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哥的推荐下,我带着好奇心,开始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它引领我们学习爱、学习独立、学习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试图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百分百的心理健康者寥寥无几。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勇敢直面困难。
人生有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难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去面对各种人生的难题。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挡风避雨,时时包办代替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挡风避雨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包办代替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我们随着年龄长大,会遇到心动之人,会谈恋爱,会结婚;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像电视偶像剧中,完美遇见。我们也会失恋,也会伤心。我们可以伤心,但我们也别忘了爱自己,爱他人。
迎接困难,尊重事实,继续向前。心若向阳,生活才会更美好。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作为新时代的女青年,我们应该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总体上来说,读完本书,感觉心智初开,受益良多,但具体来说学到了什么,到了什么,难以加以总结,只是碎碎地谈一谈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派克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名词解释,什么是爱。按照平常的理解,爱是人类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最本质特征,因为人类拥有伟大的爱,亲情之爱、爱情之爱、友情之爱,爱是我们伟大的情感。而派克的定义不同于此,从心理学者的角度,他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个定义拓展了爱的外延,内涵更丰富,爱是一种积极的意愿,是为了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存在的,这样的爱无疑是伟大的。这让我提醒自己,不要随便将爱挂在嘴边,不要轻易地侮辱了这个词。当我们再次说爱的时候,首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达到爱的境界吧,没有的话是没有资格谈爱的。
“心智成熟”是贯穿始末的名词,派克并没有做详细解释,以我粗浅的理解,大概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意识形态及它们指导下的行为模式的成熟吧。派克的全文论述,都是基于实现人类心智成熟这个崇高目标的,心理医生治疗心理病人的目标就是通过他们的开解和引导,激发病人的自律行为,从而解救生病的意识,逐步走向心智的成熟。
说到心理医生治病,就不得不提到“自律”,派克认为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心理医生,假若病人自己不自律,不配合治疗过程的话,那他也是医治不好病人的。可见,自律是心智成熟的重要手段,而爱是自律的原动力。人类一切的痛苦和灾难都来自于不自律,缺乏自律让我们不敢正视和面对问题,只是一味地规避问题,逃避痛苦。人要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用勇气去面对问题,以敢于担当的姿态去解决问题,直至战胜问题,实现心智的成熟。
自律包含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我们常常会有拖延工作的坏习惯,总也改不掉,我们总是避重就轻,把困难留到最后,倘若我们能够先把最困难、最复杂的工作先做好,把解决简单问题的心理满足感推迟到后面,这样我们就能够先苦后甜,按时完成工作。这对我本人来说是很好的启示,因为我就有拖延工作的坏毛病。尊重事实和承担责任,是实现自律的基本前提,自律就是自我管理,要正视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买单,否则不可能真正的自律。同时还要保持心态的平衡,有舍有得,拿得起放得下,输得起赢得起。
派克还论述了称之为“神奇力量”的潜意识,他的解释我很信服,因为感觉上确实如他所说。我有时候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脑子里冥冥的感觉到那一刻所经历的这一幕幕存在我的记忆里,就好像这一切我早已经历过了,小时候常常为此困惑不已,长大之后,就总是认为这是传说中的轮回,是我上世的记忆没有完全清除,我又在重演着前世的一切,越想便越觉得这一切有点不可思议。派克的解释是这种情况是潜意识在提示我们,潜意识占据了我们思维的95%以上,潜意识一直被压抑着,但时常与意识发生冲突,反击我们的意识。派克甚至提到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潜意识构成了我们的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就是人们心中的上帝,上帝通过潜意识作用于意识。
意识的进化就是心智的成熟之路,是自律与熵的博弈,是意识向心中潜意识的亲密。懒惰是我们原罪的本质,是我们的熵,它阻拦我们心智走向成熟,心智走向成熟离不开独立、勇敢和进取精神,我们要摆脱懒惰,严格自律,同时敢于承担责任,才可能实现胜利。我们大多数的人为懒惰所累,倒在了心智成熟的路上,没能实现心灵的成熟。
我们渴望心智成熟的人,必须独立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抵制懒惰,时刻自律,才有可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好书,不同的时间拾起,我想都会有不同的心灵感悟。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掉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它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来罢,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被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昨天下午,在房间看书。天气热,我就开着空调,盘腿坐在地上,背靠着床沿……看着看着,脑子里突然就觉得,现在看书的这个场景,在很久以前我的潜意识里似乎有呈现过这幅画面,真的觉得很神奇。我不知道大家在生活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我经常碰到这样神奇的事。
再比如,有一天我在超市碰到多年未见的一位同事(曾经关系很好,渴望再见),好像是冥冥中注定我们会在这里相遇,因为这个重逢的画面早就已经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中。这样的恩典我很难表达出来,简单的说就是我内心的期许会在某个偶然的时间里实现。
也许,这可以归结为一种信念;奇异恩典,今得看见;心之所向,无所不达。
《少有人走的路》中的这条路是走向心理成熟之路,是复杂、艰巨且毕生的。人生苦难重重,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之所以是“少有人走的路”,就在于我们如果顺乎自己的本性,那么面对问题倾向逃避,面对责任倾向推诿符合趋利避害的本能。
但这样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关系的改善。所以,一旦选择了努力让自己心智成熟,就必须要克服许多困难。
该书讲述了作者如何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它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是一本滋养心灵的书。
读完此书后,我并不试图转述此书的资料,只是提议每个人都去认认真真读它一遍,相信你必须会有所收获。
人生苦难重重。
在必须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去勇敢的应对和解决,而不能逃避,因为越逃避,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会越大。
心理疾病实际上比身体的疾患更严重,它不但影响自我的生活质量,还严重的侵扰自我周围世界,让自我的亲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我的命运,但每个人都要有改变自我命运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实现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爱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是获得自身解放和成长的方法论。爱则让我重新认识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动力。
人生就是不断地寻找平衡的过程,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寻找认识真我的可能,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在发展自我。不要轻易地向命运妥协,应当是在不断地抗争中去寻求心灵的解放。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作者给出爱一个与众不一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爱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这让爱不再是狭隘的和自私的,这让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这让爱能够全然的去理解。
爱不是纵容,但也不是出于善意的约束和纠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经过改变自我去改善别人,是渴望滋润对方的心灵,让对方获得成长、因自我而逐渐完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