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河流是海洋,穿过海洋是远方,站在心的方向,张开爱的翅膀……”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海洋天堂》,想到那如海洋般深阔的父爱。影片《海洋天堂》主要是讲述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大福,他的母亲早逝,于是他和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可是在他21岁的那一年,他的父亲查出自己肝癌晚期,于是父亲便开始努力地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还不断地帮他找一个自己死后可以有人照顾的地方。
大福他并不孤独,他的身边有很多有爱心的人在帮助他。一个马戏团的小丑给了大福快乐,并教他接电话。福利院的老师义务给他居住的地方。他的邻居时常给与他们父子俩帮助。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的父亲,他怕自己死后儿子会更加孤独,于是自己做了一个海龟壳,背着和儿子游泳,让儿子以为自己是一只海龟,不会因为自己离开他而更加伤心孤独。
我和妈妈一边看一边哭,为大福的不幸更为他爸爸的那份浓浓的爱而感动,爸爸那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保护儿子,分分秒秒为儿子着想,给孩子一个精神上的依托。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真正的为残疾儿童着想?有多少人在实施“我为人人”的高尚行为?片中父亲把孩子托给孤儿院,孤儿院嫌他大,送到敬老院,又嫌他小。没有一个地方能接受他这样的病人。父亲不得不自己照顾孩子,直至自己患病死去。
想到这里,我又一次被那浓浓的父爱打动,我们一定要珍惜和父母所处的时光,还要学会独立不要让父母担心。长大后为社会贡献力量,尤其是对残疾人要多关心,让整个社会都变成爱的天堂!
涉及到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的电影一般都会争议比较大,也很难处理好,The Iron Lady就是个例子,好在The Iron Lady里有Meryl Streep的演技撑腰,再说谁敢不对Meryl Streep的演技发出赞叹呢,即使是跟风也是要的吧。
名气在Meryl身上体现是好的一面,因为大龄非美女演员距离大众的距离是比性感流行女歌手的距离要远的,了解的人会发出赞叹,不了解的人也犯不着生出厌恶之情。
对Madonna来说,名气带来的更多的是争议,喜欢的人会喜欢,不喜欢的人分为几种,一种是了解以后确实不喜欢,一种是不十分了解但因为太红而反感,当然还有一类就是浮动型,本身的喜恶就收到流行度或正或反的影响。这几种人所占的比例我不好说,但中间一种在Madonna身上表现出来的效果肯定是要强于Meryl Streep。
回到电影的话题上。对于这一类的电影,我觉得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一是所说的历史,一是电影本身。
我相信有很多理智的观众和舆论给这部电影不太高的评价是出于认为剧本过于浪漫化和美化历史。The Iron Lady和The Queen, The King's Speech的舆论中都有这种声音,而这是不是值得参考的标准就要取决于电影本身的定位:是严肃的历史题材电影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艺术作品。
这个问题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和讨论,在我看来,除了纪录片,任何电影都逃不出艺术品和娱乐品的范围,即使是纪录片,也在艺术的范畴内。既然是有娱乐的成分在,那么适当的艺术加工是不为过的,关键是看导演想表达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只是给导演提供了素材和灵感,而导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诠释,甚至给出全新的注解,从而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和想抒发的情感。
再退一步说,即使美化历史是不对的,但有类似问题(或舆论认为有类似问题)的电影还有很多,可其他几部的评价都远在这部之上。所以说造成差异的因素应该是在美化后的故事或者电影本身。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故事上来说,Madonna给大家呈现出的是这么一部浪漫到无可救药有电影从我看来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我对Madonna的印象是独立女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矫情,不煽情,不被情绪过分左右,拿实力说话(只针对她的态度,不谈到底实力如何,这个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不要忘了,Madonna也是个女人,在伦敦首映礼上她很罕见的got emotional。当她说到这部电影献给她的母亲,讲述了‘a journey of a woman‘s soul’那一段时,没有征兆的哽咽也让我有些吃惊,虽然她数秒之后就恢复镇定。
在91年那部Truth or Dare纪录片里就有Madonna趴在母亲坟前的镜头,但是配合那时Madonna近似机器人的果断和坚毅的形象以及不可一世的狂傲,这段影像一直让我觉得格格不入,说白了就是假。而在出道30年后,自己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Madonna会有这样的“人类的感情”让我觉得情有可原。
这是站在女性的角度拍的一部电影毫无疑问。也许这样的立意在现在看来已经毫无新意,但不可否认以男性或隐男性角度拍摄的电影还是占绝大多数。
电影看到一半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了索菲亚·科波拉的Marie Antoinette,同样是关于历史人物,同样是涉及到宫廷题材,同样是加上了重重的女性角度气息和导演自己赋予的个人诠释,也同样是引来了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褒贬。
也许确实,加入了性别角度的立场后的艺术创作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也是当年以纯理性角度来欣赏电影时的我对Marie Antoinette并没有完全褒奖的原因,但是天平是需要平衡的,正是有少数这些以自身影响里为女性发出声音的艺术家的努力,大的环境才可能不至于失衡。
我想Madonna是很清楚自己在这个电影市场里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自己需要、能够和希望扮演的角色。不是说她拍不出一部不受自己性别影响的电影(这一点可以从她的纯女作Filth and Wisdom看出),而可以说她就是想坦然地拍这么一部为女性说话、给女性希望的电影,这有什么好羞耻的呢,她生为女人。话说回来很多人本来就是喜欢Madonna的这股坦然劲。
Madonna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但是反观Madonna在其他方面的作品,这种浪漫主义并没有支配她的创作,而是受控的。浪漫和幼稚就像被人说烂的天才和白痴,中间其实只隔着一层纸的距离。
我没有办法给出区别浪漫和幼稚的具体评判标准,也不会自大到认为有能力给它定下一个标准。但在我从Madonna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的来说,Madonna的浪漫是建立在对现实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而非小女生整天做梦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式的浪漫。
我不会单纯被和“充满希望”的东西打动,这也是我不喜欢The King's Speech这类电影的原因;但我也不拒绝happy ending。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坚强而抗拒一切美好的理想和结局时,这是多冷酷的世界。
为什么要不信甚至抵触呢,世界上还是会有happy ending的吧,即使没有落在你头上。抱着负面的态度,即使有人和你说他遇到了童话里的幸福,大概你也会觉得他是为了给别人看才那么说的。当然从悲观的角度你可以说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就好像Nelly Furtado的那首歌名,但是这个end还真得斟酌一下,以及什么样才算come to an end。
就像电影里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故事,被驱逐出境受人唾弃算是come to an end了吗?又或者客死他乡算是come to an end了吗?当然啦浪漫本身是要夹杂一点被迫害臆想症的,没有困难何来浪漫,那只是甜得发腻。从我的心里接受能力来看,只要别在和平年代自己一个人意淫“为了他我可以献出生命”的程度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就不至于被扣上“幼稚”的帽子。但结局的好坏很多时候来自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倒没有对错,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总是好的一面,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总是悲观的结局。尽管在这方面我可以算是倾向与悲观主义,但这没有太影响到我从这部电影中获得的享受,这个在对电影本身的讨论中我会说到。
再说除了hopelessly romantic的故事以外的部分。从目前普遍被接受的哲学观点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思想是由感官和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
我相信Madonna投入了很大的个人感情和经历到这部电影里,最直观的就是在两位主人公都曾经受到严重的家暴,这很明显是与Madona本人与Sean Penn那次失败的婚姻有关。我倒不是说她借此影射什么,而是说可以关注的点有那么多,正因为有类似经历所以更感同身受觉得值得着重一说。就好像一个从教育条件很差的环境中走出来的人可能更会把自己的慈善工作方向放在教育上。
总之,从爱情片的角度来说,大家能接受Titanic为什么不能接受这部呢?甚至很多人都能接受Once, Atonement这种拍的矫揉造作得一塌糊涂的电影为什么就不能接受W.E.呢?
另外既然说到故事,我可以理解如果有人因为对电影所宣扬的价值理念的不赞同而减星,你可以说她为婚外恋说话,也可以说这与女性的独立意识紧密相连,这也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我会更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到编剧这么处理所想要表达的想法上。
扯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最后说电影本身。这部电影从观感上来说算是我今年看过电影里最好的之一。节奏控制得很好,不拖沓也不过分赶时间。有很多电影看完以后再回想起来会觉得其实也没说什么,就是被一大堆无意义的小清新或lomo画面占掉了时间。那种追求纯意境的就不讨论了,但这部肯定不是。
画面上来说,Madonna的电影品位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这一点从她90年代中很多MV所邀请的导演和自己提供的构思已经可见一斑,在拍摄电影时更是知道怎样点到为止。
这方面的'反例我立刻想到的有赎罪和钢的琴。前者那段令我“印象深刻”的长镜头真是让我4年后还记忆犹新,更不用说过于卖弄的光影处理。钢的琴则构图过于单一,以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营造出了匠气。这两种在我看来都是属于画面上“用力过猛”的例子,也是对野心勃勃的Madonna来说最容易犯下的错误,但看完电影我发现这方面被处理地很好,画面美得不会喧宾夺主。
W.E.给我的感觉是Madonna投入了很多心血、经过深思熟虑拍出的电影。导演知道自己在做的事和想要的效果,用初中的评语来说就是中心思想明确,语言流畅,生动有趣。内容上来说有太多可以进一步讨论和挖掘的内容,结合Madonna本人的经历也可以引申出很多有趣的讨论,我相信喜欢她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会发出一连串的吐槽吧。
插一句题外话,Madonna决定本人不出演角色也是很明智的决定,很贱地猜Madonna是不是自己也听说过曾经有歌迷统计过她在一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超过了一定长度电影就会Flop的事……这部电影主角的气质和演技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我看来,电影本身是佳作。对于个体来说,好与不好是主观的,而评分这东西统计的是一个群体意见的平均值,对个体来说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单个观众觉得好与不好都是可以接受,但从客观角度来说,相对于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的其他电影来说这部也不会更差,所以获得如此不尽如人意的评分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也是如我这般懒和有书面讨论恐惧症的人会写这篇评论最原始的原因:被评分惊到了呗。
所以最后还想说,IMDB评分、评分这些时准时不准,我不是在清高地质疑大众的欣赏水平,而是想强调打分群体的不确定性。不同电影的观众群体可能是不同的,同样一个有话题性的导演或者演员也会引来很多跨越电影本身潜在欣赏全体的人过来看和评分,情况就会复杂很多。
打个比方就好比昆汀拍了一部B级片,观众群自然主要还是喜欢这类风格的影迷,于是分数可能很高,而不接受此类风格的观众自然也不会看和评分。但是如果有一天昆汀请了Meryl Streep演她的电影,而Meryl Streep也正好老妇聊发少年狂地突发奇想试试,结果很多学院派观众就看了昆汀的片子,最后的评分情况也可想而知。
所以对于大部分对Madonna没有明显态度倾向的观众,我会建议你自己看这部电影,尽量忘掉导演的名字和史料,根据自己直观的感受享受和评价这部电影,我想还是有很多人会enjoy的。而在我看来,这部就是Madonna的Masterpiece。
前几个星期六,我们作文班的全部同学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电影《海洋天堂》。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病人,名叫大福。他们的爸爸王心诚知道自己患上绝症后,就开始耐心并细心的教自己儿子一些生活技能。几个月后,王心诚去世了,他的儿子大福因为经过他这几个月的努力教导,和周围邻居、朋友的帮助,可以自己生存下去了。
影片里,大福很喜欢王心诚工作的地方——海洋馆。大福在海洋馆里看到了海龟,非常喜欢它们。王心诚看到了,就自己做了一个海龟壳,套在自己的身上,下水与儿子一起游泳。当然,王心诚的身体已经是非常虚弱了,是受不了这么沉重的"海龟壳"的。他的同事对他说:"就你那样也能下水啊!"并把他拉了上来。王心诚气喘吁吁地对同事说他想让儿子把自己当成海龟(也是想让他死后大福没有那么伤心,与他一起游泳。
看到这里,我的心不禁抖了一下,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啊!为了儿子可以做任何事情,就算自己累得有气无力,也还会精心的帮助儿子。想到这里,我觉得有些惭愧,平时我们对父母提出这样的、那样的要求,从来都没有为父母着想过,父母却都一一实现我们的要求,惭愧啊,惭愧啊。
有一天,王心诚在公车站等大福回来,大福不知道怎样说下车,差点就错过站。王心诚带大福回家后,就一遍又一遍的教大福说:"我要下车。"这句话。王心诚装扮成售票员,不停地说:"上东路到了,哪位要下车?。"刚开始大福一声也不吭,但由于王心诚耐心的教导,大福就会说:"我要下车。"这句话了。这都是因为王心诚对大福伟大的爱的结果啊!
在生活中,有许多父亲也都是像王心诚那样爱着自己的孩子的,所以,我们也要努力的学习及为父母着想,来回报父母,这样他们的努力才不会白白的浪费。
现在的家长都过于希望自己的儿女努力学习,从而忽视了美德教育,今天我在试卷上看到:从衣着上看这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天很热,一位小朋友看到他家保姆正在很认真的打扫卫生,累得大汗淋漓实在看不下去于是做了好心人帮保姆做家务,懒惰肥胖的妈妈看见了,妈妈指着儿子说:地让保姆托,赶快去学习。细心观察还可以看到一旁和妈妈一样懒惰肥胖的猫。由这幅图画拉开了我想象的大门。
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晓明家的保姆正在辛勤的做家务,因为做的很认真所以满头大汗,善良的晓明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做了好心人,帮着保姆做家务,正巧懒惰的妈妈带着他的宠物肥猫出来监督保姆有没有偷懒,看到了晓明于是走到小明身边对小明说:地让保姆拖,快去学习说道这里在看看辛勤工作的保姆。和肥猫一比较,人是骨廋如柴,而猫是肥硕如牛。由此可见晓明的妈妈平时没少亏待保姆。
现在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徳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但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
患有孤独症的儿子,自幼失去了母亲,父亲一把拉扯大。孩子永远是幸福的,有爱你的爸爸和妈妈,有两百分的满满爱。就算失去了其中一百分,也还有一百分的爱。小时候经常唱的一首歌:“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今年我深深体会到这句歌词的深刻内涵。今年回老家时,和妈妈一起叙旧,妈妈坐在床边,我睡在床上,头枕在妈妈的腿上,环抱着妈妈,不时的把头埋在妈妈的怀里,顷刻间便有一种幸福享不了的感觉。得了癌症的父亲用最后的时间教儿子坐车、煮鸡蛋、拖地……离开世界后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孩子,因为这孩子没有自我照顾的能力。父亲走之前告诉孩子,爸爸就会变成海龟,看见海龟就看见爸爸了,片尾时孩子在海洋馆里从背后抱住了一只海龟,幸福的笑着。孩子的心里就抱住了爸爸。对于感性的我来说,这部影片无疑会使我泪流满面,或许想起了曾经的些许遗憾,想起了爸爸。致使自己不开心的原因就是放不下、不会宽容、不会体谅。我不知道自己的心结在哪里,谁能解开自己的心结,我总觉得自己一定要扬眉吐气才能为父亲争气,或许我和爸爸都是不服输又倔强的人。
父母对孩子永远是一颗真挚的心,全心全意付出不计回报的,而做为子女并不能尽最大的孝道,孝顺自己的父母。总是这样周而复始,似乎是父母对你的爱,你又转送到自己孩子手中,一代又一代。我想父母对孩子没有愧疚,愧疚的大多都是孩子对父母。
对自己的父母多些宽容,多些陪伴,多些理解。换位思考,你以后也要为人父母,在你的孩子面前善待父母就是善待你自己。
今天上午,我们组织看了《海洋天堂》这部电影。
《海洋天堂》,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文章是我一直喜欢的演员,喜欢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演戏是用心在演,很认真很认真的在演,其中这部《海洋天堂》我个人觉得是他最成功的一部电影,他把一个自闭症患者演活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觉得他自身就患有自闭症,当然,这是他完美的演技表现出来的。
看完海洋天堂,对我的触动也是很强烈的,这是一部感人的电影,电影开始那一幕汪洋大海之上飘荡着一只船,父亲带着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坐在船上,之后纵身一跃的刹那吓到我的,不明所以啊,真是这样,可是到后来我彻底明白了,他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啊!那是多伟大的父爱啊!
父亲独自一人把儿子抚养长大,与儿子相依为命。然而此时,父亲被确诊患晚期癌症,生命只剩几个月的时间,如何安置好儿子的生活呢?这不得不成了日夜焦灼父亲的心头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带着儿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也就是电影开始那一幕镜头,没有想不开,没有不留恋,只有对儿子的爱,“我走了,大福怎么办”这是电影里深深打动我的一句话,有谁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在世上好好的活着呢?可是,作为父亲他实在是不愿意让儿子在世上受苦,这要多大勇气才能决定和儿子一起离开啊!这样的父爱,我折服了!
可是上天总是在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没想到,居然没死成,那么就坚强的让儿子活下去吧!父亲开始为大福找一些接待所、残疾人学校等,几番努力后,通过校长终于找到了招待所,但是由于大福头第一天没有父亲在身边,没有日常的照顾而变得非常暴燥,同时父亲回到家也显得缺少大福的环境而失落。然后当天晚上父亲就搬去和大福住并安抚大福的暴燥情绪。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在这次田径运动会中,我深刻领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了一个人的责任是多么的重要。
路队比赛期间,我和郭吉担当指导员,任务就是喊口令。指挥大家一起喊口号,增加全队的气势。喊口令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一个字喊错了,可能影响整个队的秩序。有时声音不大,同学们听不见;有时吸气大喊,无法喘上气来;有时把嗓子喊破,疼痛难忍。
可是,我并没有感到辛苦和难受,而感到快乐和难忘。因为我经历过风雨,所以见到了彩虹。
回想在训练路队时,我多次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误解。要不声音不大,要不歪腰驼背,要不走的太快。我多次向老师和同学说明理由,因为我的嗓子很容易沙哑,大声喊叫就说不出话来,而且我的脚是“鸭子脚”,平掌脚板,走路多了就疼。其实这些都算不上理由,真正的原因还是怕吃苦,没有责任心。老师对此说了一句话:“有的人为了祖国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有的同学却不能克服自己的困难,相比之下,我们不觉得愧疚吗?”这句话对我震憾较大,让我每时每刻都铭记于心,提醒自己责任重大,要克服困难完成好任务。
后来,每次路队训练,在我一次次自信嘹亮的口令中,在同学们一回回团结拼搏的氛围中,训练有素,路队整齐,得到了老师和观众的好评。
这次经过告诉我,当你肩负责任时,你必须要付出,要坚强,要有战胜困难的思想,那样才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