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周树人先生的《范爱农》,想到了先生不是很佩服的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觉得很贴切,先生与范爱农的相遇相识相交都让我想到“美丽的错误”这个词,是同诗一样美丽而充满淡淡的却拂之不去的哀伤,一种跨越万水千山却寻不到岸端的心竭力尽之辛苦。
先生与范爱农是在误解中相识的,这是文人间常有的美丽的错误,就如同苏轼与王安石的“桂花”轶事,多是拳拳真心,终大白于事实,
绣花鞋、范爱农若干人谦让座席,使其留给先生迂腐不化的印象,不自觉间,先生就轻轻摇头了,而范爱农则误以为是先生瞧不起自己,于是对先生大为不满,此后,数次与之作对,双方闹得有些不愉快。看起来似乎开始一点也不美,可时间总是公正的,几年后,有缘人相遇,正是凭着过去的不愉快的深刻印象,他们如命定中人一眼辨出了对方。上天似乎有意留给这对文人冰释前嫌的机会,在这个美丽的春末,他们相知相交,度过了一段风火知遇的日子。只是,后来,因时因势因钱,他们又分开了,周树人前往南京,而范爱农的学监被罢除后不久范爱农溺水而亡。和大多数失意文人一样,他也与这江南之水有着不解之缘,只是不知是自己投去还是的确是偶然,但这似乎已不太重要了。遗憾已经铸就了。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爱农与先生的相遇亦如莲花的开落,花开花落间,纯白如洗、淡漠如风、出污泥而不染已不足以形容纯朴的爱农的赤子之心,他就如倚楼长望的女子,期待着懂他惜他的人出现。也彷徨痴守过,也低迷伤心过,也轻狂不羁过,但终究等不来一个好天气,先生达达的马蹄为他送来一阵福音,短暂的欢喜过后残留无期的再等待与无限的哀伤。“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想,先生在听到爱农说“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周树人来叫我的”。是不是也会想到这句希望与失望交织满含心酸、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近乎呢喃的话语。
读爱农,总是会有淡淡的哀愁,一种不可名状的哀伤冲击着,终于终于佩服怜惜起这样一颗赤诚之心来。
那是一颗跋涉千山万水、努力寻找梦想的心,有文有友有酒;那是一颗骄傲到能顶对先生而谦卑到互相推位的铮铮文人心;那是一颗挣扎于压迫而不失期待不失坚持的伤痕满铸的辛苦的心。千山万水、万水千山,爱农,在生活中执着,执着于情,执着于苦,终于没有悲伤哀怨地投入水的怀抱。
上下五千年,爱农淌了一条历代失意文人必走的崎岖艰辛路,而先生,以纯朴的文字、冷静的回忆,以伯乐之位,叙写了五千年来文人的坎坷历程,小小的角度,大大的世界。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这样一颗辛劳、充满期待而又孤寂的心呵!这样一颗颗跋涉万水千山的辛劳苦心呵!这样一缕缕孤芳自赏、如水东流的魂灵呵!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赏析:这两句话是我对比着找出来的,第一句用“很”字写出了周树人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用“爱农”表达了周树人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如何地讨厌,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打埋伏,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比写出了周树人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爱农写了五首诗。
一天, 我在吃饭。吃饱后,可是还剩半碗,我就走了。妈妈立刻揪住我的耳朵把我拉了回来。
妈妈对我说:“你知不知道农民伯伯很辛苦才把这些粮食种出来的,你不可以浪费的,你有没有听过《悯农》这首诗啊?“没有。”于是妈妈吟出了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时,我脑海里出现了农民伯伯种地的景象:炎日照着大地和农民伯伯,农民伯伯满身都是汗,大地都裂了,树都枯萎了。我想:这么热的.天气怎么可以种出粮食呢?再说,就算种出粮食,也会减产的,农民伯伯还要留一点,等到下一年还要播种呢,可现在粮食是多么珍贵。
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一定不再浪费食物了。”说完,我就把那半碗米汤喝完了。
一天, 我和妈妈吃午饭。我吃完后,还剩下一些米和汤,妈妈就对我说:“一定要喝完那些汤,那是辛勤的农民伯伯种的麦子,你一定要喝完。”
喝完之后,我从屋里走出来,来到田地里,看到了一位老爷爷在种地。那位老爷爷在烈日炎炎的太阳下热得满头大汗,田地也被晒裂了。爷爷的手里拿着锄头,身上还没带水壶,旁边树上的叶子一片也没有了。每年这位爷爷才能吃几顿饱饭,这位爷爷实在是太可怜了。
如果现在我是成年人我一定会帮助这位爷爷的。这些食物都是勤劳的农民伯伯种出来的,于是我吟起了这首《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说:不要浪费食物。我们以后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在梦中看到了一个时光机,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朝时光机走去。突然,一阵白光闪过,时光机将我带到了唐朝。
唐朝的人都看不见我,我可以自由的行走。这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我走到一块田地里,看见一位农民伯伯正在辛苦的劳作。
他头戴一顶草帽,脖子上挂着一条毛巾,身穿一件破旧的汗衫,下面是一条大短裤,脚上是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手里握着一把锄头,用力地挥舞着,头上已满是豆大的汗珠。
他干了一会儿,停下来抬头看了看太阳。用浓浓的方言说了句:“太阳都升到头顶了!我得加快速度了。”他长叹了一口气,用手擦了擦汗,使劲儿的甩了几下,又继续埋头苦干了。
不知又干了多久,他的腰已经变得僵硬了。他伸出手,轻轻地捶了捶背,这一切动作都显得那样的有气无力。他拿出毛巾,擦去头上的汗,拧了下毛巾,汗水便立刻流到地里,瞬间消失不见了。
干着干着,终于锄完了。农民伯伯捡完杂草,又细心地把秧苗扶好。看着锄好的稻田,他露出了灿烂的微笑。禾苗也摇摆着身子,似乎在向农民伯伯道谢。
就在这时,我从梦中醒了过来。细细品味,原来我们的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啊,我一定要珍惜粮食。
《范爱农》这篇文章带给我无限遐思……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文中谈到,开始时,两人并非朋友,甚至几次争论过。但作者回国后,两人再次相遇,就由“敌”转友了。从此以后,他们几乎成了挚友。接着,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们成了同事。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作者与范爱农因工作的原因分别了。最后,范爱农生活越来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爱农失足溺死于河中。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
对于这篇作品,说实话,我没看懂,主要是不懂得它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向十分有内涵,意义深刻。我想这篇也一定如此,但我说不清,这篇作品是想讽刺范爱农,还是赞扬?它的中心是什么?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如果上述材料准确的话,那么,我按照这个思路再读《范爱农》,才有了一些感想。我想:一开始,正如作者所说:“从此我总觉得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作者是真的讨厌范爱农。“天下最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犀利的语言,一番激昂的言辞,可谓快人快语,性格立见吧。后来,作者与范爱农一同喝酒,说疯话,讲笑话,渐渐一些事也谈开,了,彼此更加了解,慢慢成为朋友。不过,对于范爱农这个人也好,这篇作品也好,耐人寻味的地方和情节简直太多了。我想还有待我细细想一想,细细品味一下。
但我还想凭目前粗浅的认识,再说点感想,整篇作品,无论示范爱农也好,“我”也罢,都给我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不是说这事,这人一定完全是真的,但那种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却有意无意的都能感到,并得真真切切。我记不清是那篇作品了,但记得其中的一句话:写作品要真诚。现在,我也体会了为什么写作品真诚,才能有真实感,才能感人肺腑;才是好作品,才是好作家!鲁迅就是鲁迅。
回到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也疑心他就是自***的,因为从另一角度想,自***对于他这种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