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常在,然知她惜她者少,惺惺相惜,举杯共月,唯有山河之书;历史长存,却怨她忘她者多,灯火阑珊,形影相吊,只得千年一叹。
最初认识余秋雨是因为朋友赠的书——《文化苦旅》,一看书名,文化,便先入为主,觉得肯定是博大精深,条条是道,一本正经地说一堆道理,立马与自己划清了界限,此等高深莫测之书,不适合我读。然一日,实在闲来无事,仔细翻阅,便爱不释手,也便有了这次与《山河之书》的自然相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对于我来说,没有资金行万里路,四处瞎转悠,路确实就是书。品读一本本书籍,听作者的故事,作者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作者的心得与,可不就是踏着他们铺成的路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独立的自己吗?而成熟又是什么?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以为,山河只是山河而已,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于自己的历史,属于自己的眷恋,属于自己的无奈。她的确是养育了我们,丰富了我们。她的静,岿然不动,既伟岸,又渺小,她的动,源远流长,既气势恢宏,又默默无声。她的无奈,是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被掠夺的。无奈,是废井冷眼的无奈,是宁古塔里苦难的无奈,她也有骄傲,她的骄傲,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孙都江堰,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的惊骇,是孕育的千秋万代的我们。
山河也确实只是山河而已,动与不动,她都在那儿,以她千百年的阅历,以她洞晓一切的姿态,以她慈爱母亲的身份,注视着她的孩子。我们喧闹,我们改造,我们怀念,我们在随着时代改变,为迎合他人或自己而改变,而山河一直不变。
山河是山河,故乡是故乡。
在《幸福的小杨屯》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一件有趣的故事:当天摄制组需要一个群众演员出演“五婶”这一角色,村里向摄制组推荐了村“文化能人”徐会清。让摄制组没有想到的是,村里推荐的这个“演员”居然这么专业。导演说:“让大姐这一演,我的演员都不敢演了!”当摄制组要支付徐会清100元表演费时,她笑着说:“我们村是全国文明村,你们是来给我们里做宣传的,这钱我可不能要!”朴实的话让大家对小杨屯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杨屯村的和谐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小杨屯鸭业向着生态高效养殖业不断调转,以鸭业为龙头,带动发展起有机肥产业,年可增收近1000万元。2011年,小杨屯村投资400万元,建起了全省最先进的大型中心沼气站,根据小杨屯村养殖、屠宰加工肉鸭等粪便资源量和所需能源量,建设了1500立方米发酵罐和700立方米储气罐各一座,年可产沼气27.4万立方米,能满足400余户农户的沼气使用量,实现了农户家居生活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砂锅婉言谢绝,
他说聪明人应该待在炉子边。
对他来说那怕是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就可能使他粉身碎骨,
他归来时只能成为碎片。
“至于你,”他说,
“你的皮比我的硬,
我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拦你。”
“我可以掩护你,”
铁锅接着说,
“要是有什么硬的东西突然威胁到你的安全,
我会站在你们之间,
一下就把你救出来。”
砂锅被这个建议说服了,
他的\'同伴铁锅就和他结伴同行。
两个三条腿的家伙上路了,他们走起路来一拐一拐,
只要碰到一下点磕磕绊绊、就使这个跌到那个身上,
砂锅很痛苦,他还没有走上百步,
就被他的同伴撞成碎片,
想抱怨也来不及。
只能和自己条件相同的人交朋友,
要不我们就要担心会得到和砂锅同样的下场。
影片通过一串串生动真实的细节描述,展现了一个“吃亏书记”张国忠带领全村群众,自1949年至今,历经63年的历程,将一个“要饭村”转变成“小康村”的故事。他数十年如一日,历经风雨,与时俱进,以“吃亏”自律,以创新兴业,以和谐立村,团结带领全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一个十年九涝的“要饭村”成为家家富裕的文明村,小杨屯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集体”,2005年又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张国忠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始终坚持党的宗旨,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勇于吃亏,甘于奉献,是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典范。
在小杨屯村张国忠事迹展厅,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村,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好的`班子,就很难让大家的心凝聚起来。只要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党的组织建设是党所有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小杨屯村,张国忠始终把带好村班子作为村工作的核心。
怎样才能凝聚人心?张国忠说:“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干再头里,走在前面,群众才服气。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张国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上世纪60年代,他带领小杨屯村群众挖沟开渠,治理1400亩涝洼地,把一个曾经的“要饭村”打造成聊城地区第一贡献村;70年代,包产到户,张国忠带领党支部成员成立的农业服务队,为农户解决生产、科技、购销等难题,创造了“四种四收”的高产高效农业佳绩;80年代末,小杨屯村人均年收入3000元,而当时全省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600元;90年代,市场经济春潮涌动,张国忠带领党支部以身试潮,发展起填鸭养殖业;如今,小杨屯鸭业已经由最初的800只鸭子发展到年销售收入3个亿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小杨屯的致富路没有尽头,但是走在最前头的永远是张国忠和像张国忠一样党员干部。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基层领导班子,小杨屯村在困难时期经受住了考验,在新时期抓住了机遇,在崭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