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雨,能给人以慰籍,能医治人的心灵,使人的性情变的平和。真正给人哀愁的,不是雨,而是风。
随处飘然而来,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不详其终结,萧萧而过,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又向哪里去,闻此声而伤悲。 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皆自飒飒风里来。”
【感悟】你说“随风潜入夜”,你说“风萧萧兮易水寒”,你说“风吹柳花满店香”,你说“大风起兮云飞扬”,你说“吹面不寒杨柳风”……你说风是和煦是关怀是温暖是春意,你说风是苍凉是凄迷是凛冽是无情。风只是默默,默默吹着大地无言。
【摘录】做大事的人必定没有琐碎。琐碎的心境、琐碎的事,会扼***掉人最优质的天分。
很多人觉得:掌握资讯,可以让自己做事更方便。但不少人错误地理解了“资讯”二字的含义,把它同“小道消息”、“他人隐私”画上等号。
中国人离不开饭局,饭局上离不开“小道消息”。吃的是山珍海味,品的却是家长里短。
一个人的讲话,若总是不离他人隐私,且所说的内容总能让你时时有惊讶。离他远点,否则,下一个被出卖的,就是你。
不要一头扎进是非堆,不要扎堆讲是非。虽然你也许觉得“讲是非”是最容易让对方敞开嘴巴的途径,但是非讲得太多,心就会变得浑浊。
【感悟】人心那么小,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有人忙碌一事无成,那是对细枝末节的琐碎过多关注。米可果腹,沙可盖屋,但二者掺到一起,价值全无。心若清水,便可容量无限。心若浑水,只能整日无闲。倘若心已累,那么身便已拖累再无希望。
杜威在《艺术即》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习,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成人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间。有了在活动设计时有意识的留白后,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有可能从急迫的教育任务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来观察、分析幼儿:当教师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活动计划不一致时,才能根据幼儿现场的反应调整教育计划,切实追随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通过活动获得深人、满足的体验。
三是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是幼儿获得高质量经验的条件。要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教师必须学会放慢脚步,善于等待,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步调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动时间,教师才可以不急于让幼儿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幼儿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寻找结论,自己发现和修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体验到挫败与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动、喜悦、失落、难过等各种情绪,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才会是饱满、充实的,并在与原有经验的汇聚中成为推动幼儿成长的重要力量。
【摘录】无法入睡的夜晚,想写点东西给自己,回想走过的路,总觉得有些忠告要讲给自己听……
1、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失眠是无可奈何的,SO不要着急,不要烦躁,心平气和地接受。躲不开就接着,晚上睡不着那就白天睡。
2、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再好的朋友也是应该亲密有间的,别总把自己不当外人。
3、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自己的,难受也是自己的,SO不要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4、伤害是别人带来的,开心是自己寻找的,想哭就哭,哭完了接着笑,没有人能把谁的幸福没收。
5、责任是从现在开始就要承担的,父母不再年轻,能回报的时候及时回报,不要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岁月不等人。
6、亲人是父母给你找的朋友,朋友是你给自己找的亲人,SO同等重要,孰轻孰重没那么多分别。
7、跟正常人讲道理,不正常的人不需要道理。该和善的时候一定要和善,该骂的时候千万别忍让,时时处处的彬彬有礼那是烂好人。
8、努力去做自己该做的,BUT不要期待回报,不是付出了就会有回报的,做了就不要后悔,不做才后悔。
9、帮别人的事做完就忘记,别人为自己做的事时时记着,哪怕这个人只有那么一次好,他也是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感悟】夜深人静最引人遐思,也最让自己反省。我们可以在白日里胆大妄为、狂妄肆意,却怎也抵不过黑夜里一地明辉,忍不住的扪心叩问,又做成第二天的`准则。人总是有一定的约束,最有效的,则是源于自身的标准。
到家后我心里忐忑不安,我忍不住了了对妈妈说:''妈妈。我把姥姥家的小瓷猫摔坏了,我没敢告诉你和姥姥.''妈妈说:''没事敢于承认就是好孩子,赶赶紧打电话向你姥姥道歉.''
经过这件事后,我以后就再不敢撒谎了,这件事使我终身难忘。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让人难忘的事,这些事像划破夜空的一颗颗流星。在这些往事中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那还是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带我去滑冰,我们一到滑冰场,就看见那里的人有的滑得像飞一样,还有的滑起来像在跳拉丁舞一样……
看到这里,我也迫不及待的想滑,就把爸爸手中的滑冰鞋抢过来,赶紧穿上,我刚走一步就摔倒了,我从地上爬起来,继续滑,没想到又摔倒了,我就坐在地上不起来了,爸爸问:“你怎么了?”我说:“我老是摔跤,好烦,我不学了,总不会摔了吧。”爸爸说:“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你要学滑冰,先要扶着拦杆走,自己走,最后再滑。”我听了爸爸的话,就按照他的方法去做,“果然没错,我现地能滑一点了。”我大声说。爸爸听了,就向我点了点头。
不知不觉,回去的时间到了,我在回去的路上想: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没有恒心是什么事也做不成的,就像我滑冰一样。
有一天,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便推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来公园玩。
来到公园,我看见公园的道路很湿润,可能是这几天下了雨吧。我骑着自行车在公园里飞来飞去,像一只活泼的小鸟。突然,只见前面有一块石头,我来不及刹车,就撞到了石头,我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一看,我的大腿鲜血直流。只见一个和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向我走来,并送我去医院。医生帮我包扎好伤口。那个陌生阿姨在一旁说:“小朋友,还疼吗?”我摇了摇头,因为爸爸妈妈叫我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陌生阿姨问我我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我看她那么有诚心,就如实地告诉了她。她打了我家的电话,告诉了我妈妈我现在的情况。然后对我笑了笑,付了医药费,就走了。
现在的世界上很少有这么有爱心的人,我不会忘记那笑容。这件事永远都刻在我心里。
每当想起那件令人愧疚的往事,我就会脸红起来,有时还会流出泪水。
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我们全家正在吃早饭。我一不小心就把汤打倒了。洒在了地上。妈妈就不停的指责我的各种不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还有点恨妈妈。于是一个人愤愤地走出家门。我无目的在我们小区宏声巷的花园上走来走去。过了一段时间。肚子有一点饿了。想回去同妈妈讲和。可想到妈妈满脸怒容,就再也提不起回家的精神来了,而且再想想,回去了我就是象妈妈的“恶”势力投降,多没面子。
天渐渐黑下来了。虽然我平时胆子很大,可此时四周漆黑,耳边又是呼呼的风声,就不禁胆战心惊了。我踱进一个凸下的'坑里,借着微弱的月光,找到了一个角落。蜷缩地坐下,拉禁外套,倾听着外面的动静。我的新一直在打鼓,因为我实在太害怕了。
忽然,我隐隐约约听到一个人一声声的呼唤着我的名字。一边呼唤着一边说:“望望。是妈妈错了。你快回来吧。”是妈妈,是妈妈我赶确定。我激动极了,真想跑出来扑进妈妈的怀里,去感受妈妈的爱。可刚刚站起来,我脑海里又忽然浮现出妈妈满面怒容,我又无力的做下了。
妈妈的声音嘶哑的呼唤声在风中渐渐消失了。我闭上眼睛,想妈妈会怎样的焦急的冒着寒风四处找我呢?如果有什么不测,怎么办?妈妈会骂我证明他在乎我,关心我。我难道是和妈妈不相***外人?想到这,我终于打定了回家的决心。因为妈妈无论对我做什么都是为我好,每个母亲都想自己的孩子过得好,感受到幸福,我不该这样对妈妈。
我忐忑不安的回家去,家里的门还开着我知道妈妈在等我。我悄悄的走进屋里,屋里很静,没有一丝声音。我看见了睡在沙发上的妈妈。他睡着了还不停的呼唤着我的名字。再看看她脸上的泪珠还在一滴滴的流。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泪水唰率地落了下来。是伤心?是感动?还是……?都不是。这是伟大的母爱感化了我融化了我那一颗冰冷的心。
忽然,妈妈从睡梦中醒来,她看见了我,凝视着我。我俩的眼睛都湿润了。什么话也没说……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可它时时敲击我的心,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最深处.
那是深秋,露寒风冷,寒蝉凄彻,北风肆无忌惮地摇撼着老树,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叫,地上枯黄的落叶,被风卷起,在空中打着旋儿,刚落下又被卷起……人的脸上尽是寒意。我和妈妈走在清静的街上。天很冷,即使穿着厚厚的毛衣,北风依然从毛衣的小孔里钻进来,直逼人心。看着一片被风卷过身旁的落叶,我不由地想:又是一个难熬的冬天!这时,远远地出现一个单薄的背影,孤清地坐在地上。和着寒风,我们快步走上前去,那背影渐渐清晰……那是个乞丐。她大概30来岁,眉间脸上却满布着岁月的沧桑。她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微微颤抖。又一阵风吹过,她把怀中的婴儿搂紧了些。那大概是她的儿子吧,用两张被子裹着,偎依在他母亲的怀里。或许说,是母亲偎依在他身上,她紧紧地靠着孩子,搂得很紧,恨不得把自己的体温分给孩子一半,却忘却了自己依然坐在这冰冷剌骨的地上,自己还在颤抖……这时,又一阵北风带着落叶从我们身旁呼啸而过,简至草佛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异常凄厉猛烈。她打了个寒颤。但是,只见她把孩子用被子又裹紧了些,然后,没有半点犹豫地脱下自己的一件外衣,轻轻地盖在孩子的身上。她的身子如晚秋之叶,抖得厉害,但眼间却是能驱逐寒冷的温暖,她注视着孩子熟睡的脸,脸上浮现出暖暖的微笑,眼底是无限的怜爱,无限温暖流……她抱紧孩子,从地上站起,步步走远了……只是那怀里的孩子还在睡,仿佛全然不知他面临的困境,还是他也明白,他永远也不会寒冷,因为无论有多大的风,他母亲也能替他遮挡,留给他的,只有温暖。寒风阵阵,突然一件衣服搭在我身上,一阵暖流传遍全身。回过头来,只看到妈妈一脸温暖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幼教专业书籍,它概括了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基本准则,还介绍了不同情况下的沟通技巧。如:当孩子不喜欢收拾积木;孩子把喜欢的幼儿园玩具藏在自己的抽屉里时;孩子在幼儿园受和小朋友闹矛盾时;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分歧时;孩子不小心摔伤时……等等都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状况。书中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沟通建议,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以及与家长交流都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篇文章——“做个懒一点儿的老师”,自从看了这篇文章感觉自己有点豁然开朗。它让我想起了自己曾在《人民教育》看到的一句话 “如果你是一个忙碌的老师,你的学生也是忙碌的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怎样让我们从琐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事半功倍地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呢,那该是多么理想一种教师境界啊。
幼儿园工作繁忙又琐碎,有时候总觉得自己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怎样合理安排能让自己可以“偷懒”呢? 也许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收拾玩具,边收拾边玩,有的还捣乱,结果把框中的玩撒了一地。看到这样的场景真的让老师很无语,也许我们会过去训斥孩子或干脆自己动手收拾,省得让他们添乱。于是,我们也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养成了孩子“懒”的行为。其实教师应该把属于孩子的锻炼机会还给孩子,做一个“懒”动手的老师。 陈鹤琴说过,帮助孩子最好只用一只手。懒动手,以解放孩子灵巧、能***双手。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孩子的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如穿脱衣服,在讲清并示范动作要领后,就棵通过训练、比赛,让孩子学会穿脱衣服,可要求孩子互相帮助,实在不行老师再去帮忙。再如生活角把牛奶壶、点心放在合适的位置,让孩子自己动手倒牛奶、拿点心等,这样,不仅促进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有效地增进孩子的食欲。老师包办少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就多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又如在幼儿游戏时,老师也可懒一些,少准备一些成品,多准备一些半成品,让孩子有更多的想象发挥余地
当然懒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懒动脑。懒动脑,以开发孩子们的脑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有时,孩子们会有许多的问题提出来,我不急于给他们答案,有时候老师也可以佯装不懂,让孩子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所以,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懒动脑,把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求答案,如求助别人、作试验、寻找资料等。老师的“懒”是经过设计的。若是“懒”得恰到好处,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孩子,就会造就一个勤孩子、巧孩子,使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懒”字被赋予了太多的贬义意思,致使很多人都不愿意被说“懒”,只是,现在繁重的负担与压力下,我们要聪明的学会“躲懒”,其实不见得能懒掉一些什么,只是多一份乐观的态度罢了。教是为了不教,懒的前提是认真而有智慧地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所以会偷懒的老师是聪明的老师这句话确实说得不错。
在阅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的过程中,让我感悟了教育的真谛、领悟了教育的艺术、启迪了教育的智慧、分享了阅读的快乐。我喜欢“偷懒”的老师,聪明的老师才会偷懒,有能力的老师才会偷懒。让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特长,学着如何在“偷懒”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