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的作文春夏秋冬(美丽校园作文春夏秋冬304字)

关于校园的作文春夏秋冬(美丽校园作文春夏秋冬304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2-03-03 14:32:58
关于校园的作文春夏秋冬(美丽校园作文春夏秋冬304字)

关于校园的作文春夏秋冬【一】

校园四季如春,色彩缤纷,总是那么美。

初春,桃花长出嫩芽,就像一个个小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出去呢!紧接着绽放出粉红色的笑脸。春回大地,校园里的小草长出了嫩芽,嫩绿嫩绿的,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盛夏,校园里的树木可茂盛了。看!那棵挺拔的玉兰树,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真美啊!旁边的鸡蛋花也不甘示弱,花开全都舒展开来,里面是嫩黄嫩黄的,外面是洁白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被切开了一样。

深秋,那棵饱经风霜的老树,枯黄的叶片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小草在秋阿姨的督促下,换上黄色的小睡衣。几株菊花在秋风中开得正烂漫,黄色的花,如同金子,红色的花,好似火焰,白色的花,宛如白雪,粉红的花,犹如晚霞。

严冬,树木被寒风剥去了盛装,光秃秃地站在那里,像一个可怜的老太婆,等着春天的到来。

关于校园的作文春夏秋冬【二】

我们允景洪小学座落于澜沧江嘎兰南路孙金巷1号,是个具有民族文化情调的学校,是个富有特色的学校。

站在校门前,门上有着一行醒目的大字“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这几个字分别用汉语、傣语写成,还有大门左侧的黑板上写着两行充满温馨和关切的红字:“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走进大门,是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两旁是排列整齐而挺拔的油棕树,枝叶茂密,绿荫荫的,列队在这里等候放学,凉爽极端了。

校园中心是“逸夫教学楼”,这是学校最早的教学楼,是由著名教育家邹逸夫老爷爷捐助建盖的,他一生捐盖了许许多多的学校,对祖国的教育事业功不可没,我们应当铭记。

向左转去,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袭来,使你心旷神怡。走入花园,你会看见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在你面前,雪白的鸡蛋花,金黄的臭菊,火红的叶子花,再加上青翠欲滴的树木,给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更加灿烂的景色。

花园中心,是一个非常显眼的雕塑:几本又大又厚的书籍支撑着一棵小树。我想,它寓意着知识是我们成长的力量吧。

花园的旁边,就是操场。蓝球场上,几个同学在争抢得激烈极了,他们热火朝天地打着蓝球,满头大汗一点也不嫌累。

就到此为止吧。上面这几个地方代表着我校的……(一拍头)哎哟,我怎么把升旗广场忘记介绍了。那可是每周一我们唱着国歌列队升旗的地方。看,那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多么壮丽啊!升旗广场旁有一棵苍翠蓬勃的大叶榕树,墨绿的树叶遮住了金黄色的果子(哎哟,别拦住镜头啊)真漂亮哟,那一排椰子树多像一排士兵保护着我们。

关于校园的作文春夏秋冬【三】

我爱校园的教学楼,也爱校园的大操场,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校园的春夏秋冬。

春天时,校园里的小草发芽了,就像好奇的宝宝从土里钻出头来。花坛里的山茶花开了不少。有的山茶花含苞欲放,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像一个个圆球,有的正欣然怒放,几只小蜜蜂还缓缓地飞来落在花瓣上采花蜜呢!金灿灿的迎春花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迎春花张开花瓣,好像在对着春姐姐微笑呢!

夏天到了,校园里绿树成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大的'玉兰树了。一棵棵巨大的玉兰树像是为小朋友们撑开的大伞,挡住炎热的太阳光。这时我们最喜欢在操场旁的鱼池边上看小鱼,会有一丝丝凉风吹过,会让你感觉到秋天的凉爽。

每当秋天来临时,校园里的桂花就开了,一朵朵金灿灿的桂花在枝丫上对着小朋友们绽开美丽的笑脸。走在校园里,轻轻一吸,满是桂花的香气。风一吹,一场美丽又清香的桂花雨就下了起来,地上铺满了金黄色的“地毯”。远远望去,似乎校园里变成了桂花的海洋,美丽极了!

冬爷爷来到了这里时,天空就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落在花草树木上,似乎给它们穿上了温暖的棉衣;落在操场上,整片操场都被雪覆盖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打雪仗,堆雪人,别提有多开心了!

这就是校园的春夏秋冬,春的温暖,夏的葱郁,秋的清香,冬的快乐。我爱我的校园。

关于校园的作文春夏秋冬【四】

那个叫刘森的老师,其实就是高我们两届的学生,因为表现好被留校的。我不知他的表现好是指什么,但如果按他教我们班化学课这一段的表现来说,经过简单的思考,我产生了疑问。他教了一个多月,我们学了一个多月,水的分子式为什么写成H2O,他和我们都如堕五里雾中。我们问他,他说不出所以然,问急了,他就说书上就那样写的,就得这样。渐渐的没人再问他问题,不问不明白,问了还是不明白,问比不问就多一个生气。

刘森干活倒是一把好手,学校有一个校办工厂,他还是校办工厂的头头。那些个子大有资格进入校办工厂的学生都是他的徒弟。他打活又快又好,徒弟们都服他。校长为了给我们这些没有资格进校办工厂的学生找到用武之地,就和西营大队书记一商量,由大队无偿划给学校20亩地,让我们去完成春种和秋收。那时真羡慕死在校办工厂当工人的师哥们了,那真是天之骄子。胳膊上戴着劳动布的套袖,头上戴着劳动布的帽子,从骨子里透出一股神气。

校长分配给我们的任务是围绕着种地展开的。那是盛夏,我们每人一把锄头去地里除草,一锄就是三天。草锄净了,每人一把铁锹去掘地,然后用最原始的方法种上玉米。就是有的人用铁锹在前面簪坑,后面有人撒种,再后面有人用脚把坑埋好。庄稼没有肥料,长得像一个羸弱的'病人,又黄又瘦。秋后,我们还是收获了一堆又小又瘪的玉米。

剥玉米的活是几个人一拨轮流来***,依班上排定的座位,按一行或一列分成一组。我最愿意和我们班的美兰分在一拨了。她和我是一列,排在我的后面两排,平时总想一个回头借各种文具一用的借口,回头看她一眼。不管她是怎样的姿态或表情,都不影响我那一瞥的效果。我在心里祈祷老师按列分组。张老师真的按列分了,张老师万岁!

湛蓝的天空下金黄的阳光照耀着猥琐而金黄的玉米穗,温暖的风吹拂着。世界在这时缩小成一个温馨的校园。我心不在焉地剥着玉米,时不时偷偷瞥上美兰几眼,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只是一节课的时间仿佛被谁裁掉了一块,分外短暂。洗手的时候,我管压水,我看见美兰的纤纤细指,心里跳得厉害,脸一定是红红的。

美兰真的很美,有人识得金镶玉。刘森在小工厂的门缝里不知偷偷看了美兰多少眼,一眼一眼都记在了心里。刘森说不清分子式的事,但有些事懂得比我们要深。比如,对于美兰,他知道在什么时机下手,采取什么策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爱情真的在他们之间产生了——刘森去当兵了,我和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只看见刘森那几天眼圈红红的。美兰也有些不自然。他肯定把一切都告诉美兰了,说了很多有分寸的甜言蜜语,制造一个生离死别的氛围,单纯的美兰受了平生最大的感动。他又给美兰写信,爱情之火熊熊燃烧。后来刘森当了排长,把美兰甩了。再后来,刘森被部队遣送回家,夭折了和首长女儿的一段情。美兰忽闪的大眼睛里多了一种叫忧郁的影子,不是后悔,而是受伤。受伤的她过早的离开了校园。

校长看着那一堆瘦弱的玉米粒,总结了玉米长不好的原因就是缺少肥料。于是发动我们在冬季大搞积肥活动。校长下达了任务,每人每周一筐粪。还指导我们要勤奋早起,背着粪筐去野地里拾狗粪和牲口粪。我们服从命令听指挥,背着粪筐在笼罩着浓浓雾气的早晨游荡,时不时就能碰上一个班或一个学校的同学。可看看对方的筐里也和自己一样空空如也。因为那有限的几泡粪被起得更早的老汉占得先机。不是我们不爱粪,是粪不爱我们这些另类。

总是不走运,我们就去生产队的牲口棚里去偷。队里的劳力们都去地里参加农业学大寨的劳动去了,饲养员回家了,喇叭里传来杨子荣打虎上山的唱段,给犹豫的我们壮了胆。我们每人偷了满满一筐粪。学校的粪堆在增大,校长心里多打玉米的希望在增大。

第二年的春天,学校分来一个叫王守来的老师,年纪轻轻,手指黄黄,一个凶恶的烟民。他能说清分子式的事,还能说清化合价、化学方程式,溶解度,酸碱度什么的。我们不再去校办工厂偷看他们干活,我们被王老师的课吸引住了。刘森也是在那年的秋后去当兵的,带着不懂分子式的羞涩,也带着对一个少女的迷恋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这一年的玉米长得特别好,比上一年多了好几倍。我在剥玉米的时候还总是想起美兰,但她已用不辞而别的方式去到六里路以外的另一个学校。我还是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头看一眼那个空空的座位。但王老师当我的班主任以后,我迷上了化学课,不再在课堂上回头。

欲回头,留与青春梦里边!

关于校园的作文春夏秋冬【五】

我们的学校位于迎春南街乡贤路,所以校名叫做乡贤街小学。

进入校园,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一座雕像,这座雕像的名字叫“希望之星”,寓意着老师们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培育着我们这些花朵,同学们勤奋学习,勇往直前。雕像的两旁是两块大草坪,草坪里种的是生命力顽强的三叶草,还有槐树种类之一的洋槐,正前面是一座雄伟的教学楼,同学们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勤奋学习。

当春姑娘轻轻地迈着她的脚步到来时,校园里的三叶草就抽出了嫩芽,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洋槐也抽枝展叶。整个校园里充满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当夏日来临时,校园里绿意盎然,这时的洋槐枝叶繁茂,就像一把大伞浓隐蔽日。每当同学们热的汗流浃背时,都会到洋槐底下乘凉,片刻之后,就会觉得浑身清凉舒畅,刚才的热意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秋天来了,校园里秋意浓浓,洋槐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像一个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花坛里到处是枯枝落叶,小草也渐渐枯黄,被一层层落叶覆盖,整个花坛像铺满金黄的地毯。

一年的末季——冬天来临了,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校园里到处都被白雪覆盖,像盖了一层厚厚的大棉被,只有洋槐光秃秃的站在那里。

整个校园在一年四季都显得那么美丽,我爱我的校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