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1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诎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2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并为一了
而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
"巍巍东山,陵谷绵延。昔有阁楼,可揽大千。白龙神井,喷涌甘泉。东湖八景,居其一马,缅比事苗,兵逐频年。名刹为讫,胜迹为涅。萤闪嶙飞,蔓草荒烟。"
东山烈士陵园坐落在东山的丛林中,斑斑驳驳的墓碑刻上时间的年轮。那一个个刚劲有力的楷体字中流露出革命战士那冲锋陷阵的情景和他们那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我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冲动:那无数个无名战士用鲜血和青春,创建了我们今天美好而幸福的生活。难道我们不应该永远牢记心间吗!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正如墓碑上所说的,革命的精神将永远铭记于我心中。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如一股股暖流荡漾在我心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还着。"虽然革命烈士已经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深深地嵌入我的心间。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这句话是多么的有英雄气概啊!岳飞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舍身堵枪口的黄继光,舍小我顾大家的邱少云,舍己为人的张思德。是他们,让革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染红了五星红旗!
这次扫墓活动,继承先烈遗志,建设美好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让小小的我看到了大大的家,更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今年又逢清明节。
昨天是清明节的第二天,也是一个扫尘的日子,我、弟弟、爸爸和妈妈一起去了乡下奶奶家,准备一起去登山扫尘。
“清明时节雨纷纷。”不错,昨天天上是下着小雨,我们也无话可说,也只有踩着泥腻的山间土地一步一步的奋力的向上攀登。
终于到了太公、太婆和小爷爷的合墓前,我们所有所有的人都是肃然起敬,直立在他们的合墓前面。爸爸递给我一根已经燃烧起来的香,香在不时的向外冒着烟,那香味是那么的浓重,让我一闻到这样子的香味,马上显示出一副沮丧,而又难过的样子。我们所有的人的手里都拿着香,一起为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爷爷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以表示我们对他们所有人的崇高的敬意。
我转身拿起早已准备好的花篮,恭恭敬敬地放在了太公、太婆和小爷爷的合墓前。花篮里的花都是白色的,在花篮上还有几根白色的带子死死的捆在了花和花篮上。在几片绿叶的衬托下,更加显得庄重,而又肃穆了。
我们拜完了之后,就开始给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爷爷烧在阴间的钞票,爸爸知道他们很会玩麻将,就多烧了一些给他们,有一亿的,有两亿的,有一百万的大钞票,还跟他们说:"人人都有不要抢。”我一听还好玩,他们有这么多钱一年也花不完,还用抢什么呢?
太公、太婆和小爷爷你们“走”的那么的早,我都没有好好的孝敬孝敬你们老人家,你们就离开了我的身边,在那,陪伴你们的只有孤独和寂寞,不……不……不……还有那“无情”的春、夏、秋、冬和绿树繁茂的山林.要是你们还在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你们的.
在走的时候,我们又再次向他们拜了一拜,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清明,我初次接触与的时候,是在很小的时候。那年的清明节的前几天,我的同桌她没来上课,班主任在点名时说了一句,清明节到了,她去给妈妈过清明了,那一周前后,总有同学请假过清明。当时的我就怎么也不理解,什么是“清明”,怎样过“清明节”。为什么没见家家包饺子,也不见谁添置新衣服与新鞋子,为什么我家没有过“清明”,一连串的问题装在心里。偶尔有一天又想起。问的'同桌伤心的哭个不停,还挨了老师一顿训,我是一头雾水。但从同桌的泪水里,隐隐约约感到“清明”的感伤。“清明”就这样存入我的记忆。
“清明”,我再次接触的时候,我已经九岁。我们北方的雪,在清明前后才能融化完,那年清明在泥泞的小路上,总是看到路边一小堆烧过的纸灰,还有残留的半片圆纸,有的被风吹落在枯草中,有的'吹进低凹处,有一天吹在我放学的路上,我忍不住拾了起来,拿在手上琢磨,到家后还细细地寻问了祖母,才知道清明与死亡紧紧相连。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发现了老祖母的忧伤。我搂着祖母天真地说我不要清明,我家也永远也不要过清明,老祖母笑了。
我第三次感悟的时候,是给祖母过的第一个清明。清明节没到,父母就开始计划了。当时物资非常紧缺,有孝心的母亲教我们用薄薄的白纸,做成朵朵各种各样白色的菊花,放在祖母的墓碑旁。那个清明,要数祖母的那块园地最鲜亮,惹眼。在做花时,想起祖母给我讲清明时的语气与流露出的哀伤,一种隐隐的痛,咸咸的伤堵在心里。从那以后,每到清明前后,就有许多人到我家讨要纸做的花,也让我体悟到了清明与思念,清明与孝道,清明与感恩,清明与生命的种。种联系。
20xx年,母亲突然去世,当我再次感悟“清明”时,体会到再深沉的祭奠,也不抵不过亲人在世时,那持之以恒的小小关爱。在悲痛之余,考虑最多得是怎样让老父亲健康、幸福地生活,让我们再无遗憾。每每清明,我总以老父亲过的很幸福,我们过得开心,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这也是母亲辛劳一生的目标,在殷殷的火焰中,我能感悟到母亲的微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当我想起唐大诗人杜牧的这首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
大概到了8点左右,我与妈妈爷爷从家中出发了。在路上,我不断回想着以前的事,似乎我从来没有见到奶奶那慈祥和蔼的模样,脑海里也没有任何跟奶奶有关的事迹。她长什么样子?待我好吗……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涌到我的大脑。我问妈妈:“妈妈 ,我见过奶奶吗?待我好吗?”妈妈无奈的说:“实话说吧,她对你可好啦,你犯错了,她一直袒护你……”
经过几十分钟的汽车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奶奶的坟前。我们清理掉墓前的杂草,疏通边上的排水沟,放上供品,点好香、蜡烛,把折好的纸钱烧成灰烬给亲人拜祭,以此寄托对死去亲人的一份思念。我们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叔叔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我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读书聪明,学习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
在烟雾弥漫的山野中,我们踏着泥泞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携幼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或一两个姗姗独行,不愧是我们中华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
清明,我去厚街扫墓。
当天太阳很大,天气很好。我和爸爸像往年一样,这天早早地就起了床,很快就准备好,然后就出门了。
到了车上,我问爸爸:“爸爸我们现在先去做什么?”爸爸笑了说:“很简单,我们先去拿一整只烧鹅和一整只乳猪,顺便在那吃早饭。再直接出发到厚街。”我听点了点头,知道这是爸爸提前为扫墓准备的祭拜的供品。
吃完了早餐,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去到厚街。来到厚街我和爸爸先到达墓地,等待着从广州与深圳来的亲人们。等着姑父、姑妈、大伯、小叔等等大队人马来齐后,一起清理上次重阳节留下来的脏东西。当我看到奶奶的墓时,想起了一些往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四五岁去奶奶家,看见了祭台上一盘水果,看的我流口水,心里想:快点去拿吧!可是妈妈说不能拿。我盯着那盘水果了很久,奶奶看到了这一幕,拿了一个递到我面前和蔼地说:“拿去吃吧!没关系的。”我看了看水果,又看了看奶奶,马上吃起来。想到这些事的时候,心里开始有点伤心,又有一丝想念。奶奶那小小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们整理干净,摆上了带来的乳猪、烧鹅、水果等供品,倒上酒,插上蜡烛,点起香,所有的人一起拜了三下。在拜的时候,我在心里默念:爷爷奶奶保佑我们全家身体健康,保佑您的孙子学业进步,也希望爷爷奶奶在另一个世界开心,没有病痛。拜完了香,我们还给去世的亲人少烧了很多张“纸钱”,然后还点了鞭炮。虽然鞭炮很响,很有热闹的气氛,但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我心里还是有一丝想念。鞭炮点完了,我们下了山。爷爷奶奶下次我再来看你们。
这次,我知道了扫墓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仪式,而是让我记住,我从那里来,我当下要干什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