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在伊宁市政府礼堂观看了电影《梦开始的地方》,影片主要是以内地新疆高中班为素材,讲述了内高班各族学生在内地学习、生活、成长和成才,内高班老师肩负重托,精心育才、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同时影片也展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各族青少年的亲切关怀,尤其是对新疆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
影片中孩子活泼开朗,充满阳光,内高班是他们放飞梦想的地方,也是他们成才的'摇篮。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下,他们快乐地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与内地孩子的相处中,他们不卑不亢,谦虚大度,新疆的豪爽大度在孩子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游泳池较劲”、“篮球场风波”,加深了他们和内地生的沟通,解除了误会,增进了友谊,让远离家乡的孩子真正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内高班同学的进步,离不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辛勤培育。文慧老师就如慈母般关心体贴着每一个孩子,为了能孩子们安心学习,她不远千里到新疆做家访,并且和校方领导一起安慰学生的思乡之苦,接亲人来上海见面。尽管自己患病,依旧想着学生的冷暖,带病为他们缝制蚕丝被。当得知文慧老师要调走,他们依依不舍,用蜡烛组成心形,为她祝福。但最终老师决定留下来,一直坚持教到他们毕业,终因病重医治无效而以身殉职。临终前,文慧老师依旧放不下孩子,立下遗嘱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了女学生阿依古丽,让这位身患眼疾的少数民族姑娘重见光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文慧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体现。这种无私、伟大的爱给了孩子们温暖和力量,促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追求,到达理想的彼岸。这种至情大爱,感动了内高班所有的同学,也感动着我,让我更加真实的感触到,新疆少数民族的新一代人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用知识改变命运,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平凡的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同时,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团结更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在新疆生活过的人,都会真切的感觉到“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梦开始的地方》像一首深情的赞歌,久久回荡在我们心中, 让我们放飞梦想,拥抱更加精彩的未来!
打仗是最令老百姓痛苦的事。打仗,会费尽人力、财力。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要命的是多少人会因此丧命;多少家庭会因此破裂;多少人会因此失去至亲……难道,他们(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地位,为了金钱,就可以不顾一切了吗?他们也有家庭,也有朋友,也有至亲,难道,为了金钱和地位,他们连家,连朋友都可以放弃?
而最受苦的是中国老百姓,他们什么都没做错,为什么也要忍受家破人亡,失去挚友的痛苦?不过,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才会在抗日战争中出现大批的抗日英雄。他们不畏个人的生死,誓死效忠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勇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伟大的“长征”就是证明!通过观看“长征”的电影,我了解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征”是多么伟大!他们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震惊啊!不管敌人使用了多少恶毒的酷刑来严刑逼供,他们直到牺牲也不会透露半点儿消息。是他们震撼了中国人,震撼了全世界的.人。是他们的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懂得大胆地拿起武器对抗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们不再受到欺压;从此,他们成了中国的主人……
这个过程是多么的漫长、触目惊心啊!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最震撼我的是飞夺泸定桥。当接到“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的命令时,红军便开始了飞一般的长途跋涉。他们翻山越岭,沿路还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天黑了,战士们一整天都在跟时间赛跑,没顾得上吃一点东西。没想到连天空也不做美,竟下起了倾盆大雨,这真是雪上加霜啊!为了在天亮之前到达泸定桥,战士们不管三七二十一,面对恶劣的天气,泥泞的小路,艰难的地理环境都毫不畏惧……终于,他们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瞧,这么艰险的自然环境红军都不怕,那他们还有什么好畏惧的呢?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直耸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对面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而守城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看,这么危险的环境,红军到底能否战胜呢?真为他们捏了把汗。
战斗开始了。红军发起了总攻。号手们吹起了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开火,一霎时,山谷传来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喊***声。二连担任突击队,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身后的是第三连,他们还每人带着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看样子,红军胜券在握!
突击队终于冲到了对岸,敌人见势不妙就放起火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战士们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都奋不顾身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跟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2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走了。啊,红军战士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正因为红军战士有着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国才会解放,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通过观看“长征”,知道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战胜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要珍惜今天,为了美好的明天,在新时期、新的长征中,我要努力学习,听党的话不断进步!
这匹额头带白色星芒斑、四蹄雪白的骏马名字叫Joey,我却想叫它Joy,它能活下来和它的主人团聚,实在是太好了。战火浮生,它所经历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养大它的农场小伙子Albert,骑着它冲锋陷阵的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上尉Nicholls,照顾它的Gunther和Michael兄弟,捡到它、想教它跨栏的法国小姑娘Emilie,剪断铁刺网联手救下它的英德士兵……这些人中有的死了,有的幸存,战火带给各国人民的苦难,谁也不比谁受得少,历尽艰辛伤痛后的重聚,毕竟是令人欣慰的。只要亲爱的还在一起,生活就还能继续,正如璀璨的晚霞与黑暗的长夜过后,总会有拂晓到来。
吸引我看这部影片的,不是斯皮尔伯格的名头,也不是参演的演员们,而是难得的一战题材,和昙花一现的关于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North Somerset Yeomanry的片断。
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是随英国地方自卫队(Territorial Force 的建制而组建的,最初隶属于第1西南骑兵旅,总部在巴斯,下辖A、B、C、D四支骑兵中队,其中A中队驻巴斯,训练营在巴斯安普敦、法姆博罗、弗洛姆、梅尔斯和罗德。梅尔斯的霍纳家族继承人Edward William Horner在大战爆发之初应募的便是这支骑兵中队,后来他转调第18玛丽女王所属轻骑兵队,1917年在康布雷战役中阵亡。
一战爆发后NSY扩编为三个团,其中1/1st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线作战部队。1914年8月份它随西南骑兵旅转移到苏塞克斯,随后被命令单独前往法国,11月3日登陆,13日被编入第3骑兵师第6骑兵旅,1915年5月这个团在伊普尔Bellewaarde附近抵抗德军的进攻中损失惨重,1918年3月离开师部,最初计划改组为步兵,两日后改为与莱斯特郡义勇骑兵队合并组建一个机枪营,最终因为德军的春季攻势而搁置,该团仍保留为骑兵团,4月份解编,以中队为单位并入第6骑兵旅各个营(第1龙骑兵,第3近卫龙骑兵,第10轻骑兵。影片中出现的这支NSY部队毫无疑问属于1/1st NSY。
想必许多女性观众是冲着Tom Hiddleston、Benedict Cumberbatch去的,他们两位在影片中都扮演了NSY的军官,BC是少校Jamie Stewart,TH是上尉Nicholls,《剑桥风云》里Julian Bell的扮演者Patrick Kennedy是他们的同僚,中尉Charlie Waverly,这不是Patrick第一次演一战军官了。这三位难兄难弟在一次对敌营发动的突袭中一死二俘,马尸与人尸混杂,僵卧战场的情状,虽不血腥,却足以令人思之悯然。尤其是当我联想到Edward在1915年的那次重伤,1917年在康布雷的阵亡,也可能是这样悲壮的冲锋陷阵时。以前关注的多为一战中英军死难者,看《战马》这个片段时,第一次认真考虑了俘虏的问题,令人腆颜的是,尽管这是个很明显的问题,以前忽略它却是因为觉得战俘不够光荣尊严之缘故。Waverly被从马上掀翻下来,Stewart在包围中将佩刀重重刺入土中,又有何不尊严之处?一战本来就是消耗人生命的无价值之战,不值得那么多青年为它殉葬。然而Stewart在战前动员演讲时的那句for fallen comrades还是感动了我。for fallen comrades,对于身在泥泞和炮火中的士兵们,要比for the King来得实在得多吧。
反战主题无处不在。Albert瘸腿又酗酒的父亲Ted原是帝国义勇骑兵队老兵,参加了第二次布尔战争,在南非服役,负过重伤,拿过DCM(优异作战勋章,和DSO对应,DSO授予委任军官,DCM授予非委任军官,但Ted对自己在战争中的作为一无骄傲,他扔掉了自己的团三角旗和勋章,妻子Rose却暗地里保存并藏了起来。后来Rose把这些给Albert看。那面猩红的三角旗就此成了影片的一个符号,随着Albert的手系到了变为战马的Joy的辔上,然后穿越战火,落到那对法国爷孙手里,又在最后回归了Albert之手。
当Nicholls阵亡后,坐骑Joy被德军俘获,它被交给两个年轻的后勤士兵Gunther和Michael,然而随着战局的演变,Michael被调入现役,Gunther害怕年纪太小的Michael会在战场上死去,他会背弃自己许诺要照顾好弟弟的誓言,他在半路上骑着Joy截走了Michael,当了逃兵。影片没有给人安慰的结局,这对兄弟一如我担忧的那样,被抓到枪毙了。
然后来到了法国爷孙家里,孙女的父母死于战争,孙女指责爷爷懦弱,而爷爷说,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be brave。孙女捡到了Gunther和Michael留下的Joy和它的黑马朋友。她训练Joy,想让它学会跨栏,可这样田园式的宁静生活只是瞬息,Joy很快被来到的德军部队带走,为了顶替衰颓的小黑,它自愿被发配去拉超重型榴弹炮(那是Dicke Bertha?对一战重炮没有研究,求指教,从战马降格成了苦力。
高爆弹的火光照亮了英军堑壕,堑壕里出现了Albert的脸,原来他也已经从戎,到了法国。时间流逝,1918年索姆河,一场小型堑壕攻防战正激烈展开。在机枪的扫射前,英军不断仆倒,Albert冲锋到德军堑壕前沿,用一枚手雷干掉了德军机枪手,夺取堑壕的短暂兴奋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毒气冲散。另一边,小黑终于因力竭而倒毙行军途中,失伴的Joy在逼近的坦克前左冲右突,最后几尽疯狂,在两军对峙的疆场上狂奔,不幸陷入铁刺网的牢笼。为了救出Joy,英德士兵各举白旗暂时休战,两个本源是兄弟,却成为仇敌的年轻人一边用铁钳剪断Joy身上的铁刺,一边用英语流利地交谈。大战中许多英德士兵兼有两国血统,他们面临阵营选择的煎熬,他们面临许多困难,他们面临拿起枪屠***自己手足的悲剧。然而这就是战争。
被毒气薰伤眼睛的Albert在急救站里与面目全非的Joy重逢,当年的誓言,“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犹在耳畔。
Les choristes(2004年,中文译名《放牛班的春天》,又译《歌声伴我心》、《唱诗班男孩》。它是一个关于爱与教化的故事。整个电影都像沐浴在春光里一样,柔和恬淡。没有美女帅哥,没有动作暴力,不悲情,不煽情,甚至于连色彩都很节省——没有很明亮的色彩,即使是春天里常见的黄色和绿色都不明晰,像是掺入了淡淡的灰色。在这样的色调里,却又让人感觉到法国农田里缓和的春风,不可思议的温暖。背景的音乐也是同样的色调,无论是纯音乐还是童声,总是带着些伤感,回忆,还有夹杂着二者的欢乐伴随着电影的节奏缓缓前行。
“我们是池塘畔底辅育院的精英,正因如此我们才让人伤透脑筋……”
1949年春天,法国乡村,过气音乐家克莱蒙·马修来到了池塘畔底辅育院,成为一名代课老师。
池塘畔底辅育院是一所问题男子寄宿学校,问题儿童——孤僻,偏激,叛逆;冷酷的校长——把学校比作监牢,只想升迁,自己是失败者,却把孩子们当做失败的根源;麻木的老师——整天都处在紧张之中,防范着学生们,奉行着“犯错——处罚”的原则,禁闭、体罚司空见惯,悲剧不断上演。学校里整天死气沉沉,能打破这沉寂的,只有从校长室里传来的惨叫声。
第一节课,对于孩子们的捉弄,他没有向校长打小报告,而是选择了掩饰;莫翰奇在黑板上画他的秃头画像,他没有发火,却在黑板上画了莫翰奇的侧脸,还加了小丑的红鼻头……最不同的是,当麦神父被学生的恶作剧伤了眼睛,马修查明了事实,却请求校长不予处罚,他让犯错的盖赫克去照顾受伤的神父。面对学校里唯一温和的麦神父,盖赫克悔恨地说不出话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马修在学校里所扮演的,就是父亲。
“感受着午夜的激情,希望的波动,生命的热力,感受着路途的荣耀……”
午夜电灯下谱曲的身影,白天阳光里孩子们欢乐的歌声,莫翰奇的声音是上天赋予的奇迹。孩子们真的成了一个集体,高音部、低音部,五音不全的郭和颂是乐谱架,年龄过小的贝比诺担任团长助理——一个也不能少。孩子们在变,就像马修所说:“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忽然领略出了很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东西,人们对他们的肯定。”
“冬天稍纵即逝的风,总算远离你的气息,也远离了高山,在风中盘旋展开双翼,在灰暗晨曦破晓时分,寻找奔向彩虹的道路,发现生命里的春天和浩瀚海洋的宁静……”
马修被开除时说:“不是你赶我走,是我辞职了。”
被禁止去看马修的孩子们,把自己反锁在教室里,唱着歌,为马修洒下纸飞机。当马修孤零零地走在院里,看着纸飞机载着祝福漫天飞下,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贝比诺每个星期六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他和马修一起离开的时候,就是星期六。
马修和孩子们,在春天里相遇,在春天里分离,他们的故事,弥漫在春天里……
这是一部一举斩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多项大奖,并获得“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 、最佳服装设计”等12项提名的影片。
影片以历史上英国乔治六世战胜口吃成功进行演讲为题材,讲述了一位国王如何不断战胜自身缺陷的奋斗史。1925年在温布利举行的“大英帝国展览”闭幕演讲,当时还是艾伯特王子的乔治六世因为口吃让他出尽洋相,自那以后他的妻子一直帮助丈夫寻找一名出色的语言治疗师。直到找到了在澳大利亚出生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Lionel Logue。父亲乔治五世于1936年去世后,由当时艾伯特的哥哥继位,然而哥哥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选择了退位,担子落在了并不想成为国王的艾伯特身上,最无奈最尴尬的是乔治六世口吃。不过,经过罗格的一系列训练,国王的口吃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随后他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讲话,以及在二战中发表了多次鼓舞人心的演讲,确实成为二战中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电影围绕乔治六世和语言治疗师罗格之间的友谊以及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力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选择观看这部电影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商业价值多高,它的票房有多么的轰动。更多的是它所传达的精神。这部影片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首先从国王的口吃来讲,这是复杂的语言失调症,与后天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各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与外部压力,都会加剧症状的恶化。所以首先要纠其病因,要打开心结。乔治六世从小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受到哥哥们的嘲笑与冷落,以及在父亲的强势的光环下导致他的心理阴影不断加重,从而丧失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自信心。然而,当国家和人民需要他的紧急关头,他不断的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是他战胜自己的动力源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要敢于担当,有责任感,不要轻言放弃,努力过后终将出现奇迹。
其次,该片抛出了另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国王与平民医生的朴素友谊。国王在兄长面前口吃,在父亲面前口吃,在初次见到罗格时口吃。可是他在妻子面前,在最爱的女儿面前,在对他不卑不亢,最终赢得他信任的罗格面前,口吃仿佛痊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人与人的沟通贵在平等,平等才能换来尊重、换来真挚的友谊。所以我们也只有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展露自己,这点相信大家都有切身。
最后,谈谈我对该片男主角的看法。每一次看到乔治六世那张口却发不出一语的窘相我都觉得很难受,因为他是一名君主,但每当在关键时刻,他总会被自己的心理阴影打败,让他出尽洋相。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也就是这一幕幕细致入微、声情并茂的表演让我不得不被男主角深深的震撼。他的口吃模仿得微妙微翘,表演张弛有度,时而胆怯自卑,时而坚毅率真,时而睿智高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艾伯特成为国王后,他的两个小女孩改称父亲为陛下,男主角柯林·菲斯那一脸瞬间的呆滞着实震撼到了我,我的心不由得跟随着角色而心酸。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男主角将乔治六世刻画的如此真实的原因。
当然,影片终究是影片,带有一些改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特地去了解了有关这方面的历史史实,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虽然乔治六世的生平确实存在不少瑕疵,但是在这里,他战胜自身缺陷的奋斗精神以及平等待人的精神都值得我们的学习。
总之,欣赏这样一部佳作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当然一部好的电影不只是局限于当下的触动,更在于给人恒久的启示。希望这部影片也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迪。
绿叶坠雨,伴清风摇曳;咖香漫溢,共书页飞翔; 面向西湖,低吟城之夜; 背靠大山,放眼全世界——有一座书屋,悄然立起在西湖之畔、梦山之边,向世界诉说着一座城的梦想。——题记一
假如深圳书城、王府井书城或筹建中的福州书城,是文化春天里的百花园,那么,“大梦书屋”和“晓风书屋”便是绽放在田野、江边、山坡上的小花。它亭亭玉立,它是人文的、创意的、生活的,也是古典的、现代的;它散发着理想的芬芳,充满着别样的魅力。——题记二
在绿树掩映中,一个带着咖啡香的书屋,悄然立在:湖畔,山边。梦对着山诉说,心面向湖敞开。
在这喧闹的都市,一个特立独行的儒者,迈着坚定的步伐,从“书香八闽”走来,大梦书屋——如约而至。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它是成长的沃土,让学子插上圆梦的翅膀;它是文人的乐园,无论怎样,都要与你厮守相伴。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它是阳光、空气、雨露;它是驿站,让你匆匆的脚步停留,心得到滋养,开启了幸福的泉源;它是风景、地标、城市的魂。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书屋很小,却承载许多的梦想。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城市的梦,中国梦。有梦,就有希望。我赞美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