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爱这花儿,因为她没有温室里安逸的生活,没有众精心的培育照料,没有养料充足的环境。她只有烈日的暴晒,骤雨的摧折,霜风的凛洌。这倔强的花儿不被挫折压倒,她以烈日酷暑为和煦阳光,以倾盆骤雨为甘霖洗礼,以凛洌寒风为微风轻拂。她吸吮着苦难的乳汁拼命成长。终于有一天,饱餐霜雪的花儿实现了生命的绽放,她用自己含泪的微笑诠释着无言的美丽。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执着拼搏,同样也表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不以苦难为苦难,不以挫折为挫折。因为他知道,面对挫折,怨天尤人是于事无补的。要从逆境中奋起,必须先磨砺意志,备尝艰辛,不计得失,笑看成败。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们需要磨练,磨练我们的意志与品质。在经历磨练后,我们将变得更坚强、更自信、更有勇气去正视生活中的挫折。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太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人生的低谷不但没有困住他们,相反,他们抱着坚定的信念从逆境中奋起,使人生的价值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如平静的湖泊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伟大的荣耀不会拒绝平凡,只会拒绝平庸。“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之所以能一飞冲天,是因为它经历了太多的磨砺与苦难。它积蓄的力量一日勃发,才能冲上云霄,俯瞰大地。
当人们惊叹于珍珠的光华时,有谁想到过它是贝用血肉磨成的?当贝开始用血肉磨砺石块的那一刻起,它就知道,这是一个必须历经流血流泪的过程。苦难如长江之水绵绵无绝期。她咬牙忍受,绝不放弃,它甚至从未想过放弃,终有一天,一道光彩从贝中呈现,那就是她用血肉磨成的珍珠啊!正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做到却又人人都难以做到的力量才能使她化为珍珠。这种力量叫做坚持。
我们应当学习这种精神,学习这种永不放弃的执着与永不言败的意志。人生命的意义就于拼搏奋斗,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要敢于不断地攀登险峰,要不停息地追赶朝阳。
花儿从逆境中奋起,实现了生命的绽放;大鹏从逆境中奋起,实现了生命的腾飞;贝从逆境中奋起,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让我们抱着坚定的信念,拼搏进取,战胜挫折,成就辉煌的人生!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其《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中向我们清晰地展示出了一幅快乐学习图景,对什么是学习、如何进行学习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解读。
在佐藤学看来,从存在论意义上讲,学习是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个体通过学习,不仅要构建起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培育实现某种抱负的能力,而且使自己作为不可替代的存在,确证其生存的价值,充实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无愧于这个社会。从关系论意义上讲,学习是一种对话、交往行为,即学习是个体通过同他人的沟通而展开探究对象意义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与客观世界的交往、对话,与他人的交往、对话,与自身的交往、对话。
要实现对话性学习,首先必须实现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学校的品质与运行机制的.转换,将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其主要的支撑点包括如下几方面:
1、从个人主义的学习转换为共同体的学习。
2、学校作为教师共同成长的场所。
3、吸引家长、市民参与教育活动。
4、赋予学校自律性品质。
其次,要实现课程的重建。佐藤学认为,在改革学习的实践方面,最大的障碍是课程问题。以往的学校课程被理解为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育内容的“公共框架”,缺乏把课程作为师生在学校与课堂里创造的“学习经验”加以理解的传统。
第三,实现学习方式的重建。这是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途径。佐藤学主张,必须彻底打破基于效率主义与个人主义的 “勉强”式的认知活动,实现由“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具体措施如下:
1、实现由“座学”向“活动式学习”的转换。佐藤学认为,从前的学习只是立足于教科书、黑板、笔记本的“座学”,学习者不与任何事物沟通、不与任何人对话,只听教师的讲授、牢记书本知识,表现为典型的“座学”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在课堂中实施“活动式学习”,即借助工具、素材和他人而展开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
2、实现由个人独白式学习向同他人对话的“合作式学习”的转换。佐藤学认为,受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制约,从前的学习把与人沟通、求得他人帮助视为依赖别人而加以否定。个体的。学习普遍采取完全封闭的、彼此隔绝的所谓“自学自习”的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抛弃对独立学习的片面的理解与错误认识,将学习看作是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在个体的碰撞之中进行的合作性实践活动,在课堂中实施彼此贡献见解、合作探究、联合攻关与互相启发的合作式学习。
3、实现由“占有式学习”向“反思式学习”的转换。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使学习从“积蓄”知识与技能活动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在课堂中实施旨在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自主创造意义与建构世界的思维与能力的“反思式学习”。
可以这样说,逆境作为一种客观外界环境会促使或激励某些人成才,但逆境既不是成才的充分条件,也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顺境”同样可以使人成才。比如*总理身边那位年轻的女翻译朱彤,以她敏捷的反应、清晰的发音、出色的口译水平赢得了国内外新闻界的交口称赞。她的父母都是富有经验的、资深的外语专家。朱彤在这样家庭中学外语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不正好说明“顺境”也能出人才吗?
由此可见,能否成才,其根本因素不在于“环境”是“逆”还是“顺”,而在于个人的奋斗。“下乡当农民”后固然有可能“自学成才”,但那种“成才”的机会就一定比“上大学”刻苦学习而成才的机会多吗?况且即使自学成才,究其原因,主要也不在于“当农民”而在于“自学”。正如爱迪生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强不息”而不在于“当卖报童”一样。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说过一句话:“别去自找麻烦,麻烦会来找你的。”这句话正是劝我们不必刻意去当农民,寻“逆境”;同时也提醒我们,人的一生随时会遇上困难和“逆境”,所以更应该珍视眼前的“顺境”。
其实,“顺境“和”逆境“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顺境”,也没有绝对的“逆境”,任何“顺”中包含有“逆”的'因素,任何“逆”中都能寻找到“顺”的成分。况且顺境与逆境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大千世界中,应该说很少有人永远一帆风顺,问题在于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要采取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同样处在逆境中,有的人不屈服,不退缩,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变不利为有利,他们成才的概率就高;相反,有的人不努力,不进取,不去和命运搏斗,如何能够“成才”呢?换句话说,未成才的人缺少的不是“逆境”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需要的是拿出十分的奋斗勇气,接受顺境,也不惧怕逆境,努力不息,战斗不止,终将成才。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