学了《长城》这一课里的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海山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我日思夜想,梦想着我有朝一日去游览壮丽的万里长城。

那天,我们很早就出发了,听导游说八达岭是长城保存得最完好的地方之一,来到八达岭脚下,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哇塞!远远看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地,在登长城的时候,我觉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我向上攀登,走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来到了长城八达岭上!站在上面,我仔细地往下一看,发现长城脚下一片“小蚂蚁”缓缓地移动,像微风掠过的草原,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顾不上休息,我走近墙头,发现长城的砖头之间竟然全是泥巴做成,没有用一点水泥!经过了五百岁月的风风雨雨,居然还保持得这么完好,可想而知,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智慧和血汗啊!突然,我想起了长城美丽而凄凉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

长城有非常多的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像碉堡一样,似乎注视着祖国的一草一木。我听导游说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

今年的暑假,我很自豪,因为我去攀登了中国的万里长城。

游江南长城600字作文【二】

江南是我的一个梦,是幽寂时分,我心中悄然开着的,那朵菩提般的莲花。这个暑假我去到了江南,去到了我心中向往的那个地方。

坐上满载世事的乌篷船,犹如走进了淡墨轻绘的古老时光,一卷发黄的岁月静静地为我展开。

正值初夏梅雨季,一幅水墨丹青画完美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连绵的细雨为江南增添了一份朦胧的美,墨绿色的河水将桥弯弯的倒影映在水面不远处一条小小的乌篷船穿梭于河流间,它是水乡的精灵,更是这里的一道风景。

远方,周庄的屋顶全是青黑的砖瓦装饰而成,浓厚的古典风韵藏身于此。那些砖瓦如一位长者,阅历了沧桑,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早已看破红尘,隐居桃源了吧,它们默默守候着烟雨朦胧的江南。

于画船歌舫之上,一本书,一杯清茶,听丝竹之声,观烟雨之景,所有的忧伤和烦恼都将散去,留下的只是无尽的闲适和惬意,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美丽的江南,醉倒多少文人墨客。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将他们的灵魂栖息于此。他们春来绿堤闻花香,夏来荷香弄莲子,秋来饮酒赏明月,冬来雪地寻红梅。我愿追随文人们的情怀,在这个社会中,所有人的心门都虚掩着,都在等待那个推门的.有缘人。我独自陶醉在了这片远离城市的喧嚣,我走在江南水乡的小镇中,不知不觉间,心里没有了小事的琐碎,有的只是心中向往的,爱的那片宁静与淡然之地。

有人曾说过:“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爱上江南,只是因为欣赏到了这里独特的文化与风景。

游江南,观江南之美景。游江南,体江南之生活。游江南,解文人之情怀。

游江南长城600字作文【三】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早秋的北京,微风吹过感到一丝丝凉意。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举世闻名的长城。

我们登上长城,爬到了一个较高的烽火台,此刻我已是汗流浃背。我满怀豪情吟颂着***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放眼向四周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穿过苍莽的树林,翻越陡峭的岩石,从山海关一直延伸到嘉峪关,越过了好几个省,因此它得到了“万里长城”的美称。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超过了一万里。

我们登上长城,踏着长城的石阶,扶着城墙上的栏杆,一会儿缓,一会儿急。每隔大约300米就有一座烽火台。据说古时候,只要看见了敌军就点火,靠点火来传递信息。

我又想起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人抬不起,车拉不上,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这时有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嘉峪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寒风吹过,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了这条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

两千年来,万里长城减缓了战争的破坏,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农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据说从太空回望,万里长城是地球上唯一能望得见的人工工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