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地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他们地智慧与成年人地不同。
在我们人成长地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类型,这些阶段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在0—3岁这个阶段,成年人是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地,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在3—6岁阶段,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地变化,但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我们作为教育6岁之前的儿童的教育者,是儿童进行第一个转折期的影响者,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地问题。从0—6岁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就在这一阶段形成,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地。
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儿童学习说话地时候,不但学习不同单词和单词地意思,事实上也学习了句子和句子地结构。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地,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输入了我们地大脑,我们有把它储存起来,我们与这些知识没有建立直接的练习,就像一个花瓶与它里面装的水没有直接练习。相反儿童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地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理解他们地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教育新地发展方向——向儿童地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地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毒品犯罪是全球性的社会公害,在当今的世界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避开它的浩劫,然而毒品泛滥又是一个极难治理的问题。
一位曾经从事文艺事业的女士,是这样讲述她的吸毒、戒毒那可怕的经历的:“其实我的吸毒过程很简单:几个朋友去旅游,看到同往一个旅馆的两个巴基斯坦人在吸那鬼玩意儿,他们仿佛飞入了仙境、梦境一样,在白云中捉迷藏,在银河上嬉戏。”当我见到学校的公告栏上贴着这样的故事后,不禁为她担忧:这一位女士一旦敲开了毒品大家族的门,就等于挖好了自己的坟。在我看来毒品还是一个“第三者”,把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拆散,把一个个无辜孩子的幼小心灵抹黑。
当那位女士讲到自己痛苦的感觉时,用了一个词“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觉得她那种好像千万只蚂蚁在骨头里乱窜,奇疼怪痒的感觉是生不如死的,女士这种顽强的戒毒精神才使她摆脱也“毒”的折磨,一但上了瘾,就像死过三回五回,又活过三回五回一样。女士笔下,毒瘾没发作时是那么美好,天空是那么的蓝,太阳是那么的温暖,她一定热爱以前快乐的生活,她一定也忏悔过,当女士一写到毒瘾发作时的.难以想象的疼痛,就文思泉涌,千百个成语、词语涌上了心头,把自己埋在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的“痛”都写了出来——那暗影忽然向你袭来,你立刻被一层又一层无法挣脱的黑暗裹住,仿佛骨头茬子中向外一点一点穿透你的肌肉,被劈开了一样;牙齿也裂开了,疯狂的长、长、长;脑袋爆裂般的疼;五脏六腑也像被利刃扯破了一样。她最终悔过自新,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也成为了戒毒人员的“模范”。
毒品是不能用人生来做实验的,***爷爷曾说过:“要知道梨子味道,就需亲口尝一尝。”然而毒品毕竟不是水果,它是不能亲口尝试的。就是因为人们的无知,不知毒品的可怕,才会有一个又一个人步入深渊,无法自拔。
假期翻开了早已买下的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引力的心灵》一书,早就想静心研读一下,一直没有合适的时间,终于可以静静地坐下来不受任何纷扰的和教育家思想家“面对面”了,真好!
说到蒙台梭利人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了,因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已经席卷了我国城乡的教育领域,早在读师范的时候就已经听老师讲到了蒙台梭利,只是那时对她没有做深度的研究,蒙氏教育好像也没有这么热门,时隔十几年后,我已经是从教十几年的“老”教师了,也已经身为人母,在与孩子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以后,再重新走近蒙台梭利,不得不被她超前的教育眼光和细腻的教育情怀所感动。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她是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发现孩子》《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守册》《童年的秘密》《有吸引力的心灵》等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和培训机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遍及110个国家,特别是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为什么蒙台梭利让人如此热捧?她究竟有何高人之处,打开那散发着墨香的书本,我走了进去,乍看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细细品读,发现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确对我们这些做家长和老师的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有吸引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博士的封笔之作,是集她思想和方法大成之作。在本书中,我们处处能见到她那至今仍显得超前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如,教育并非“老师做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孩子的知识不是通过教育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中汲取经验而得来的;教育不应该再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他必须符合人类自身的实际,等等。
整本书从如何培养孩子能力和习惯说起,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着孩子的心灵世界,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过程的分析和做法,不知不觉中把我带进了儿童的心灵世界,我的呼吸仿佛已经和孩子同步了,每一个观点都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我就从《纪律性和老师》这一章来说说吧!很多教师总是为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大伤脑筋,看来纪律性不但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各国教育工作者一个共同的话题,蒙台梭利没有交给我们怎么去培养学生纪律的养成,而是举例从了解孩子心理开始曲线完成纪律性的养成。作者提到:我们永远都应该记住,内心深处的纪律性是后天形成的,而非先天具有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种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儿童能够注意力集中于对他们来说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时,就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纪律性。老师的工作就是给他们指明一条通向完美之路,教授他们方法、帮助他们排除障碍等,因为老师也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书中教给我们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者是帮他们找到感兴趣的东西和内心需求,帮他们建立对自己工作和学习的足够信心,这时再让他们去完成这些东西时就不必在为如何控制他们的`自由散漫而费心了。
这篇文章给我今后的工作和培养孩子的纪律性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站在名师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更远”!
那个时候,我也有过某种不成熟的情绪,那就是忌妒。嫉妒什么呢?嫉妒妈妈在我和别人家的孩子面前夸奖别人的孩子。那时,我总会用一种故意作对的目光去盯着对方,并摆出一副“那又怎样”的架势对着妈妈。
记得第一次对妈妈说这话,是我和同学一起去旅游的时候。
我们坐在开往目的地的车上,妈妈突然问起我同学的成绩,他是每门功课都比我多了一两分。妈妈又问他平常在家里的生活习惯,他的回答是看书和写题。接着他用那得意洋洋的目光瞥了我一眼。瞬间,一种莫名的情绪在我心中沸腾,真想一口把他吞掉,最终,我从牙缝里恨恨的挤出几个字“那又怎样!”
妈妈愣了一下,随即眼带疑惑地对我说:“怎么,别人有优点还不让说呢,你要学会取长补短才对!”这下,我不但更加生气而且还感觉委屈,一团雾气很快蒙住了我的'双眼。当然,我知道,妈妈说的没错,理智将不满渐渐压了下去。不就一两分吗,有什么了不起,看我怎么超过你,我心里暗暗的想。
从那以后,我上课时更加专心地听讲,下课后学会了复习预习,作业也更加认真完成,就这样日复一日,我不但超过了他,并且把他远远的甩到了脚后跟!
现在当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在别人面前让我没面子时,妈妈说:“因为我知道你是个不服输的男子汉,只有给你压力,你才有学习的动力,让本来就优秀的你变得更加优秀”。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为了那种小事闹情绪发脾气,都是因为嫉妒,嫉妒别人比自己优秀,嫉妒妈妈更“喜欢”别人,当然,我现在不会那么想了。并且在表弟经历类似事情找我谈心时,我会开导他:“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人,也是他们眼中最优秀的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你变得比以前的你更加优秀!”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只要学会好好的化解,就能把压力变为动力,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每种动物,每种哺乳动物,包括人这个最为神奇的动物,都是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发展而来的,就像许多原始的细胞一样,没有任何差别。
本章主要讲胚胎的发展过程,对理解后面的内容有所帮助,但联系不太密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