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有校风,家有家风;校有校训,家有家训。
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在我们家,爸爸妈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百事孝为先。”“百事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我们家的家风。在我们家,有什么好吃的,都是先让爷爷奶奶尝,然后我们再一起分享。爸爸妈妈告诉我,其实孝顺很简单,乖乖听话就是孝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孝顺;多回家看看他们,陪他们聊聊天也是孝顺。妈妈还经常和爸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问她,她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就是在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开心快乐的过好每一天。我知道爷爷奶奶最想看到的是:我平安健康的长大,在学习上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我一定会努力,不让他们失望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我家的家训。从小,爷爷奶奶就告诉我:“要做事先做人。”做人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任何时候不可以失信于人,因为我还小,所以奶奶告诉我,只要记住,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可以说谎就够了,不要像“狼来了”里的那个孩子,因为一次次的欺骗山下的大人而丢掉了性命。奶奶的话我一直记在心上,因为我要做一个让家长相信,让老师相信,让小朋友相信的好孩子!
正因为我们家的家风——“百事孝为先”,所以我们家“家和万事兴”;正因为我们家的家训——“诚实守信”,所以我们家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信赖的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梁漱溟亦两度欲自***,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我叫李XX,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家住XX区XX镇XX村,是中国农村亿万劳动妇女中的沧海一粟。在这微小的一粒粟身上,没有曲折离奇的背景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先进事迹,有的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淡且真实的生活。但就是这些普通、平淡和真实,对于我来说却是最美的人生。
一、 百善孝为先
我过门前公公、婆婆早已过世多年,爱人是由大哥、大嫂抚养成
人的。常言道:老嫂比母。1998年开春,大嫂因中风患脑梗塞,不久便卧床瘫痪,这一卧就是三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照顾病人的`担子义无反顾的落到了我肩上。自患病之日起她就睡在我的旁边,我和她真正做到了形影不离。每天早晨,先给她洗漱。打来一盆适温的水,洗脸、泡手,用拧***毛巾擦净,再润润头发;端过漱口水,净口;塞给她一把梳子,让她用另一只还算灵动的手自己梳头,我则捧着一面镜子让其照对;梳洗完毕,我要先烧上一壶开水,这空当再整洁自己。水开了,闷上一泡茶,再去做早饭;每日的饮食花样变化,间或去买早点,早餐完毕,端上刚好可饮用的茶。我深知,大嫂有常年饮茶的习惯,早晨复制的这个程序是她多年的生活习惯。
一日三餐,准时准点,咸淡可口。
遇到天气好的日子,把她在轮椅上安放好,推着她去“逛街”,逢人乐开怀!
日复一日,随着病情的加重,另一边的肢体也不那么灵动了,我就替她梳头,依旧照照镜子;把茶端到口边,依旧品茗;每餐都是我动手喂食,依旧可口。
到了第三年,由于长期瘫卧,左大胯部起了顽固的褥疮,久治不愈。除了日常照顾外,每天还要涂抹药膏,这加大了换衣物的难度,也增加了洗衣服的频率。毫不夸张,三年里每天至少换两次衣物,换下即洗,我竭尽所能让她干净整洁,不存异味。
生活在继续,习惯在照旧,在“逛街”时,她却常常逢人泪湿襟。
2001年初冬,大嫂在平静中安眠。这XXX多个日子中,我听到最多的话是:这个妯娌做到了常人所不及的事!
二、 与人和为贵
自打过门后直至现在,村子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婚丧嫁娶,我
总是“张罗人”,从新媳妇一直做到了老太婆。一来,我勤快干净、眼疾手快;二来,我忠厚热情、颇懂礼数。有人说:“只要您走得动,’张罗人’就少不了您”!我常说:“嗨,谁让住在一块呢!邻里街坊的,都是些力所能及的事,再说别人看得起我老太婆,说明我还’行’!
近些年,生活好了,再也不愁吃喝了,在我家常常上演“老太婆美食汇”。隔三差五,我们五六个老姐妹就聚在我家,因我家有一口大柴锅,大柴锅一烧,香飘半个村。这些美食包括:压饸饹、烙羔子、立夏粥、腊八粥、饸馍蝌蚪、驴打滚等等。这一做就是好几家的,此外还有闻香而来的邻人、甚至他乡之客。
这口大柴锅,在我家门口的胡同里。夏天,聚了好多人热闹不凡。由于长陵园村毗邻十三陵水库,经常路过城镇里的人。有多次,城里人看到炊烟,闻到香味,先是驻足,而后走进胡同,攀谈起来。我总是热情款待,取来碗筷,与之品尝,皆大欢喜!
其中,有一对家住宣武的退休夫妇,吃了我的烙羔子赞不绝口,进客厅闲谈。由于赞叹十三陵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乡土气息浓厚、人情民风淳朴,想在此租房而住。我略微迟疑片刻说:“您要是不嫌弃,看我家西屋两间空房怎样?”他们喜出望外,直呼遇到贵人了!
就这样,他们住了下来,时间在2006年、2007年的春、夏、秋三季。期间,同用厨房、卫生间。当第一个月商量给房租、水电、煤气费时,我说:“算了,也没几个钱,往后再说吧!”这一说就是两年,到最后我仍是分文未取。
说实话,这对夫妇每月都要回城里两、三次,每次回来都给我和家人带一些礼物,因此关于费用我便始终没提。别人说我傻,我说“人心换人心”。这不,偶尔他们还会来看我,依然带给我超出价值本身的礼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
三、 教子正为道
我嫁过门先后生育了两个儿子。我没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教子
方法,就是打小教育孩子:要听话、懂事,什么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从小向他们灌输:要做一个正人君子。尽管我不能准确的解释定义。
还好,两个孩子没有辜负我。从小就讲文明、懂礼貌;爱劳动、能吃苦;正直坚毅、谦虚诚信;学习成绩优异、品行态度端正。大儿子考入警校,当了一名人民警察;二儿子考入师范,做了一名人民教师。我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两个孩子都长达成人,个个是正人君子,一表人才。
如今,两个儿子也都各自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巧合的是,我在2005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内接连抱了两个孙子,这在当时也被传为一段佳话。喜不能寐。我依然将教育儿子的话教育孙子,要他们成为正人君子。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故事,我没有期盼获得什么奖章,我只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弘扬正能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添光加彩!
“嗞”的一声门响,在不知不觉中爸爸回家了。他来到电脑房,见我独自占着电脑,正起劲与小伙伴们玩着QQ。顿时,他心生一计,“甜欣,妈妈叫你过去帮忙。”于是我放下手中的活儿,火速赶到厨房。一抬头却看见妈妈茫然的目光,“糟了,”我猛一拍脑袋,惊叫一声:“我中了爸爸的调虎离山之计了”!果不其然,爸爸正开起游戏软件玩起“斗地主”呢!
我气得头上直冒火,心想我也要好好反击他一下!我考虑片刻,终于想出一个妙计。于是我匆匆地跑进房间,着急地对爸爸喊:“爸爸,您的同事来找你。”“连门铃都没响,还想骗老子呵,你这小儿科的'水平,骗不了我!”爸爸头也不抬地回答。气死了,果然“姜的还是老的辣”,我就偏不信这个邪。突然,一个鬼点子从我脑海里闪过,我嘿嘿一笑,拿了妈妈的手机,拨了爸爸的电话,果然,爸爸匆匆地从电脑室跑出来,我见状立刻挂了电话,向还没回过神的爸爸做了鬼脸,说了一句:“是老子也不一定强哦!”爸爸这才反应过来,看了看手机的电话人名,哭笑不得!
我和爸爸就这样,从卧室一直争到客厅,闹成一团。忽然传来了一个声音:“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难道妈妈……?我和爸爸往电脑室一望,顿时傻眼了,妈妈正坐在宝座上得意洋洋地欣赏着喜爱的电视剧呢!
此时这一幕,不正上演着“螳螂在前,黄雀在后”的情景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