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胖界的人,人们总是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情,我们提起自己的时候,也往往用半是遗憾半是惭愧的语气,给相亲对象发张照片还要说一句:“不好意思,微胖界的。”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踏入微胖界的呢?大概是从我退出胖子界的那天开始的。其实这也不是我自个儿努力的结果,而是发育蹿个儿的结果,然后我就以一米六八、一百一十斤的指标稳定地生存在这个星球上。不稳定的是这个星球的评判标准,他们一会儿管我叫“模子大”,一会儿说我“身材中等”,现在他们终于决定了,管我叫“微胖界的”。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努力一把成为无可争议的瘦子呢?我想了又想,想为我们微胖界找个说法。后来我终于想通了,我们不减肥,是因为我们是完美主义者。
假设一个胖子、一个瘦子和一个微胖界的一起坐在咖啡厅里,胖子肯定会要一杯全脂卡布奇诺外加一份奶油,搭配三个马卡龙和一块芝士蛋糕。瘦子肯定会面带礼貌而挑剔的微笑对服务员这样说道:“请给我一杯拿铁,不加糖,用脱脂奶,谢谢。再来一个火腿三明治,不要火腿,不要蛋黄酱,谢谢。”然后被笑容僵硬的服务员腹诽而死。
微胖界的呢,她也会要一杯无糖拿铁,但是用全脂奶,因为少了那一点点油,咖啡就不会像丝绸。她也要一个马卡龙,樱花口味的,那罗曼蒂克的粉红色,没人舍得大口吃它。微胖界的左手边坐着大快朵颐后正在后悔的胖子,右手边坐着嘴里淡出个鸟来还要强颜欢笑的瘦子,她抿一口咖啡就一口马卡龙,享受美味和卡路里握手言和的战果。
看出来了吗?我们之所以成为微胖界的,是因为我们想要鱼与熊掌兼得,美食与美丽,我们哪一样也不想放弃。与走任何一个极端相比,我们选择了一手抓有所控制的美食,一手抓有所妥协的美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适度地硬。这不是完美主义是什么?
除了为自身考虑的完美主义,我们微胖界的还是为他人考虑的人际关系完美主义者。这个世界上最扫兴的`事情是什么?莫过于兴致勃勃地打算暴撮一顿的时候,身边的人宣布自己正在减肥,任凭你怎么点菜都无法调动她的热情,而且在你每吞下一口食物的时候报出一个卡路里数字。微胖界的就不会这样,我们不是强迫症患者,对偶尔的放纵接受良好。如果朋友需要,或者情绪需要,我们随时准备把卡路里这回事抛到脑后,先醉生梦死一番再说。但是和真正的胖子相比,我们又是可以一起谈瘦身谈时尚的好闺密,毕竟,我们在放纵这条路上不会走得太远,而且会在你不小心走得太远的时候拉你一把。
说来说去,我们微胖界的,一脚踩在胖子的分界线上,一脚踏在瘦子的大门前,我们之所以停在这里,没有向左或者向右再迈近一步,是因为我们追求完美的平衡。是我们对自己、对生活、对大家的爱,让我们留在了微胖界。阿门!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微胖界的人,请一定珍惜。
前些天,在校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有几点感受,想发表一下。
第一次读完这篇文章,其实感觉鲁迅说得有些过了,但是,重读一遍,又感觉到,文化的取舍真的没有这么简单,一味地守旧或一味的接受,都会给民族带来灾难与痛苦。我过去一直强调,要保留自己国家的文化,坚定不移地不被西洋人所同化,那也得加上一层“拿来主义”的思想。
我读完鲁迅的这篇文章后,更加坚定地认为:在革除自身不良的腐败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新的先进文化来替代,莫成为把自己的“鱼翅”送给外国人,而把“烟枪”“烟斗”往自己家搬的情况再次重现。
我们国家有些有识青年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迫于言论自由与高压政治,也没有过多说些什么,这里我也不便对这个问题展开言论,也没有资格;而更多的人,则是被一些“御用文人”所写的文章而蒙蔽头脑。鲁迅曾经说过:“我的作品,不论早期或晚期,一律都在封禁的行列。”我想,现在有很多人也深有体会吧。
既然一个国家的.文化要革新,那么“革”的那一部分要“命”出来,而创造性的思想也越发重要,这又不得不讲到教育,当然,中国的教育现状人皆见之,病态的制度和无效的改革也有目共睹,这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学生,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当商品一样卖来卖去的,这有多么恐怖。并且改变学生的,是这样的一种制度而已,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我不举例说明了。
前面说到创造性,那么真正负责国家大业的创造性的研究生等科研人员中,有大半是为了求得高薪职位,而并不是想真正研究科学;然而那些真正想研究科学的人,承担国家文化接替的人,却拼命在过四六级英语,而无心去研究科学,如此这搬,革去的文化又怎么来用优良的新文化来替代呢?
而看看现在,被称为“90后”的青年,国家20年后形态的预兆,又是如何呢?层出不穷的“非主流”,大肆糟蹋“鱼翅”,而大量引进“烟枪”“烟斗”并大口地抽着毒品,那些“姨太太”是被走散了,却形成了个文化空缺,这些糟粕来填补,这不是继承了晚清失败的命运吗?
网络小说的盛行,低俗小说的流行,这不都是精神毒品吗?而被这些“毒品”所侵害的又是我们国家下一代的建设者,我想,30年代的鲁迅如果看到1个世纪后的30年代还是一样,鲁迅又会有什么样的言论呢?
《拿来主义》写得精彩,对文化取舍的建议也值得我们参考,而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世纪后的国家呢?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另一作品,针对党政府的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一味崇拜,西化的论调,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他提出概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又要分清华,要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新文氏。
文中巧妙运用“继承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阐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局部比喻也十分生动,贴切,用潺头比喻懦弱无能的逃避主义者;用“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主张全盘理解的投降主义者。
而点明中心主旨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对于外国文化外国事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性质和对我们的用处而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段灭的态度,即吸其精华。
文中的两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内含讽刺意味。
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讽刺送去主义者的自愿其说往自己脸上贴金。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讽刺送去主义者由送物到送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