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之道修身的作文(大学生如何修身正己作文)

关于大学之道修身的作文(大学生如何修身正己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9-16 18:20:35
关于大学之道修身的作文(大学生如何修身正己作文)

关于大学之道修身的作文【一】

树不修,不可伸至苍天。水不引,不可流入田埂。花木不浇,不可争奇斗艳。人身不修,更不可苟活于世。树木以修枝剪叶成可用之才,人以修身养性得以避其恶习。固以请君修身之。

一禅食,一瓢饮,习古圣之贤德,谓之修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处于其墨而不染,谓之修身。艰之磨难,乃对身于性之涵养,可谓之修身。

空想,不可谓志。有志而落之实处,方难能可贵。心宽之,性之静,遇事则不躁。而贪婪者必不得心与志所赐之乐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圣之人能通达,而今之众人未能知,是其身未可修也。固不能晓得古圣人之用心也。应请君修身之。

“固天将降大任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有动心任性……”修身之,不可愿天忧人,此非他之过,是吾之命也。修身,苦之必受,若自觉品性匪浅,不成大事,有志难酬,于是请君修身之。

孔子,以出国学识为修身;舜,历行天下,察庶民之饥苦以修身;禹,以治水为大,三过家门而不入以修身。舜,禹者,孔子能称其贤。孔子以德育人,此便是教人修身,三千子弟,七十出众,可谓工业之大。

静以修身,行以养德。不静则不能逆水行舟,不静则不能归之一处。修身便是修心,心不静则身不修,心静知天地万物,心静通你我之魂,心静则晓乾坤万象,心静则能修身。修身之则知古昔未来,修身则知真理晓事,知万物并育。

只力能及,便可达。但未能修必败之。数代帝王未能修身之,安不得天下,则败。纸上谈兵,未曾修身,也败。秦虽强,但不施以仁德,也终亡。

“吾日三省吾身”是修身,“意外之财莫贪,过量之酒莫饮,此能通理晓事,纵观风云。”“人之心胸,多欲则窄 寡欲则宽。”修身便是戒此多欲也,“心智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为此,请君修身之。

关于大学之道修身的作文【二】

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乍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何尝不能以此为针对,弥补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书中所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等等。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关于大学之道修身的作文【三】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对政治又非常惧怕,常认为政治是以诈术为手段,目的在争权夺利。而所谓的公共利益,只不过是一种幌子,实际上在掩饰个人的权力动机。 久而久之,大家对于政治,便采取了两极化的看法、抱持不一样的心态。这种矛盾的知,倘若不能加以化解,做出合理澄清,试问,社会人群的共同事务应当如何推行处理?又该如何建立起共识,使大家能够求同存异,在和谐的社会秩序中分工合作,谋求整体生活的安宁与幸福呢? “政”指众人的事务,治理众人的事务即为“政治”。可见广义的政治,其涵盖面很广。在家称为“家政”;在国便是“国政”;邮有“邮政”;户有“户政”;学校也有“教育行政”;而各行各业存在的目的,实际上也是为众人谋福利,因此可称为“业政”。 换言之,把众人的事务推广到极致,便可成为创造一切人生文化价值的事业。、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发现,中国儒者倡导“礼让”,然而,一旦是为了替天下兴公利、除公害的时候,就极力主张“当仁不让”。清初大儒顾炎武更明确提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呼吁知识分子应当把政治清明,视为君子本来就应当尽到的责任。不像西方人那样,只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均等。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知道良好的政治秩序,是经济、社会、教育的根本基础。尽管近百年来,西方学说一直强调“经济”应该和“政治”分开、道德感化的力量不如法律那么有效等学说。但我们心知肚明,中国人有自己行之已久的做法,可以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大道。

《大学》这一部经典,便是我国所独有的政治哲学之精髓。以自我修养和道德感化为基础,把“德行”与“德政”合而为一。采取除暴安良的做法,发挥仁者 “替天行道”(非“替天行道”的精神,从而建立起百姓安和乐利的生活,并引导整体社会走向止于至善的正道。以五千年的历史为镜,更印证了《大学》之道是 “经”,意即根本不变的常则。历朝历代不论实行哪一种体制,只要能够真正据以实践者,皆能缔造出良好政绩,获得百姓的拥戴。 “经”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每个时代有其不同特性,我们不可能回到从前,然而,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方向正确、方法有效、方式合理,并发挥中国固有的“持经达变”的精神,必能“继旧开新”,走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

现代化的中国,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恢复古代体制,更不是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这些想法,都已经被证明了根本行不通。 “本立”实际上是我们研读国学的最大好处──把原来的“立国之本”搞清楚、弄明白,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道生”──生出在现代可行的道来! “国际化”不应该是“西方化”,而“现代化”则必须是“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这是一点小小的心意,敬恳各界先进朋友,不吝赐教为幸。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