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人一直认为五彩缤纷,鲜艳诱人的五色糯米饭是“吉祥”“幸福”的饭。妇女们以能制作颜色鲜艳纯正的五色饭为傲。
三月三,壮族村寨到处可闻到五色糯米饭的芳香。屋前房后,孩子们手拿五色糯米饭,边吃边玩;村头树下,妇女们互相品尝“杰作”,交流蒸饭经验。有的年轻男女,则揣着用荷叶包着五色糯米饭去赶歌圩,他们要把自家的“杰作”送给心上人品尝。下午2时左右,人们就要带上五色糯米饭和其他供品,到祖宗坟前祭扫了。
晚上,许多壮族村寨还有夜歌圩,歌手们正通宵达旦地对歌,吸引了众多村民,场面非常热烈。五色糯米这种民族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后,更充满情趣。
斗转星移,时间过了数千年。壮族的五色糯米饭,虽从古而来,但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抛弃”,散发的芳香却越来越诱人。自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始举办后,壮族的五色糯米饭更成了“宠儿”。一些东南亚友人还专程带五色糯米饭回国给家人品尝。
壮族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祖先留给后人的无形财富。我们相信,壮族五色糯米饭永远不会“褪色”,流传万代。
每个民族都有很多自己特有的风味小吃,其中五色糯米饭就是我们壮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五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
五色糯米饭是我们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初八、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家家户户都喜欢做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神之用。
想要做香甜可口的五色糯米饭,先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五色糯米饭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醇,象征生活美好。
五色糯米饭的由来,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百姓疾苦,奏邀土皇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土皇免去皇粮。土皇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下令捉拿他归案,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
那天是农历三月三,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此后,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汁液把糯米饭染成红、黄、紫、黑色,蒸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五色糯米饭是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种颜色,不仅美观美味,而且有一定药用价值。红蓝草有生血作用;“黄花饭”有清热凉血等作用;用枫叶煮成的饭,人食之能“健筋骨、益肠胃”。
五色糯米饭这种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我们壮乡,我一定请你吃我自己做的五色糯米饭。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