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玩过迷宫游戏呢?手里握着一只笔,在纸上的迷宫画上一条又一条的路径,当遇到岔路时,每一条通到的终点都不尽相同,而最后铅笔线的尽头,便是你所“选择”出来的结局,同理,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更多选择,你是否曾因为一个一念之间,而选择了一个令未来产生巨变的选择?
在我小学三年级时的那个暑假,我做了个改变他人命运的选择。那是个太深刻的,至今仍烙印在我心,深深地。那天,我走在路上,火伞高涨的日子令我汗流浃背,甚至想就地躺下,不想动了。就在我忙着擦汗之际,对街忽然传来一阵喧嚣,我觉得奇怪,便向那处看去。谁知不看还好,一看便吓得我几乎尖叫,一群不良少年,各人手持武器,有拿刀的、棍的、棒的,围着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男孩,他抱膝蹲着,神情甚是惊恐。我想我的害怕程度也不亚于他吧!正当我想掉头就走时,心中的犹豫,令我又转回身,面对着那男孩,我心想:“如果多管闲事,会不会我也遭到池鱼之殃?”我无法做出选择。我继续看着他们,只见不良少年开始你一拳、我一拳地往男孩身上招呼,我看了心里也着实难受。如果我干涉,说不定也改变不了什么,况且他们个个人高马大,假如一追上来,我又热又累的身子一定跑不快的。我犹豫不决,但又想,假使我不救那男孩,他会被活活打死的。
想到这,我不禁义愤填膺,深吸一口气,大叫:“警察来了!”他们一群人霎时停止了动作,纷纷丢下武器,往四面八方逃窜。男孩得救了,我也早已吓出一身冷汗。以上,是我自觉人生中的一大抉择。
我想,生活中的无数个选择,就像是蝴蝶效应。第一次选了这条路,第二次便只能通往连接这条路的方向。到最后,结局就是你所做的每一次选择。如果我那天没出门,如果没走那条路,如果掉头就走……结果会很不一样。对我来说,人生是由数不清的选择所组成的,要怎样的结局,取决于你自己。
定理二主要阐述了幸福原则。虽然幸福原则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普遍适用于每个理性存在者的实践法则,但是康德看不否认幸福的作用,并且认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本性。康德花了大篇幅论述幸福原则、幸福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
1、幸福原则: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从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则。即一切物质的、主观的实践原则都是从属于对幸福的欲求这股基本的原则。出自一个事物实存的表象的快乐,在它应当是对这个事物的欲求的决定根据范围内,是以主体的接受性为基础的,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对象的此在。即人们的快乐(幸福它是由人对所希望得到的对象而确定的它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观感觉决定的,是依赖于人的愿望的那个对象而存在的,倘若人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没有得到,那么这种幸福便不复存在了。从而它属于感觉(情感,而不属于知性,后者依照概念表达表象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而不依照情感表达表象与主体的关系。即幸福是之于主体(人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依赖客观实在而是依赖主体的感觉。于是,只有在主题期待于对象现实性的那种愉悦感觉决定欲求能力的范围之内,这种快乐才是实践的。但是,想在一个理性存在者有关贯穿他整个此在的人生整个此生的人生愉悦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意志的最高决定依据的那个原则,正是自爱原则。于是,一切质料得原则既然将意愿的决定依据置于从任何一个对象的现实性那里感受到的快乐与不快乐之中,便在它们一并属于自爱原则或个人幸福的范围以内。即这种原则就人们的行动是以是否获得了幸福快乐为依据的。
2、幸福与德行的关系:尽管康德把德行看做人之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尽管他把先天理性和感性经验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排斥幸福原则。相反,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完善的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幸福虽然和德行相关联,但它既不是德行的附属品,也不是德行的派生物,如斯多亚派所主张的那样:幸福就是对德行的认识。在康德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道德虽然是最高的善,但不是唯一的善也不是完全的'善。一个有德行的人还应该得到幸福,最理想的情况是所得的幸福和他所有的德行在程度上相一致。不应得的幸福是无价值的,得不到报偿的德行本身虽然可贵。而伴随着应得幸福的德行却最为理想。德行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必须是无条件得善。所以,康德的德行论并不否认幸福为完满的道德生活所必须。他所着重的不是幸福,而是去研究怎样才值得幸福才配得上去享受幸福,研究幸福的条件是什么,以及这种条件是从哪里来的。
3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由对幸福原则的论述可知,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期待的对象得到了,才算的上幸福,而每个人的对幸福的欲求是不同的,因此,幸福是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法则。
整体来说,康德对于幸福的阐述是基于道德法则基础上的,是辩证论述的,因此,很有说服力。
一次下班路过公园,看到老人又在将鱼放生,我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跟老人攀谈起来。
“我钓鱼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哩。”老人好象很久没跟人聊天了,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他告诉我,他今年73岁,退休前是一家农业大学的渔业系讲师,一辈子都跟渔业打交道,“我钓鱼用的都是小钩,对鱼的伤害很小,放回水里后鱼都能活,最主要的是被钓过的鱼很难再上钩,我钓它们再放生,是不希望它们再被其他人钓去吃了。”
有了这次交谈,我们算熟悉了。以后每次下班回家,我都会跟老人闲谈几句,老人跟我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多。
“您每天在这里钓鱼,怎么没见家人一起到公园玩?”一次,我无意中的一个问题,却让老人动了气,他有些激动地说:“都死了!”
我正在为自己的冒失感到不安时,过了一会儿,老人的情绪渐渐平复了,他叹了口气说:“我老伴前年生病去世了,我有四个儿女,老伴去世前想见他们一面都没成,你说跟死了有什么区别?!”
在老人的讲述中,我才知道,他的三个儿子中,两个儿子重点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新加坡,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嫁到香港,家里只剩下一个大儿子。但不幸的是,六年前,大儿子患了癌症去世,老人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四个儿女中,读书最少的也最懂事的是我的大儿子,那时家里经济很困难,他只读了高中就外出打工,挣的钱都寄回家给弟弟妹妹读书,后来也只有他一个人陪伴在我们身边,可惜的是,老天无眼,让他先走了!”老人说,其他两个儿子都是博士,女儿是研究生,为了送他们读书,他和老伴节衣缩食,恨不得一分钱掰作两分花,那时只要儿女们学习成绩好,他和老伴吃再多苦心里都是甜的。
“我不反对年轻人到外面闯,也不反对出国就业,但是出去了一年都难回一次家,我们做父母的就等于没了儿女啊!”老人说起老伴前年去世前的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老伴生病前半年,我就打电话告诉他们,结果三个只回来两个,一个说忙于评职称走不开,即使回来都只住了两天又走了。后来老伴感觉快不行了,我提前一个多星期就打了电话,结果个个说忙不能确定时间,结果老伴都闭眼了两个多小时,离得最近的女儿才从香港赶回来……你说养儿养女到底有什么用?唉——”
“我有退休工资,也有社保,生活上根本不指望他们,可是他们每年都会给我汇钱过来,你说我一个等死的人,要钱还有什么用?”老人说着,提起塑料桶准备将钓上岸的鱼放生,我赶忙站起来跟他一起走到水边。
“天黑了,你们快回家去吧,我也要回了……”老人望着向远处游去的鱼儿自言自语,然后转过身对我说:“小伙子,看得出你是个好人,记得好好留在父母身边!我一个人已经习惯了,有时真觉得儿女们还没有这些鱼儿亲啦,至少我每天都能见到它们!”
夕阳西下。
看着老人迈着有些蹒跚的步子走远了,我的眼睛忽然模糊了,用手一擦,全是泪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