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两条活泼可爱的小金鱼。一条叫小红,一条叫小花。
小红穿着一身红衣裳,在拐弯时非常灵活,但一听到一点声音,就吓得马上逃到角落里,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小花的身体扁扁的,鳍翼是透明的,身上有一个个小黑点,头上还有一点橘红,一双鼓鼓的水泡眼,更显得让人喜爱。
它们有时互相注视,好象要互相打招呼:嘿,你好,亲爱的朋友。它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着,有时我一空,就和小金鱼说话,瞧,小金鱼多么可爱呀!
鱼儿是非常灵敏的。这让我想起一首古诗:蓬头稚子学垂伦,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拈手,恐畏鱼惊不应人。
鱼儿不仅灵敏,而且爱干净,我天天给它们换水、喂食。有一次,我在水中放进一条漂亮的塑料金鱼,小红和小花看见了,围着它转圈圈,好象在说:小伙伴,跟我们一块玩吧。可是塑料金鱼一动也不动,小红小花无精打采地游开了。看来鱼儿还辩得出真假呢!
小金鱼是我的好伙伴,好朋友,我非常喜欢它们。
我们学校的喷水池养着一群金鱼。每天放学后,我都喜欢在鱼池边呆上一会儿,觉得非常舒服。
鱼儿的颜色可多啦。金黄的,淡蓝的,红黑、黄黑相间的,红里带白的……五颜六色,真是看着人眼花缭乱!小金鱼的尾巴大大的,像彩绸一样,鼓得圆圆的眼睛,仿佛能看懂一切似的;还有滑溜溜的脊背,蝴蝶般的的鱼鳍,多漂亮呀!
小金鱼儿嬉戏时很有趣。它们的动作真比得上体操运动员了,你看,来个90度的急拐弯;翻个跟斗;像箭似的直冲上前……各种姿势都有。它们有时也会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似乎在找什么好吃的。偶尔,树上落下了树叶,它们就当成了雨伞,在下面躲来躲去的,还围着游,兜着圈呢。
鱼儿吃东西更有趣了。一次,我看到几条小鱼向我游过来,便放了一些饼干丁下去,本以为它们会摇头摆尾,争先恐后地来争着吃呢,谁知小金鱼儿却来了个360度大转弯,根本不领我的情。我气得跺脚,抓起一把泥巴往下扔,鱼儿竟然围着浮泥巴转起来,好像在说:这能吃吗?这能吃吗?
我喜欢这些带给我无穷乐趣的小家伙们,它们是那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啊!
点评:
1、从描写小鱼的颜色、形态以及活动等看出来小作者观察十分细致,而且是长时间的。
2、善于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语言生动。小金鱼的活泼、可爱有趣跃然纸上,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3、写真写实。比如,小金鱼不吃饼干丁时,扔下泥巴,是一种孩子率性的表现,但又能从“这能吃吗?”强调的自己的做法不对。
今天,我家多了两位“小客人”,两条可爱的小金鱼。
小金鱼在水里游的可欢快了。一条金鱼是红白相间的,尾巴很大,透明色,游动的时候很漂亮;还有一条小金鱼,它的“鱼泡眼”十分可爱,从头到尾,全身都是白色的。我给这两条金鱼分别起了个名叫 :“红红”和“白白”。
我发现:金鱼睡觉时眼睛是睁开的。一大清早,我就起床看我的小金鱼了。可是,当我来到鱼缸时,发现“红红”和“白白”一动不动,眼睛鼓得大大的,我以为它们死了。可是它们没有翻肚皮。我问 妈妈:“妈妈,金鱼会不会死了呀?”妈妈笑着说:“金鱼没有死,只是它们在睡觉。因为金鱼的眼睛里面有一层又细又透明的眼皮,它们睡觉的时候把细细的眼皮闭上就可以了,所以眼睛看起来像睁 开似的,一动不动。”真的吗?我带着好奇心动了一下金鱼,金鱼被吓坏了,在鱼缸里快速地游来游去。
我经常给金鱼喂食,金鱼吃食也很有趣。它们吃食物时,一口一个,还在吐泡泡呢!我想:它们除了吃鱼饲料,还吃什么呢?我查了一下书。原来,金鱼除了吃鱼饲料,还吃小鱼苗啊!我爸爸从小河里 捉了一些小鱼苗放到鱼缸里。金鱼以为它们和饲料一样,会直接掉进它们的嘴里。可它们很快发现小鱼苗和饲料不一样,因为小鱼苗会游动。金鱼们像离弦的箭向小鱼苗冲上去,饱餐了一顿后又准备去捉 下一个目标。
啊!这两条小金鱼真可爱,它们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欢乐!
作为一位天赋型“动植物***手”,我唯一养活过的例子只有金鱼。现如今,已经居住了三年的它们正在我家鱼缸里徐徐游动。
这四条金鱼大体上都是红色,但具体而言却各有特点:第一条红似胭脂,一团一团地晕开来,在这胭脂里又夹杂着淡淡的乳白和亮金,使得这红具有一种层次美;第二条是亮橙橙的橘红,就像是夏日清晨的天边那毫无遮蔽的耀眼晨光,随着它的上下浮动,细细的鳞片若隐若现,好似披了一件华美的袍;最后两条都是杏红的模样,稍有不同的是一条嘴巴部位是白色,一条尾巴部分为白色,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两条颜色相近的缘故,它们俩的关系较那两条金鱼而言显得亲密许多。这些居民十分安静,看着它们,我的心也不自觉地沉静下来。它们那丝绸一般的尾鳍看似无力,却能使它们自由地遨游于水中。相较于我们,它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会眨眼睛,总是睁得圆圆的,连睡觉也不例外。判断它们是否睡着的方式,就在于看它是否还在游动,如果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的话,基本上就是它已经进入甜蜜的梦乡啦!
这四条金鱼陪伴了我三年,对我来说既是朋友,也是亲人。我也希望它们能够永远地陪着我长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