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优美大纲

作文优美大纲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12-26 04:11:38
作文优美大纲

作文优美大纲【一】

秋来了,无垠的大地披上了金色的风衣,挺拔的大树挂满了丰硕的果实。秋风轻拂,时有片片半青半黄的秋叶飘着,像小船儿悠悠下落,似蝴蝶儿翩翩起舞……

你一定惊叹这伟大壮观的金色大地吧,你一定喜爱这引人注目的累累硕果吧。然而,我却要大声赞美这极为普通的秋叶!

诚然,秋叶不如初春的树叶那么嫩绿,充满生机;秋叶也没有深秋的硕果那么可口,美丽可爱;但是,我爱这秋叶——因为它高尚的品质深深感动了我。

当你瞥一眼半黄的秋叶时,你是否想到,它也曾为春枝添过新装,也曾为硕果提供过营养。它带走的,是一身“土气”的外套,而把绿色的希望留在枝上。当你轻轻折断秋叶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它也有过柔韧的身躯,它也有过美丽的衣裳?只是为了大树与果实,它鞠躬尽瘁,耗尽心血。

秋叶没有感情吗?不!你可见它悠悠下落时对枝头的依恋之情?秋叶没有勇气吗?不!为了大树安然越冬,它毅然自愿飘坠,恰是最大的勇气。

秋叶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它不满足今日“金秋”的果实,而期待着郁郁葱葱、果实满园的明天。试问,若不是它们辛苦一生,若不是它们自愿飘落,怎会有今天的累累硕果,又怎会有明天的满枝新叶!它们的行动,就是默默而高尚的伟大奉献!

至此,你也许会联想到中央百余位老干部的“集体让贤书”吧。这些老干部,就是在我们社会主义金秋中,具有秋叶精神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民,他们恰似一片片秋叶——在果实面前自愿飘落的秋叶……

啊,又一个金秋来了!片片秋叶,飘上长城,飘下黄河,漂洒在金色的中华大地上!

作文优美大纲【二】

读《国史大纲》的的第二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已经减少了第一阶段看书的那种生涩感,当时看着繁体字相当头大,现在联系着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阶段所看的内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没有在借助喜马拉雅了,度娘嘛还是没少用了。看书的速度还是不快,时间调整的不好,这一点还需要好好计划,挤出充足的时间细细读书,但是每年到腊月公司的情况,挤出的时间就想睡觉啊。

这一阶段看的是西汉、东汉、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刚刚一统的中国,又开始四分五裂了。西汉自汉高祖到平帝共经历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从摄政到建朝灭亡共经历了十八年。汉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为侯”,所以政府的组成人员分为四种,第一类人是宗室,第二类人是以军功受封的侯。第三类是富人,这些人选为郎、吏。第四是杂途即文学、儒士。王莽以后,汉宗室光武复兴,成为东汉,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

这个时期的政府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一是王室二是政府,王室又分为王室自身、外戚、宦官。东汉诸帝大部分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绝嗣,所以多母后临朝,母后后面是一个大的外戚集团,宦官也在王室与政府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没有向心力,只顾自己的集团利益,这样岂能长久。于是三国魏、蜀、吴鼎立。魏,除曹操后追封为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蜀,四十三年共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位皇帝。吴,孙权,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继位十六年后,灭吴完成了一次大统,共五帝五十二年,贵族家庭的腐化,贾南风、八王之乱,西晋气数渐散。晋室迁都南京,史称东晋,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东迁时,衣冠也跟着南渡,北方的中国便陷入了纷乱中,割据成了五胡十六国,先后共一百三十六年。东晋的日渐萧条,门第的日渐成长,晋室分崩离析,宋、齐、梁、陈合起来称为南朝。此时北方经历了五胡的长期纷扰之后,也找到了复兴的新机运,北魏、西魏、北齐、北周合起来是为北朝。一路数下来,心情还是跟着跌宕起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无限感慨。

这一大期间,中国的士人入仕的途径经历两个阶段,慢慢的正要走向科举制度。首先是察举制,东汉的两大入仕之径一个是地方察举,另一个公府徵辟。地方察举由贤良方正、能言善辩之士到孝廉。文帝时“孝剃、力田、廉吏”是最深得朕心的,徵辟制,皇帝亲自招是“徵”,待遇极高,朝廷设坛席,带若神明,相当重视,官府叫“辟”。九品中正制,就是魏尚书陈群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朝廷用人委托尚书,尚书根据中正所铨定的等级,委以重任。

州设大中正,中央官兼职,郡设小中正,小中正根据所知给出评价,大中正在根据评价,定品级升迁或者罢免。中正与察举相比较:察举之权在地方官,中正制度下奔集中央;察举制度只为士人入仕的初步,以后官位的升降在于中正之品状,品者履行,状者才能,品可以定,状于入仕之后另有考法,九品中正制上承察制,下衔科举制存在了有四百年之久。其后紧紧衔科举制。每一种纳贤制度在当时都觉得符合当时的社会选材标准,但最终都沦为了党派的工具,结党营私,拉拢自己的关系,挂着纳贤的牌子,赶着利己的勾当。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的一腔豪情壮志,也凸显了这个朝代对文化的重视。西汉中央政府之文治思想,最早由贾谊提出了裁抑诸王国、捍御匈奴、教育太子、尊礼大臣、阐杨文教、转移风俗几大项。汉武帝即位,锐意改革,领军人物董仲舒,重要举措为设立五经博士,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虽不直接参加实际政治,但是还是有自己的见解,也逐渐的在发挥出了作用;为博士设立弟子员,额定五十人,可以入仕;郡国长官察举属吏的\'制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打破封侯拜相的惯例。民间的儒业普遍发展,博士弟子额日益增添,以此循环,形成门第,后置成“二重君主”的观念。大门第大家族们随晋室东迁以后,随意圈占土地世袭,贵族公子无近忧无远虑,随意肆情放志。北方留下来小门小户为了生存不得不与五胡建立关系,靠自己的才能维持生存,保持着清醒与斗志,两者相较,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看了忘,是现在的状态,多亏还有每天的去打卡可以回顾一下,要不然,一轮过后还真就记住了一个书名。加油!加油!

作文优美大纲【三】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夜。”这是古人对秋天的赞美秋天的韵味到底是什么样子。

秋叶泛黄,落地为霜。这是我对秋天的第一印象。秋一到,落叶遍地泛黄,为人们铺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一片片秋叶落下,带着些许遗憾,飘往远方如一只只金色的蝶儿在飞舞。而我便是欣赏这幅画卷之人。它让人不忍去打破它最初的美好,宁静与和谐。秋风瑟瑟,将所有颜色,颜色染尽,汇入这画卷中,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却别有一番韵味。

一曲离殇,花泪千行?就是我对秋天的第二个印象。冷雨打落在秋叶上让人突然感觉到刹那间的心碎之意,有些许的凄冷,有些许的愁苦。那树叶从风中无声无息的落下。有些忧伤。叶从远方飘来,带走了过往情殇。秋雨过后,落叶缤纷雨水中夹杂着泪水的味道,染红了心,藏着些许悲哀,落叶一地,留下岁月的痕迹,如梦如幻,一切过往也只能随风散去……

秋天的阳光总是暖暖的,不掺杂一丝杂念,华丽落幕。它是生命中的一种沉淀,突然想起它的宁静,内心对宁静的渴望,一场秋雨,冲刷掉了烦恼季节变幻。只留下了回忆,花开一瞬,花落一息。疏离而远走的身影,无法停留。捧着秋夜吹散开来,带着一丝凄美,一些朴实。还有离不去尘世的灰迹,只留有一片作为回忆,在这回忆中只有我和你。

秋,丰收的季节,金色的麦浪,这一点都不会夸张,一阵风吹过,一排排在齐齐的翻滚,此时农民脸上也会洋溢幸福和欢笑。丰收一个幸福而美满的词语,然后人沉醉其中,劳动而又快乐的散发着秋的韵味。

秋天一个有韵味的季节,我爱秋,爱它的魅力爱它的生机。

作文优美大纲【四】

静静地站成一列间断的区间,好让行人用辛劳的流光填满,默默地立成一排记忆的曲线,好让行人忘却旅途的遥远。

这就是道旁树,每当我乘车在公路上聆听风的“交响乐”,他总是排列的笔直,在这美妙绝伦的音乐中低调的摆舞,把这“曲儿”雕琢的愈加和谐生动。

他总是沉默着,因为他知道那是风的舞台。

我想,如果在这碧云蓝天下没有了道旁树,这风,这路,这车,这人,在这旅途里又有些什么生趣呢?那么,在这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了“道旁树”,即便登峰独览“众山”小,恐怕眼前的的一片也是一片枯寂吧。

蓦然间,我的魂飞向了那片翠绿的“山谷”,在那儿“扎根”、“发芽”……

老师,这个在平凡中拥抱伟大的名词!

七尺讲台,一盒粉笔,把知识、信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一波一波绵绵不绝地输送给台下那群可爱的学生。年复一年,无怨无悔。老师是平凡的,像那“道旁树”一般,低调的用心呵护舞台上的“风”。老师又是伟大的。他们默默的奉献,铸就了“风”的华丽舞姿。

阿里巴巴的马云曾感慨:我最感谢的人就是蔡崇信。谁又知道这么个默默无闻的人竟然三次拯救阿里巴巴于水火中——拿到软银资金、吃下雅虎中国、撑过电子商务泡沫。是他,阿里巴巴的隐形英雄,一次次创造奇迹。阿里巴巴的“公路”上就是有了这么棵“道旁树”,一心为了那片天地的优美风景而低调的摆舞,让清新的绿编织成一座通向成功的“桥”。

道旁树,总是静静地站成一列列间断的区间,用汗水,用拼搏,去守护一片天地的美好和谐。

我愿化为一棵道旁树,在人生的舞台上站成永恒,守护信仰。

作文优美大纲【五】

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变得模糊了,但每次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思考,有些东西就慢慢浮现在脑海里。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周末早上,我起床开始复习功课。妈妈做了早餐,我很快吃完了饭。我突然抬头看向窗外。外面的天空像一张巨大的灰色网,令人沮丧。看起来大雨要来了。妈妈关心我,对我说:“孩子,天气不好。也许出去的时候会下雨。带上雨衣,穿厚一点。不要感冒。\"匆忙中,我有点不耐烦,说了句“没事,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放过我吧”,然后关上门走了。我妈深深叹了口气,喃喃道:“这孩子……”。

我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心里很忐忑,像一只小兔子在心里蹦来蹦去,生怕下雨。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雨倾盆而下,天空变得更加阴沉。随着电闪雷鸣,我的心变得更加害怕。我没有在瓢泼大雨中挣扎,被淋成了“落汤鸡”。

我落魄了,身边没有庇护。我只能不顾风雨往前跑,直到学校出现在我眼前。但更绝望的是,因为地面很滑,我在跑的过程中摔倒在地,哭得没有声音。此刻,后悔和无奈交织在心里。我不应该忽视我母亲的话。如果我带了雨衣,我现在就不会这么尴尬了。我站起来,慢慢地、一瘸一拐地向前走。

这时,身后一个亲切熟悉的声音在叫我的名字:“小雪”。妈妈,我慢慢转过身,抬起头。我妈妈拿着一把雨伞。风雨中虚弱的身影是如此巨大。“妈妈”,我忍着痛,撑着伞。我心里很惭愧。我双手抱住母亲,仿佛这一刻已经永远定格,成了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泪水止不住从我脸上滑落。

这些都是感动的眼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如此之深,就像廖远的天空和浩瀚的大海,当雨停了…

作文优美大纲【六】

记得伦琴吗?记得是什么让他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学奖获得者吗?就是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X光,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

其实,在伦琴之前也有很多科学家探索过X光,可惜的是,他们都没能像伦琴一样抓住了心灵的微光。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只停留于表面的研究,最终将即将到手的成功让给了别人。

心灵的微光更多的时候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很少有人看到了这微光背后的价值,更多的时候是视而不见将其摒弃。

很多优秀的作家在写成一本书之前,会记下很多笔记。他们会在身边准备笔和纸,随时记下闪过脑海的的辞藻、灵感与情节,或许有的语句到最后都没有出现在书中,但是,不得不承认,随时准备抓住心灵的微光的做法为他们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心灵的微光可以是一个想法,一句言语或者是一种行为,请不要认为,你拥有了他们,便不表达出来。那些所谓的天才,就是多了一份心思,不仅善于抓住心灵的微光,而且懂得将它们公告于世人。请不要在别人笼罩在光环下的时候,嫉妒地说自己早就想到过,没有人会理你这种行为的。

心灵的微光是微弱渺小的,永远不要说天才的智商比自己高,他们擅长将生活与理论结合,抓住闪过心灵的微光,便形成他们独特的思维。没有什么好羡慕的,也不要说不知道如何寻找心灵的微光,或许下一秒就会闪现,让你离成功更近。

其实抓住心灵的微光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态度,正因为他的不起眼,更是能衬托出能够抓住他们的人的才识。任何时刻,都请不要舍弃他们,不要等成功走得远了,再去说后悔。若是有幸抓住了,请一定要珍惜,好好回味他们,发挥他们应该拥有的价值。

心灵的微光,渺小却又强大,微弱却又闪耀。难以握紧却有近在身边。好好珍惜他们抓住他们。

作文优美大纲【七】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要对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作为一本教科书,《国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那它和现在的教科书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前后之间截然不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明,这样的观点来源于历史不断进步这一乐观主义的信念,以为社会是从低到高慢慢演化的。这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思维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产物,划分的依据是劳动工具的不同,举个例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开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我们书上的标准说法是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的分野为标志,之前为奴隶社会,之后为封建社会。但是,铁器的使用是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占主导地位这不好判断,占了主导之后是否引起了上层的变化这个也不清楚。先生举了《盐铁论》中的一段话,说明到了西汉仍有一部分农民用石器进行耕作,而在南方有些地区,春秋时期就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

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专制的政权用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从此思想界再无出现大师的可能。明朝的历史表明,政治经济文化谁决定谁这个问题远不像结论表明的那样清晰。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比证明这一点。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托克维尔说,自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努力才赶走了专制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得自由民主成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

作文优美大纲【八】

丹桂摇落,将黄橘柚,含蕾秋菊展碧叶,滴水观音舒翠袖。看墙头蔷薇风中老去,聆屋前寒蝉鸣声凄楚。思因薄暮起,情关玉人愁。山外树若荠,天上月如钩。御九天长风,龙吟大海浪头。宝马香车,潇洒红尘男女;高官巨贾,惯看俗世沉浮。长堤之上,脚步匆匆者原为悠闲客;豪厅之中,杯盏交错人定是名利徒。风筛月影,钟罄声悠,星河长明,花承玉露。

想燕台长叹,柳七清愁,易安多恨,莫如太白将进酒;笑孟德短歌,稼轩泪流,祖狄击辑,几多功名埋荒丘。君不见,昨日之我今不在,今日之我去难留!秋去秋来秋依旧,短笛长歌岁月稠。

要做有根之木,累累硕果甘甜百姓,莫学无实之花,招摇枝头一生空度。乾坤朗朗,日月同寿。隰地宜生水草,高岗适于远瞩。逢治世而尽其才,鱼遨大海享自由;遇困厄而行其善,士尽本份有操守。水流寒以归海,霞飞远而送舟;既穷溟当有羡,思钓鳌于沧渚。

面对潇瑟兮而生春候。秋兮,秋兮,莫遗余恨在歧途!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