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老师说:后天期中,我们大家都慌了有的拿上书回家去复习了,我也不例外。
星期六我和我同学赵慧龙来我家复习功课,过了一会我妈说:我有事出去一下你们先复习,我们说:恩,妈妈出去以后我就没心思学习了,我看了一下赵慧龙他还是在那专心致志的学习,之后我就到那边去玩点脑了,玩了大概半个小时的电脑,过来一看他还在那学习呢!我也就过去复习功课去了,复习了一会我妈回来了,说:休息一会出去玩一会吧!我们俩收拾了课本就出去了。
晚上,回想起今天复习了内容全都忘了,心想今天晚上加个班,补回来之后学习到十二点才上床睡觉,第二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来到考场,进了教室老师就个我们发下来试卷,我一看一大半不会,回想昨天晚上复习的`内容,一点也想不起来,我就马马虎虎的做上了,到了交卷的是时间了,我交了卷收拾了一下就出了考场。
第二天,老师发了试卷我一看79分不及格,在那一刻我独自跑到走廊那边低声哭了起来,下午,校长说开始发奖状,看到我的好朋友赵慧龙站在领奖台上,我独自跑到教室里哭了起来,赵慧龙见我哭着跑到教室就扔下奖状跟我一起来到教室。
失败是成功之母再接再厉,我相信你一定能站在那你梦寐以求的领奖台上的我有激动地哭了起来。
分享,对于自私的人来说,它是一个枷锁:对于乐善好施的人来说,它是通往幸福的桥梁。
可是并不所有人都懂得这个道理,虽然我也曾经懵懂过,但经过一件事后,我对分享有了新的看法。
记得五年级快要期末考试得时候,老师给我们全班每人个发了一本复习册,还叮嘱我们要保管好,因为那是限量发行,人人仅有一本。但是粗枝大叶的我竟把它给弄丢了,我焦急万分,就在我惊惶失措时,我才想起向好朋友倾诉,于是我拿起电话筒,我一边拨着号码,一边还在暗暗平复自己慌张的心情,“喂?”点话筒那边传来了我的好友熟悉的声音,我感到很安全,很温馨,便开始向她述说我不幸的遭遇。
她听完后,很随意﹑敷衍地安慰了我,之后便挂断了电话。我心灰意冷地站在电话筒旁,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是心里隐隐有一阵阵刺痛,好像有一根针顶着胸口一般,正当我手足无措时,一声刺耳的门铃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我不满地嘀咕:“这么晚了,会是谁呢?”
当我打开门,我看到门前的盒子时,一种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是她!她把我的复习册找回来了!我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个小册子,我绽放出最美丽的笑容,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因为我知道的我的好朋友一定是为了帮我找复习册,才匆忙挂电话的,而我却误会了她……奔流的泪水通过分享,冲洗掉了误会,绽放了友谊的花朵。
原来,分享是如此伟大,它让真理如此伟大;让友谊不在虚幻;让一切变得那么真实。所以让我们学会分享,学会从分享中找到通往快乐的捷径。
分享?分享是什么?顾名思义,分享就是与他人共享精神或物质上的东西。
分享又会获得很多东西:把五个苹果分享后,得到的是一个苹果和四份快乐。
以前,汶川大地震时,看到一则新闻:‘我要建一所震不垮的学校“,如此豪言壮语,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点开一看,一个钢铁公司的的董事长,在原来捐款的数量上,又增加了7000万元。他说自己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受难者,从小父母双双逝去。他用自己的钱,与别人分享,与那些学校被震垮的孩子分享,得到了更多的快乐,得到了那些孩子的感激。
以前学过的《爱之链》,男主人公帮助老妇人风雪夜修车,却不图回报。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最终他的妻子也得到老妇人帮助了。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爱心,自己意外地获得了更大的回报。
分享,它是一种态度,它是一种精神,它更是一种美德。分享是我们获得欢迎的前提,是与人交往的关键,分享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有了宽容,就有了一切。
海和河分享轻风,海获得了辽阔;天空与彩虹分享阳光,天空获得了美丽;鸟儿与大树分享了安逸,鸟儿获得了快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句话也在揭示同一个道理:自己的快乐与他人分享,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一起分享,分享美好,分享快乐!
今天把影响力这本书读完了。它不像一般的书籍总是很肤浅的在表象探讨问题,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是透过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然后很深刻的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让人很受启发。但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来伤人,那么刀就是凶器如果用来切菜,那么它就是工具。
这本书主要讲了六方面的内容。
首先讲到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应该以另外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对此无动于衷,就像孔子说的要以德报德,而不是以怨报德。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运用了此原理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病人想要医生在做手术时能更认真更细心的照顾,就塞很多的红包,医生由于受到好处,根据互惠原理他们做手术时会更认真细心。企业为了更好的销售业绩,往往贿赂一些官员或者一些采购部经理,而这些官员或采购部经理由于互惠原理会给这些企业更多的订单和利润。
第二个是承诺和一致原理。此原理认为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就像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在公众场合总是表现的很虔诚,因为要受他们信仰的约束。比如和尚在饭店吃饭如果大鱼大肉的吃,人家就认为他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
第三是社会认同原理。此原理认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到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当很多人都去做某事的时候,原本觉得不对的事,只因做的人多了,这事也变成了对的了。在初中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订婚了还没有结婚就先***了,当时她挺着个大肚子来给我们上课,很多学生老师背后都对她指指点点。现在很多女人订婚了然后挺着个大肚子走进结婚的殿堂,也没有人说三道四,原因就是这太普遍了,没必要大惊小怪的。这样的转变,就是做的人多了,自然的被认同了。第四是喜好原理。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这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没有谁会对此感到惊讶。第五是权威原理。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让我知道了,你要想影响别人的看法就先亮明身份,你不想影响别人的看法就不要告诉他你的地位。第六是短缺原理。“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全面的影响,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我是一个不太愿意从众的人,通常别人鼓掌,不会引起我的鼓掌,我只会对自己认为值得的情况给予掌声,这使我主观上去忽略别人对其他事情的看法,也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如果我是生活在群次很低的人当中,我的这种做法会给我带来一部分的收获与不同,可能让我鹤立鸡群,让我变得出众,但是,一旦我生活在群次高的人当中的时候,结果就完全相反了,比如,别人都去上课,而我在寝室里逃课,别人都去参加讲座,我却悠哉的找朋友玩,我的这种做法遵循着一致性原理,让我为仍然做着出众事情而感到与众不同,使我失去了应该有的从众感。
柴静是央视一套“看见”专题节目的主持人,《看见》是她进入央视工作十二年的体会。作者从最初的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进入央视从事记者工作。记者应该怎么报道新闻,她一直坚持关注新闻中“人”的理念,在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事实和因果基础上,报道一个人,报道一个国家。
书中选择了留给作者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从看见不同的人物背后发生的事情,我们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本书中很多新闻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201X年11月 -201X年8月5日,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2016年“非典”对中国的肆虐更为严重。作者冒着生死的危险,前往北京“非典”重症病房采访报道,有些人认为,这些报道在制造恐慌!面对传染性很强的“非典”,医院没有做好“非典”重症患者与正常人的隔离、好多医务人员就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种可怕的传染病,没有做好最简单的消毒、卫生防护,造成了好多医护人员感染“非典”,好多医生殉职。事实上,面对“非典”比恐慌更可怕的是逃避、是轻慢、是无知。“非典”疫情开始时,有关部门封锁“非典”疫情消息,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后来政府作出了“非典”疫情每天公开,做好防护与救治工作,稳定了人民的恐惧心理。好在政府及民众从这次血淋淋的教训从得到了学习,在后来的“禽流感”疫情发生后,政府做到了疫情实时公开,科学有序的工作,战胜了“禽流感”疫情。
书中还报道了一个德国青年卢安克来到中国旅游后就留在下在广西做老师的事情。他的教育理念是要充分保护盒调动孩子们的天性,这就是现在的标准化教育相左,因而受到学校和家长排斥。卢安克说中国留守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他也说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基础就要看到成果。是啊,中国的教育中掺杂了太多功利性的因素。美国、欧洲、日本的教育很重视实践的,而且学生学的大都是也是有用,实践性的知识,因此,美国、欧洲、日本的创新性很强,他们引领着世界工业先进技术的潮流。中国学生从上小学就被灌输功利思想,以后怎么上初中、高中、大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国的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英语,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很少,这不是本末倒置吗?由于中国的大学教育不注重实践、创新,从而造成了培养出来大学生眼高手低、不能胜任工作,有些大学生重新返回职业技能学校学习才能胜任一些技术工作。再者,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什么很低,“中国制造”为什么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这就是因为中国的孩子们从小的创新性被压制了,一直长大后就麻木了,一味地服从,而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大批的本土大学生在企业、科研院所只能一味地重复别人的产品、别人的理念。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大部分都成为了别人的高级打工者,而不是老板。美国、就连日本也有很多诺贝尔科学家,中国一个都没有;国家对教育资金的投入都很支持,我们的教育模式是不是有问题,我们的教育功利不功利值得深思。
读了《看见》这本书获益匪浅,书中的章节较多,涉猎也多,我就仅谈以上两点感悟。
闲暇之余,拜读了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像是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 “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