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像阳光,人们在它的照耀下感受温暖;和谐像雨露,万物在她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和谐像大海,世界在她的怀抱里充满爱。
——题记
如果有人问我,时代的主旋律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时代的主旋律是和谐。
那什么是和谐呢?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
是啊,纵观历史,和谐怎么不是社会的主旋律呢?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使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之间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经贸科技交流,使人们对古代各国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使整个社会和平繁荣。而与之带来的文化观念的碰撞,物产的交换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唐太宗,唐玄宗更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广开言论、轻徭薄赋,使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并且以开放的胸怀大开国门,与日本等国密切来往,使人们感受到他族文化的魅力,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繁荣与民族和谐。
而到了现代,近年来我国不断加深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制度改革,也都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力证。其中,面对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矛盾,党中央更是主动应对,通过宏观调控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正体现着和谐这一理念在新时期发展形式下的应用。
而从民俗来看,中国人民也是极其注重民俗文化的和谐的。新年彼此温暖的祝福,那热闹的隆隆炮竹声,喜洋洋的灯笼元宵等,无不表达着人们对于新年生活幸福美满的期待。同样地,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更是人们长久以来对于社会和谐的一种祝愿和热盼,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积淀的继承与重视。可以说长久以来,我们都以“和”为我们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等更是成为我们民族的千古名训。儒家的“礼、义、仁”,道家的对“美”、“道”的探究等,无不成为我们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厚厚的积淀。而这样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是我们和谐社会所长久向往与推崇的。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基调,便是和谐这一永恒不变的旋律。
也许你会说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飞舞。而一次性餐具、电池等不可再生物也破坏了生态的和谐,破坏了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和谐,这些能和说和谐是时代的主旋律吗?
对此我想说的是暂时的不和谐不是真正的不和谐,而长久的和谐,主要的和谐,相对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况且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这些所谓的不和谐不也正在和谐强大力量的感召下,影响下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吗?这不正是你我共同企盼的吗?
所以,和谐是时代的主旋律。朋友们,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高举和谐大旗,唱响和谐大歌,在和谐的指引下,阔步前进吧!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双筷子能折断,十双筷子难折断。我们应该关心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让我们的家充满温馨,同时大家应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关心班集体,为集体而贡献。
有一手歌是这么唱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何必让满天乌云遮住眼睛/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我喜欢一回家/就把乱糟糟的心情都忘掉/我喜欢一起床/就带给大家微笑的脸庞......”
七(2)班就是我们每个成员温暖的“家”,在“家”中,我感到了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在“家”中,我感受到了温暖;在“家”中,经过了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家”已经获得了许多荣誉。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每个都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每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的帮助,然而在集体中,碰到困难,只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就能克服。
最近,班级中也有互相帮助的人,他们都具有医科美好的心灵,记得前不久的几天里,CLD把午休时间让出来,教ZZM读英语;有时候,我有几题数学题不会做,那曲问ZSW、CL、CX、SB等一些数学较好的同学,他们都很乐意教我,一直到我懂为止。在生活中,FYR的那无私奉献精神增添了我班的一种荣誉;在......
记得雷锋曾经说过;“一滴水放进大海才永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董卿评论王嘉宁所抽的图为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认同此观点。无论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还是国际上的利益关系,都在遵循这个道理。表面上是有胜利的一方,但实质是两败俱伤。因此,我们应该怀和平之心,成和谐之道。
怀和平之心,则社会赢。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社会;那么人与人和谐相处,则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丑事现在不需要口耳相传也会流传千里。这些丑事发生在人与人相处之间,进而造成社会损失。在去年年底时,新闻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某小区高楼发生火灾,消防队来到小区门口却因为乱停乱放小车而无法前行。对于车主来后,居委会好心劝说却被车主怼了一顿又不是我家着火,管我屁事。这段视频传到网上后,车主被一顿谩骂,同时还被民警拘留。如果车主来了晚些,不仅车主会受到惩罚,在火灾的租客也会死于火灾。因此,身处社会中的.我们,应该和平相处,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保护国家的物力财力。
怀和平之心,则国家赢。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虽然有暗地里的较量,却没有多大的损失。在上个世纪的时候,中国不仅要对抗外来的敌人,还要对付内部的矛盾。可战争也好,矛盾也罢,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由于这些事情,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发展缓慢,进而导致国家发展缓慢。如果尽早结果这些问题,或许中国会更好。因此,国与国之间需要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共赢,世界才会发展得更好。
怀和平之心,则大家赢。对于中国来说,2020年是极其不同的一年。大年初一,各媒体新闻就没有停歇过。他们报道的不是趣事而是闹的人心惶惶的疫情。为什么会突然暴发疫情呢?这是因为我们对环境造成伤害并且长期积累的结果。动物也是有脾气的,我们对他们滥捕滥***,他们就会让我们与死神交手,这就是疫情发生的原因。这次疫情出现,不仅让中国人民恐慌,而且生产不能及时恢复,学生不能按时上学,经济发展有些缓慢因此,无论是人与人,国与国,还是人与自然,都应该怀着一颗和平的心,这样才能产生赢家。
每个人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若想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需要每个人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营造和谐环境,这样大家都是赢家。
一根平衡木上,一只熊和一个猎人正在抗衡,与其说是他们之间的抗衡,还不如说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间的对立和统一。
自从远古人类时代以来,人与自然就在不断地抗衡着,人类从受制于自然再到征服自然,从自然中索取资源,这些都是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奋斗的表现。大自然仿佛是人类很好的朋友,它给予了我们生存的环境,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我们也很幸福地生活着,和动物快乐地相处,吃着高等品种的肉类,背着昂贵的背包,这时候也许有人会说:“大自然不就是我们利用的工具吗,我们能够从中源源不断地得到很多东西,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好这个天生的东西。”可是大自然并不是无限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着大自然的发展。近年来,世界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环境问题,人们仿佛也不太重视,以为这些跟自己都无关,照样做着破坏环境的事情。他们可能也不会意识到,大自然遭到破坏后也会反过来惩罚我们的。
就拿荒漠化来说,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这个数字无不令人感到震惊。荒漠化的形成除了一部分的自然原因,更多的还是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例如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荒漠化的形成。人们为了自己贪婪的需求源源不断地砍伐天然植被,无计划无节制地开采树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这些都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要知道,自己的不节制的行为有一天也会被谴责。
人们都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把一些可爱的小猫、小狗当成自己亲近的亲人,可是有一些贪婪嘴馋的人却去食用野味动物。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了全球,而据科学家研究,这次疫情极有可能是因为人们食用了野味动物而导致的。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确切的结果,但我们也不应该食用野生动物。人们如果不管控住自己的嘴,不懂得节制,那么大自然可能会用它自己的方式来回应我们的行为。
其实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惩罚”远不止这些,人类也渐渐地意识到了大自然的两面,因此也有更多的人呼吁要保护自然。大自然虽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宝藏,但它也不是一个无底洞,我们不能一味地开发并从中索取需要的资源,我们也要学会保护和关心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觉得自己只是全球几十亿人口中的一员,但只要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大自然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们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做到。在离开房间的时候,我们要做到随手关灯;在不使用水龙头的时候,及时关掉水龙头;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食物,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做到绿色、环保……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可以去做,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行动起来,我们也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正如央视主持人董卿说的一句话:“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们与大自然在不断抗衡和相处的过程中,应该要意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和破坏性,认识到我们与大自然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动物们憧憬着美好的明天时,一只魔爪正伸向它们,当白云正享受蓝天时,黑色的“***手”近在其眼前,当大自然正悠闲地睡着,做着美梦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梦断人间。
人类———这一切恐怖的制造者,正在摧残着自然界的一切,他们击碎的是大自然的梦,也是自己的梦。
当那只怀着小羊的藏羚羊母亲沉重的跪下时,那支枪仍会射击,流出的是血,失去的是心;当母牛仰天长鸣时,鞭子仍在继续,击溃的是肉体,也是一颗***之心……
美梦已断送人间,而恶梦仍在继续。
为了研究出为什么唱歌,人类***死了2000多只小鸟,“它低着头唱歌,脑袋就掉下来了!”鸟儿的梦也断在人间。
人类是大自然的,但大自然不是人类的。
人,应该是最理智的动物,而现在,人,是最可怕的动物。
不仅仅是动物的梦在破灭,资源也在被人类无情地摧毁。
本来就不算充足的水资源正在大幅度地减少,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水越来越少,当一种可再生资源在不断减少时,不知道留给人们的会是多大的创伤。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它的消失留给人类的是一个巨大的感叹号,它警告着所有的人。
它的美丽无可比拟,碧波荡漾,林木茁壮,胡杨曾是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士兵,保卫着罗布泊,给罗布泊增添一份生气,一丝魅力,野鸭三五成群在水中嬉戏。
可是,当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肆意“改变”和“吸食”罗布泊,在罗布泊上大举破坏时,罗布泊,成了流干了眼泪的戈壁。
黄沙满天,飞沙走石,“大荒孤烟直”的悲凉毫无掩饰地暴露在所有人眼里,胡杨几乎全部消失,留下的也只是歪斜的老弱残兵,罗布泊的上空,一只鸟也没有,显得阴森恐怖,格外沉寂———这,就是现在的罗布泊。
自然界中一切的一切都被人类无情剥削。
如果我是最后一只蓝鲸,我会用泪水撕裂痛苦的记忆;如果我是最后一个湖泊,我会用身躯淹没人类的罪记,如果我是最后一滴水;我会用行动抨击人类的梦;如果我是最后一个人,我会为失去的东西叹息……
当人们真正提高警惕,自然界将重新定义;当人们保护自然,恶梦永远成为过去;当人们与动物和谐相处,一切都会美妙至极。
我们不为自己挖掘坟墓;
我们不让一切梦断人间。
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我们的眼泪;
不要让我们也梦断人间。
风吹过草原现牛羊,雄鹰在天空翱翔,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其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
盛夏刚过,暖暖的秋风拂过脸面。手捧着金色封面的《沙乡年鉴》,一页一页地翻着,那翻书的声音巧妙地和风声融合在了一起。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可是手中的书却是凉凉的,书中的内容让人有些凉意。
这本书讲述的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先生在美国的沙乡、田野的所见所闻——人类与自然从和谐到不和谐的转变过程。
他在上面写道:“我对于狩猎有一种天生的狂热。我有三个儿子,他们小的时候整天和我的鸟玩儿,有时拿着木枪在空地上来回奔跑。可是当他们长大后,山中可能不会再有鹿的声音;夜幕降临的沼泽地里,也许再也不会有野鸭和水鸭的嘎嘎声;晨曦中,也许再也不会有风吹过鸟儿翅膀的声音。当黄昏的微风拂过古老的北美白杨树林,当银灰色的阳光洒在古老的河流上,温柔地笼罩在宽广的棕色沙洲时,假如没有大雁的音乐伴奏,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而这一切环境的改变,都源于人类的无知与自私。
比如说为了保护大型食草动物,去消灭狼和狮子,结果,鹿和赤鹿大量增加,几乎将草地全部啃光。比如说为鼓励猎人猎***动物,修建了许多道路,野地因此不断被道路分割。作者感慨到:“如果我们永远无法做到与土地的完美协调,那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绝对的自由。”是啊,我们原本应当与自然完美结合的。
事实上,甚至连原始文明也与野生动物有关:水牛不仅为住在平原上的古印第安人提供了食物,也对他们的建筑、服饰、宗教、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过去是这样,现代依然如此。
但是,人类因为对大自然的了解不足,从而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在《海洋》这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因为鱼翅好吃,所以每年都有许多人大量地捕***鲨鱼,甚至有些人捕了鲨鱼之后,只将它的鱼鳍割下来,将没有鱼鳍的鲨鱼重新扔回大海,让其自生自灭。就这样,一只误入人们布下的“死亡陷阱”的鲨鱼,它付出的代价不但是死亡,更是生不如死的煎熬。因为没有鳍,它不能动弹,被人类“残废”后鲜血融入海水中,而其它的动物在它身上啄食。人类啊,为什么不去体会一下一个生物坐以待毙的感觉!海洋生物会越来越少,珍稀动物濒临绝迹。
有些人请客吃饭时,点了不下几千块钱的饭菜,可实际上只吃了十分之一也不到。事后为了显得大方,不打包,将食物全倒进垃圾桶。据统计,每年剩下的饭菜足以给两亿人吃上一年,这是因为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在柬埔寨,每天都会有许多小朋友出来讨糖吃,见到旅客,就跑过来问:“姐姐,有没有糖果?”
有些家庭、小孩一年四季不是开暖气就是用冷气;有时用起餐巾纸来就象天天吃饭一样平常,动不动就抽几张抹抹嘴、擦擦鼻;洗头时让水哗哗地流过;一边刷牙一边让水流淌着;开完会随手就将喝了一两口的“农夫山泉”扔进了垃圾桶……砍树不用一分钟吧?抽出一张纸,更无需一秒钟吧?水似乎是多得不得了的吧?而事实是水的流失已加快了全球的沙漠化。森林的生长周期是多么的漫长。
种.种事例说明,人类离不开自然,可却不爱惜它。许多看似平常的小事,造成的结果却是我们的未来不再有鸟语花香,不再有风景如画。曾经,大自然养育了我们,如今,依然带给我们快乐与富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将地球当做自己的第二个母亲,呵护她身上每一寸土地呢?如果,我们可以时刻想着节水省电节约能源,时刻想着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是否可以期待地球早日脱掉“枯黄的外衣”,重披绿色的盛装呢?“保护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来吧,让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一起营造我们美丽的家园吧。因为——我们也是地球的一部分。
大自然是充满生机的,有时它是一组旋律,有时她是一副幅多姿多彩的画。冬日,雪花飘飘,天寒地暖,但雪中的景物却那般和谐静谧,散发出别致的意味。
自然是永恒的奇葩,她赋予梅花秉性,那是“众芳摇落独暄妍,绽尽风情向小园”。她绘制出别致的风景,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偏安一隅。她雕刻出壮阔山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古往今来,文字记录了自然的旋律,它在纸面上自由挥洒,将大自然的变迁与奉献永载史册。我们后人手捧沉甸甸的书籍,恍若置身其间,不由得用心来体会自然的心跳。无数的书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本是一家,两者理应和谐共存,互惠互利,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化。
谈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话题,我就会不由自主得想起一本小说《斗罗大陆》,这本小说讲述了在一个名为“斗罗大陆”的世界里,有着两个种族:魂师和魂兽。魂师必须通过猎***魂兽获得魂环来提升自己的实力,长此以往,魂师与魂兽的矛盾日益激化。小说的主人公唐三一家为了缓和和甚至解决这一矛盾,也是一直在努力探索。尽管他们开创的道路最终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实践,但他们付出的努力也是不可置否的。
我想:这部小说中所讲述的这一故事不正是一个类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吗?很显然,小说中的这个问题比起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的问题困难了十倍百倍。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那么,我们人类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解决这一问题呢?
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污染一条条河流,侵蚀一寸寸土地,让那个曾经美丽的地球满目疮痍,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心,除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唤醒“绿色之心”,实施“绿色计划”,开展“绿色行动”。让我们用双手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 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6.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的主题。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参考答案:
6.D(D项错在偷换概念,将原文“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换成了“和谐与文化”;A项根据第一段第一和第二行的内容概括而来;B项见第二段后半部分;C项见第三段后半部分。)
7.B(B项错在将原文“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换成了“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A项见第六段前半部分的叙述;C、D项见第七段。)
8.A(A项见原文第四段,《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并不完全一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