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是冬天了,案边的日历告诉我了答案----12月份下旬,冬至已过,洋人的“圣诞节”也马上到了,早应该是深冬了,可我仍然不愿意接受这个既成的事实。
了望苍穹,前几日还暖阳高挂温暖如春的天空,此刻才似乎有了一些冬日的呓语。天空阴霾灰蒙,混沌一片,像一张铺天盖地的巨大的帐幕把阳光严严实实地阻隔在了异域别地;干燥异常的空气化身尖凉的风一点一滴地日复一日地慢慢地攫掠着人们身上的水分,把人们的嘴唇、手儿等皮肤割裂出一道道像皴裂的田地一般的伤痕。
冬天,你真的如约而来了吗?还是在和我捉着深秋的迷藏?
放眼院内,一棵古老的槐树傲然挺立,像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流着浑浊的泪水诉说着无奈。窗外的`速生杨树箭一般直刺苍天,已经很少能够找到前几日还在枝头依恋撒欢的黄叶了----既然失去了固有的爱情和温暖,那还留下干吗?倒不如毅然决然地离去来得了无牵挂!
冬天真的来了,在树叶离去时那一瞥回眸凝望的深情里。
走向旷野,曾经葱葱隆隆茂密丛生的小草,如今多像一位位已经病入膏肓的美人,在岁月的炙烤下,皮肤早已经失去了那可人的丰润,黄透了身躯在旷野中簌簌地抖着,被劲风折断的枝节满地尽是,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病榻上焚诗的黛玉,又让我联想到了那凄凉阴冷的古战场的画面!麦田的情景则颇有几分朝气,似乎还可以给人一点安慰。尽管干涸的土地上布满了深深的口子,昭示着干旱对河南的入侵;尽管人们急焦了眉毛,可没有条件灌溉的农田,稀稀落落的麦苗还是扮靓着丰收的希望,但那抹新绿还是不失时机地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一丝丝的期盼和安慰。
冬天真的来了,此刻,正迈着蹒跚的步子向我们悄然走来。
既然是冬天,就该有冬天的肃***!既然是冬天,就该有冬天的气概!
该下点雪了吧?对,雪是冬天的标志,那冰雕玉砌的世界最能证明冬天的实力!
可暖冬又一次次将我对大雪的期望撕成了碎片。因为是暖冬,所以雪对于冬天似乎也已经成为了奢侈品。自去年冬季以来,位于中原地区的我们这里,似乎已经很少能够看到雪儿那晶莹透亮且妖娆美丽的身姿,更甭说见到那鹅毛大雪覆盖大地,皑皑白雪装扮世界的那种秀丽壮美的景色了。今年的12月14日,雪也曾来和思念她的人们晤了一次面,只可惜如害羞的女子般躲躲闪闪,没等你来得及看清她的容颜,她已经藏匿了行迹,再也寻她不着了。昨天干冷异常,遂推断24日的今天清晨一定可以看到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了,遂心喜万分。今天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似乎也听到门外早起的人们说到了雪的再次光临,架不住值班后身躯的疲惫和温暖被窝的双重吸引,遂迟起了几分,没想到竟然又一次与雪失之交臂!七点半后的世界,哪儿还有半点雪姑娘的踪迹?
冬天,你真的来了吗?如果来了,那就用雪花来证明自己吧!
雪花,虽然从苍穹飘飘而下落地而化,那似乎是你生命的终结,但赐予人类一个美丽的世界,那洋洋洒洒的壮观曾经掩埋了多少黑暗?又曾经激起了多少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盼?
雪花,你看似冰凉无情,拒人于千里之外,其实你还有一副火热的心肠,只是一般人怎么能够看得到?
你虽然溶入泥土,化身虚无,但你没有白来一回,你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你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我相信,在你立足的地方,明年还将有一个更为丰硕的盛宴!
那么,即使死掉,你又有何憾?
这一刻我把自己关在卧室内,隔绝一切干扰,随手翻开一本文苑杂志,一种久违的炽热和迸然膨胀地热情让我走进他们的心里,开始了思想的交接……
世上有多少人一生一直在等待着无数次地时机,甚至又有多少盲从者宁愿用一些商场上的骗术,政坛上的阴谋,亦或是社会上的利益交易来索取更多的财富,以便满足自我物质的需求和衣食无忧的快感。但我没有权利去评论或是指责什么,因为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然而我想探寻的是他们中有多少人真正的考虑过自己的所做是否是一种极其情愿而又甚为感兴趣的事,又有多少人会用自己的灵魂去感知一生中到底做什么事最为值得而又无悔呢?
这一刻,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一种可以“忘我”的'境界,当我阅读一篇作品时,我不需要如何费尽心思地努力,更不会让思绪时常抛之于九霄云外,仿佛有那么一种力量让我在毫无察觉的瞬间随之走入每一位作者地心中,并享受着与更多智者交流的快感,在心灵的深处安静的酣睡着一位使者,在他还没有完全被唤醒的时候,我在竭力地探索,用“信心、希望、诚实、爱心”含苞为蓓蕾,待到它开的那一天,我的灵魂终于感知了一件事——它就是我的一生!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