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少女》系列正篇一共八本,开始以为是分开的小故事,后来发现其实所有的故事都并非完全独立。
每个故事,都是远子从叶子、文阳和结衣三人身上看到的遗憾,想要跨越和挽回的心结,她劝说众人的那番言语,也就是当年她从书中得到的自我救赎,是当年帮助她跨越这些心结的言语。而心叶,他的作品满足了远子对于所有美好情感的期待和向往,因此远子才会如此期待心叶能写出下一部纯洁无垢的作品。
若没有纯粹的爱与善,应该无法像洁白的吗哪那样去救赎人们的心灵。
在我国高校人文学科领域中,古代文学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人文学科诸如国际汉语教育、戏剧与影视文学、文秘、新闻、广告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学界当下对于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并不满意,对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探讨[1-3]。正如戴建业教授《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所言,“多年来,各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中国文学史’课程完成的,教师较多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一长串线索,一大堆概念,一大批作家,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名篇,学生却读得不多,也较少求甚解,更不可能去涵泳。这种教法与学法类似于一种‘买椟还珠’的现代版。”[4]尽管现在很多学校汉语言专业分别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但在具体的讲授中往往仍然是以时间为线索讲背景谈概念,而很少对作品进行解读,更不用谈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感受了。对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古诗词训练的大学生而言,走马观花式的作品讲解、简单粗略的作家介绍、文学现象的概念式总结,都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而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名词,并不能从实际上真正提高其专业修养和人文素养。
2011年,麦肯锡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大数据”一词。随后,这一话题不仅成了计算机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广泛热议。对“大数据”这一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人们普遍认为大数据即海量数据、巨量资料。更有学者认为,“大数据超越了海量数据的含义,它描述的是随着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激增而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不仅包括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集,还包括对这种数据集进行高速采集、处理与分析以提取价值的技术架构与技术过程。”[5]从数据的角度看,大数据的特征被概括为4V,即数据量大(Volume、数据类型多(Variety、价值稀疏性(Value、速度快(Velocity。基于以上特点,大数据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指导下,我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教学。在这一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中相关问题,如作家作品的分析、文学发展历程、作业的设计等,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做适当调整,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思维当中,教师似乎始终高高在上,有绝对的权威,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如今的社会中自然不受欢迎。所以教师要打破常规,在适当的时候,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参与上课和点评,充分展现和张扬他们的个性。教师可以先将外国文学各章节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估,区分详略,确定哪些章节、哪些作家作品由教师讲,哪些可以让学生讲解、评析。然后让学生尝试备课,制作和课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基础较好、准备较充分的学生作进一步指导,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也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以3-4位同学为一组,发挥团队的力量,组合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各组推荐各方面能力强的学生上台讲课。学生互相评点之后,老师再作点评和补充,这样就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能更深入地了解领悟文学作品,使学生尤其是师范生掌握上课的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角色互换的另一端,教师除了参与点评学生授课之外,自己的课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上课的状况,也可以知道自己授课的不足,有利于反思和改进。笔者曾多次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有的学生课上得非常精彩,甚至超过老师,不能不说是打破习惯思维和常规教学方法带来的双赢结果。虽然说教师不易,教无定法,但为了学生,也为了自己,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的外国文学教师,当好中文专业学生外国文学课程的领路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