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汉堡的作文提纲

写汉堡的作文提纲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9-22 06:17:19
写汉堡的作文提纲

写汉堡的作文提纲【一】

我等不及了,我记得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日子在发霉》,里面就有把日子比作汉堡之说,甚是好奇,今天恰好借这个机会亲自体验体验。我肯定我会吃汉堡,但我现在想换个方式吃它——我不想囫囵吞枣,我要一层一层地看生活。我首先碰到的是上面那层软软的面包,如同婴儿娇嫩的皮肤(这想法有点可怕)。人之初,如璞玉,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周围的一切总是新鲜的。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的,就像生活在层层净化的纯净水之中,明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他们眼中始终是一个谜。他们总是对这个世界抱以最美妙的幻想,正如我用舌尖触到的甜甜酱和刚从身边走过的孩子可爱的笑脸一样,带给人至真至纯的感动。接着我咬到了那片生菜叶,“咯吱咯吱”的,吃起来很带劲。绿色,生命的颜色,多么生动,多么清新;毕竟它不是熟菜叶,嚼起来还略带一些涩味儿,正如我们这些花季少年一样有理想有抱负,带着一身青春的色彩,精力充沛地向着心中的金牧场前进。

虽然前进途中会有挫折,会有失意,但我们不气馁、不悲观,我们会把每次失败当成宝贵的。我们正年轻,我们有千万个笑的理由。我的牙齿碰到了那块鸡肉,咬下去挺充实,果然是允指留香。它的充实就像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为了眼前的生活而奔波。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有的正接近梦想,有的却和梦想擦肩而过,也许一辈子也不会看到它实现的那一天,但这些并不阻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步伐。他们依旧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为他们所爱的人和爱他们的人,踏踏实实走着脚下的路。菜叶没有了,鸡块也没有了,最后躺在我手里的依旧是一块圆圆的小面包——和原先那片一模一样。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夕阳西下,只不过是换个方式开始”老人其实和孩子一样,需要人照顾,需要人呵护。他们或许会感慨生命的仓促,但他们的余热温暖整个世界!汉堡消失了,日子却没有消失。我总算到了“日子像个大汉堡”这句话的含义。我很感谢汉堡,真的,而且我将会用心去品尝真正属于我的汉堡,品尝它独特的滋味。

写汉堡的作文提纲【二】

??找汉堡包(续写)

从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谜宫,里面住着三个小小家伙:一个叫乐乐的小老鼠,性格开朗,乐观灵活;一个叫米米的小老鼠,性格机敏,行动果敢;一个叫闷闷的\'小矮人,胆小怕事,喜欢抱怨,在他们的隔壁,存放着堆积如山的汉堡包,三个小家伙守着这些汉堡包,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一天早晨,他们突然发现汉堡包不见了,(怎么办呢?故事从这里开始了像一群热窝上的蚂蚁着急得在迷宫里转来转去。

闷闷怯怯地说:“这些汉堡包可是我们唯一的粮食,现在不见了,我会被饿死的。呜……呜……呜……”

乐乐继续环顾四周,一会儿看看地上,一会儿看看前方。突然,他拍了拍脑袋,笑哈哈地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这些汉堡包肯定是被狐狸偷走的。你们瞧,这地上有一些细小的面包屑,还有狐狸的脚印。”

米米生气地说:“这可恶的狐狸,要被我发现,我定要让他粉身碎骨。”

闷闷害怕地说:“这里有狐狸来吗?我好怕。”

米米一边安抚闷闷,一边问乐乐:“乐乐,我们怎么知道狐狸住在哪儿呢?”

乐乐沉思了一会儿,高兴地说:“米米,你的鼻子不是很灵敏吗?”

米米不解地问:“找狐狸跟鼻子灵敏有什么关系吗?”

乐乐慢条斯理地说:“汉堡包有味道,狐狸也有味道,用你的鼻子闻一闻,沿着味道走,不就可以找到狐狸了吗?”

米米恍然大悟,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说:“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乐乐,你真聪明。”说完,就拉起闷闷往外跑。

这时,闷闷却甩开米米的手,说:“我不去,我怕狐狸,我要呆在迷宫里,你们自己去吧。”

乐乐笑眯眯地说:“闷闷,你不去可以呀。到时候狐狸又来了,连你就会吃了。”

闷闷连忙说:“我去,我去。”

他们一同沿着味道来到一座屋子前,米米说:“就是这儿,再往前就没有味道了。”他们冲进屋里,看见狐狸淘淘正在津津有味地吃汉堡包呢。他们迅速把狐狸抓住,送到森林法院,法官判狐狸蹲五个月监狱并偿还等量汉堡包。听到这个结果,米米和闷闷兴奋不已。乐乐却说:“不要狐狸淘淘赔,把剩下的汉堡包搬回迷宫,算了。淘淘也许也是没办法才偷我们的汉堡包。原谅他吧。”米米和闷闷同意了乐乐的建议,一路唱着把剩下的汉堡包搬回去了。

写汉堡的作文提纲【三】

终于到了周末。我随爸爸来到肯德基餐厅。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既紧张又激动。

我们第一个项目是参观制作间,阿姨带着我们走进厨房,说:“这是零下18℃的`冰柜。”我们把手伸进冰柜里,真凉啊!

阿姨又带着我们去看了一个零上3℃的冰箱、汉堡制作间等,随后我们便开始跟着阿姨学做汉堡了。

第一步:阿姨发给我们每四个人一盒生菜。第二步:我们每人分得两片面包。第三步:将一块炸鸡片夹入两片面包中间。第四步:在鸡块上加入10克左右的沙拉酱。第五步:再加入20克左右的生菜。第六步:将面包扣合并进行包装,一个汉堡便做成功了。

我们正吃着自己做的汉堡包时,圣诞老人来啦!他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份礼物。以前,我只知道吃汉堡,现在我不光会吃,也会做汉堡了。

我觉得今天过得很有意义,很快乐!

写汉堡的作文提纲【四】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