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作为全书的纲领,指出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与意义。在陈述了以前不少历史学家以国别史或地域史为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后,提出了一个更加广泛的新的研究单元:文明。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模式范畴:希腊、中国与犹太三种文明模式,希望以此来理解所有的文明,这种模式的选择基本是可以认可的。提到一个观点:文明的识别标准有一条就是一个社会中一些人脱离经济活动而存在。
第二部分开始尝试解释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与应战这种模式作为文明诞生的条件,文明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成果,在于人类成功地应对了外界的挑战,而不是如平常所理解的观念所说的环境是文明诞生的决定因素。挑战越大文明的发展越大。
第三部分解释文明的成长。提出将自决能力作为文明成长的评价标准,成长不在于取得了多大成绩,而在于文明处于一种动态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应对了外界不断的挑战。而文明的停滞也是一种现象,原因就在于当一个文明成功应对了外部的挑战之后,却被牢牢地束缚在了某种环境中无法向前发展,无法提供更大的创造力与动力以促进文明的继续成长。
第四部分解释了文明的衰落。首先批评了以前的将决定论、宿命论等一些观点作为文明衰落的原因的解释。文明的衰退在于没有创造性地应对挑战,而是沉醉在对过往成功应战的崇拜中,丧失了创造力。一个社会中能够成功对挑战作出应战的永远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少部分人的带领下应对挑战,这就有了机械性的模仿的存在。而当领导者失去了带领大众应付挑战的能力同时又不愿将领导权让给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时,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出现,文明就此进入衰退。对过往的崇拜有各自形式:对短暂的自我的崇拜、对一种制度的崇拜、对暂时性技术的崇拜、对胜利的崇拜。简而言之,崇拜是衰落的原因。
第五部分解释了文明的解体。文明的衰落并不必然会引起文明的解体,解体包含着两个过程:文明的衰落与文明的重生,有许多文明在衰落之后却仍然长久地维持着,并没有产生出新的文明,也就没有完成解体。在一个解体的文明中,群众失去了领导,必需独自应对挑战,大部分无法成功应对,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此时内省的魔力会逐渐吸引他们,将失败归结为内心精神的控制失败,以此否认对外部世界的无奈感,为此他们会努力内省,最终让他们沉迷在对一种乌托邦的幻想中。但是这种处理方法终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也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第六部分分析了大一统国家的一些特点并预测了在以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可能性。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并非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重新整合的结果,是文明解体的表征,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统一其他国家的结果,战胜的原因是之前的分裂已经让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无力再争。这样一个国家的建立是一种消极行为,他的目的其实就是维持整个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为此他们会建立交通、语言、首都、文官制度等各种体制来保证其发展。这些体制的建立最终的受益者往往并不是统治者自身,而是宗教教会,不管是交通还是语言还是文官制度都促进了教会的发展,另外外部的蛮族也利用了这些便利条件,正是他们最终摧毁了大一统国家。大一统的国家毁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内部对挑战的无能为力,暴力压制那些创造性的个体,最终被日益发展的外部蛮族所毁灭。在预测将来世界性的大一统国家的可能性时,作者认为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以前的统一都是以武力为依据,但是现在因为核武器的存在,完全的战争将毁掉整个世界,这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 第七部分分析了大一统宗教。如上一部分所述,教会是大一统国家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绝对不应据此认为宗教是大一统国家分裂的毒瘤。同时大一统的宗教也为下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精神力量,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宗教是文明的蝶蛹,结论主张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式。同时作者从人类精神需求的不可消灭性论证了宗教是不可能消失的,同时作者也认为宗教不是对幻象的回应,而是对实在的的回应。
第八部分对历史上处于英雄地位的那些蛮族进行了评价,大一统国家的毁灭并非蛮族的胜利,而是其自身的失败,这些蛮族的作用就是扫帚,许多大一统国家被蛮族所毁灭,但是从没看到某个蛮族能够承担起构建另一个文明社会的重任,这说明了蛮族的局限性。他们被尊为英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象而非真实。
第九部分与第十部分分析了在历史上各种文明相互接触的一些结果并分析了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这种接触分为两上部分:空间上的接触与时间上的接触。空间上的接触就是同一时代文明的接触与融合,而这能否成功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全套照搬与完全抵制都是造成恶果的原因,在现代信息时代文明的接触更加频繁,这些因素我们必须牢记。在时间上的接触则是指某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在后来的某一时期再度出现,对这种现象作者认为这种文明复兴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应该关注于现实问题,现实文明。而不尝试去复兴一个已经消亡的文明。
第十部分简单谈了一下为什么研究历史。好奇心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前提,而历史学家与收藏家的最大区别在于面对历史资料,历史学家尝试去分析解读这些资料,而收藏家只是好奇于收藏,行动是历史学家的根本原则。
[1]国语:楚语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张迪祥.浅议经济地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J].武汉大学学报,(4).
[3]肖星.略论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J].甘肃社会科学,1993,(7).
[4]钟起端.货币结构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
[5]黄成.中国古代货币与中国文化[J].浙江学刊,1991,(4).
[6]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7]晓兵.马克思的货币作用理论之实证考察[J].理论探讨,1990,(5).
[8]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叶世昌.钱币学和货币史[J].中国钱币,1991,(1).
[10]江春.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11]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理环境作用的基本理论[J].复旦大学学报,1992,(6).
[12]施兵超.新中国金融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
《历史研究》出自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r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为十册鸿篇巨著,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汤因比认为,不应该把历史现象局限在一个民族国家研究,而是要放到更大的范围进行比较和考察,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少数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引导发展的,或言之,没有这些人,文明将会停滞不前。而这些有着创造力的少数人也并不是总保持着创造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斯宾格勒等著名历史学家就认为文明终究会衰弱,正如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规律一般。
然而文明真的无法摆脱“衰弱”之命运吗?恐其非然,文明是人所创造的,人是造物主的杰作,虽存在诸多的缺点,却仍可承受此等赞誉。认识存在相当的主观能动性。文明之所以会有兴衰,原因无他,皆是人能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衰无他因,根源于人本源之惰性。正如一基督主教所言“敌人正好在你的体内,你所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那里面,所以我要说管好你自己。”
文明的进步与否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关。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都会让社会上的多数人来模仿自己的行为。这种模仿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有创造的心灵。此种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已有的文明在空间上拓展,在时间上延续。同时,这些有创造力者在社会作用下有可能会迷失自我,他们也因此丧失创造力。当他们丧失创造力时,人们将不再模仿、遵从,是此,有些“原有创造力者”会采强迫方式。正谓之,“先知变成教官,圣人变成暴君”。亦即,当已失去创造力之人迫使社会其他成员模仿、遵从其反文明的行为或言语时,衰亡便露出端倪。兴兮,衰之所伏;衰兮,兴之所依。
所谓的迷失自我究为何意。人是和环境不断密切互动的,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在过多的崇拜情形下,就变得乐于享受并安于现状,这也是他们丧失创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威尼斯王国、意大利王国皆是如此。盛极一时、风靡地中海的古希腊曾一度击败强大无比的波斯帝国,就是这样的古希腊文明也归于消亡。他们没有败给强大的敌人,而是败给了骄傲的自己,败给了自己所崇拜的已然过去时的丰富文化(失去了原先文明所具有的创造力)。乐成的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不加以进一步的创造或改良,就无法应对新的挑战和障碍,因而衰弱甚至消亡就成了历史的常戏。
如此就有人追问,难道没有一直对各种荣耀和夸赞保持警惕之心的原创力之人吗?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人。然则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即是前后辈的人持续地发挥创造力。文明断代进而衰弱的现象正是说明具有原创力的人自身创造力的丧失和后继具有原创力之人的缺失。
读史明今,个体的生活何尝不是另一种简短的历史,也上演着兴衰。从洪荒混沌到识得礼义技能,每一个进步都是创造力的再现。生活或者工作学习,若固步自封,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不思进取,则如逆水行舟。现有的经验或者技能,并不足以完全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因而定期的更新知识体系和完善为人处世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我喜欢洁白如雪的梨花,我喜欢香飘十里的桂花……但我最喜欢我们学校的红叶李了!
春姑娘迈着温柔的步伐来到了我们学校,红叶李立刻抽出了新的枝条,开出了小小的花苞,那一个个的花苞犹如一个个羞答答的小姑娘,好像不愿意展露自己的美丽。站在远处看,红叶李的`花犹如满天的星星,数也数不清;近看,红叶李的花好像一个个花仙子,静静地站在枝头上。花瓣上还有一些晶莹剔透的露珠,那一个个的小露珠犹如白色盘子里的一颗颗珍珠。那沁人心脾的花香招引来了蜜蜂和蝴蝶,蜜蜂在勤劳地采蜜,蝴蝶在一旁翩翩起舞。
微风拂过,那雪白的小花瓣飘飘荡荡,好像一个个跳芭蕾舞的小姑娘,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舞姿,又好像满树洁白的花在热情的欢迎着我的到来。看着这繁星点点的花,我忽然觉得自己也似乎变成了一朵白色的小花,站在高高的枝头,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微风的抚摸。一场春雨过后,红叶李的花纷纷飘落下来,地上马上像铺上了一层白绸缎,让我都不忍心去踩它们。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夏天到了,红叶李枝繁叶茂,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强烈的阳光。站在远处看,红叶李就好像一把紫红色的大伞。每当体育课时我们玩累的时候,都会在红叶李下乘凉、看书、玩游戏……那无穷无尽的笑声在校园上空回荡。
秋天到了,红叶李的叶子与众不同,因为有的树的叶子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而红叶李的叶子却是紫红色的。站在远处看,红叶李可红了,就好像一团火焰,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树上着火了。
冬天到了,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红叶李的枝条上顿时落满了雪,枝条亮晶晶、毛茸茸的,好像无数条银链。我们在树下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了,那欢声笑语直冲云霄。
红叶李一年四季都那样迷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我们的校园!
第一次见它,是在一个下着暴雨的下午。
刚从故宫出来,便下起暴雨,我心中忍不住嘀咕了几声,匆匆地向前跑,却因那倚着红墙的紫叶李停住了脚步。
它的叶子呈暗红色,显出一种成熟和优雅,而那花朵,却又那么娇小可人,惹人怜爱,在暴雨的击打之下,花瓣,一片又一片落到地上,尽显憔悴,我撑着伞,不禁为这花朵的命运叹息,我想为娇弱的花朵挡雨,却又因肩上学习的重担选择离开,没走几步路,本来,乌云密布的天空透出了一丝光亮,雨渐渐小了起来,我急忙回头去看那紫叶李,只见阳光透过那小小的花瓣,整棵树如同蓦地苏醒过来的精灵,探出脑袋小心翼翼的去寻找着那照过来的光亮,花朵看起来像发光了一样,在许多紫叶的衬托之下,又显一丝妩媚,我又凑进去看,只见那花,又恢复了生机,精神起来了。它抖落身上的水珠,拼命吸取着一丝一缕的阳光,好让自己成长。周围深深浅浅的紫叶也都立了起来,显出些明快的紫红色,如钻石般的水珠从面上滑落,“啪嗒”的落在地上,整棵紫叶李便像从钻石中长出的树一般,别有一番风采。
我忍不住拿出手机,想将这一刻永远定格,“咔嚓”一声,一张精美绝伦的照片便出现在手机中,那紫叶李活像一只纯洁无瑕的天鹅,我凑近,想去闻那花,却无任何香气,心中不禁失落,牡丹,玫瑰,都以妩媚动人的美貌闻名于世,桂花,茉莉,以醉人的芬芳冠绝于世,都各自有一段风流,引人沉醉,而李花,却如此普通,没有丝毫傲人之处。就如同浸没在人群之中的我一般,沉寂在数条街道中,穿梭于无数个教室。
忽然,一阵清凉的风吹过,整棵紫叶李就像下雪一般,飘飘洒洒,花瓣随风而去,就连地上那满地的花瓣,也像被激起涟漪的水面,看着这满树李花,我豁然开朗。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每个人都可以荡漾出那份属于自己的美丽。
如若不在如此平庸的生活中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岂不是愧对人生?
研究报告姓名:胡佳菁调查时间:2008年10月29日调查目的:寻找错别字、词,病句,不规范字体,用错的0标点资料来源:广告牌问题的提出:希望人们能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调查、分析与研究:
我和调查小组的成员们到公园里大街上调查广告牌。经过调查街上的一些商店,为了吸引顾客,有个性和赶时尚潮流,就把广告牌上的字乱改写或用谐音字词乱改成语等。
一些店面广告牌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现象:把“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依恋”写成了“衣恋”,“时尚”写成了“时裳”,“真功夫”写成了“蒸功夫”或“针功夫”,“娱乐圈”写成了“鱼乐圈”.......这些错误在街上已经是屡见不鲜!
据我们的调查和采访得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现在的人们,完全为了追赶时尚潮流,吸引更多的顾客来购物,所以才不管什么字体规不规范呀,用错字没有。还有就是店主故意写错,自作聪明地把偏旁去掉或用错。
改进措施:
1.店主应该在做广告牌的时候,想想每个字的音、形、意,再相比较,就应该会发现字与字之间的意思不同,就不会乱用了。
2.店主该考虑滥用错别字对下一代儿童的教育和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就不会发生这种错误了。
感受:
现在的人们这样疯狂地奔时尚,赶潮流,就连祖先留给我们的字也不要了,亏那么多的老外还兴致勃勃地学中国的“方块字”,但中国人自己都不好好学习,可惜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