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沃维纳格的这样一句话:伟大的才能比伟大的成功更不寻常。沉思片刻后猛然想起《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曾有这样一则故事,再次捧起书来细细品味,不禁莞尔。
故事大致讲述了东晋官员殷羡出任豫章太守,临行前,很多人托他带去他们自己渴望获得官职的书信。到了石头城,殷羡把书信全部扔到江里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致书邮。”
读完这则短故后曾对“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在其他书中看到沃维纳格说的那句话后才恍然大悟:殷羡不推崇这种“不走正道,贪图小径”的社会风尚,认为虽然获得了官职,也就是所谓的“成功”,还不如依靠自己的一言一行,学识才略从而获得自己的成功。所以“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更深层面的含义是:无用之才自不会得到赏识,而德才兼备之人定能得到重用。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贪图一时小利,放弃了光明和正义的大道,误入歧途,走向黑暗。这也许能获得些许利益,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更何况这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象征,一种不良的行为准则。与其走这偏门邪道还不如潜心向善,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虽然会比前者付出更多,但这是一次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更能使得到的成功更真实,得到也更为自豪和愉悦,何不一试呢?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对于将来不论是发展的过程还是种种鸿图霸业抑或遭遇挫折时的心态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为了得到赏识,得到成功,唯一也是必不可少的道路就是学习。学习就需要有“铁杵磨成针”的顽强毅力与勤奋刻苦的钻研态度,正如童第周所说的“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时,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浮者了吧。
不要一味地羡慕别人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更不要为了谋取利益而抛弃光明,那样只会像陷入沼泽地一般越挣扎陷得越深。唯有做搏击长空的雄鹰,金字塔顶上的蜗牛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明天。
我喜欢看书,喜欢以书知人,看过了书再去考究这本书的历史地位,作者身世等等。大概和现在好多人正好反过来。读《世说新语》这本故事集也是这样,以前学过的看过的都是选段,真的全面的看一下这本大概是中国最出名的故事书这还是第一次,下面我就记录下我读书的内容,就从它的《德行篇》说起吧。
说到魏晋人士的德行可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清高,他们的价值观全都放在与权贵世俗的反方向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性情。《世说新语》一开始就给我们讲了陈蕃礼贤的故事,陈蕃赴任不先去府衙,却要去拜访徐孺子,后来据说还在舍下只设一榻,徐孺子来了就放下利用,他一走就挂起来不让别人用,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礼贤下士是不错,可陈蕃的做法有点太清高了,就对一个徐孺子好,不知道别的贤士看了会作何感想。
李膺为人高标于世外,清高的习气可以说是标榜到世人景仰的地步,已经达到了后进之士到李元礼门庭都有跃龙门之感。李元礼还是有学问的,后学们到他的门下如沐春风,如跃龙门,算是无可厚非。现代的人往往却是相反,腹内没装着一分一毫,却自以为是,硬要把自己的门庭装扮成龙门,殊不知龙门只是一个象征,真人才是关键。
清高有时候还真是有用,荀巨伯去探望病友,正遇见贼人攻城,友人劝其逃命,其大义凛然,贼人到了询问,如实回答。贼人不由得慨叹:“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于是退兵。看来古时候的贼寇也都是有义之人,否则见到有义之人也不会退去。当下看来,你越是所谓的有义,就越发得傻,越发的叫人欺负。而无义的人往往还以有义气自居,其实不过是一个以利益,纵乐相伴的俗士罢了。
有学识的人从来不对自己的子女有什么偏见,陈纪(元方)的儿子陈群(长文)与陈谌(季方)的儿子陈忠(孝先)都夸自己的老子厉害,争执不下到了爷爷陈太丘(陈实)处,陈实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一碗水端平这应该是现在人最难办到的。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只为了升学率,往往看到的是那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于一点妄下断言,实在是误人子弟。
阮裕置办了一辆十分华美的车子,人们纷纷来借,有个人家有丧事想借但又不敢说。阮裕知道了就把车子烧了。真是厉害,现在人很难理解了,喜欢把东西弄好借出去与人同乐,真是德行所在。
想必大家小时候就知道管宁割席这个故事,人们由此往往看轻了华歆,其实华歆大概只是不和管宁的性格一样而已。从后面的事迹来看,华歆的清高比起管宁的略显做作的清高仿似更适合社会。王朗也算是读过圣贤书的,他和华歆一起逃难,有人要结伴渡江,华歆不答应,王朗倒是通人情,可船行到中央,贼兵追至,王朗这时候怕船重,想要抛下来人。华歆说,曾经我不同意就是想到此,而今既然事已至此就不能抛下人家。华王优劣由此观之可见一斑。至于王朗学习华歆在秋天招来子侄宴饮,大概正是如张华所说:“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阮籍为人十分谨慎,从来不臧否人物。阮籍如此也是有原因的。据说一次一个人把自己的母亲***了,阮籍说,***了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还***母呢?!司马昭听到了大怒问其原因。阮籍战战兢兢的说,***父亲是禽兽,***了母亲不就是禽兽不如么。虽然巧妙的.回答了晋文帝的问题,但是自己却知道了祸从口出。我们今天很多时候都祸从口出,没有阮籍的聪明却还以为自己圆滑世故,被人害了都不知道,真是可悲。
知恩图报的故事有很多,大都统一模式,其中顾荣施炙就是一个,顾荣把烤肉给厨师吃,于是后来有难厨子舍命相随,真是感人至深。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报,正是如此。
那个时候的人都讲孝悌,于是标榜出所谓的二十四孝。王祥卧冰就是其一,《世说新语》中又有了一则叫做王祥泣李。只不过把卧冰的主动改为替后母看守李树,母害之不得,以自己赤诚改变了后母之心。现在的后母,养子们不知道看没看过古人的故事,看过了可能也只是讥笑而已。
说到孝道,除了父母尚在的时候“事之以礼”,还有就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了。王戎、和峤均近亲亡故,“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魏武帝曹操就担心和峤了,担心他原因是“哀苦过礼,使人忧之”。刘仲雄却不以为然,和峤虽然备礼但是还是有意识的,是生孝,而王戎的却是死孝,以自己的性命为抵押的哭泣。(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现在的人父母死了倒是很愿意用“礼”的,父母为你做了一辈子,最后死后还真的能给你弄一批“礼”呢。
关于孝也有些机缘巧合的事,陈遗的母亲爱吃焦饭(锅巴饭),陈遗于是每次去打仗都收集焦饭,一次兵败逃入荒山,别人都饿死了,唯独他以饭得活。看来至孝还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有了孝子自然也会有忠臣,范宣八岁的时候手指受伤大哭,人问,疼不疼啊!他说不是为了疼才哭的,是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后来当官了洁行廉约。有人赠给他五十匹布,他不要,后来减半奉送还是不要,最后剩下一匹还是不要。最后对方乐了,撕下两丈说:“人怎么能让妻子没有东西做裙子呢”,范宣才笑而受之。现在的当官的不收礼,多不是嫌送得多,而是因为不够吧!
桓玄破荆州,要***荆州诸臣。罗企生与其有旧,他就暗暗的派人告诉罗企生:“要是向我谢罪,我就放了你。”罗企生说“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临行刑,罗企生又说:“昔晋文王***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于是桓玄还算是够意思没有***罗企生的家人。罗企生的母亲听说了,即刻把桓玄曾经赠给她的皮大衣烧了,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当然这最后一句我的评论人们大多喜欢反过来说,毕竟孩子比老子出名。
以上是世说新语的德行部分,在我读来上述文章颇有可读性。题目记作:《陈蕃礼贤》、《如登龙门》《难兄难弟》《有义之国》《管宁割席》《去之更远》《华王优劣》《王祥泣李》《戎峤俱孝》《洁行廉约》《罗母焚裘》《焦饭遗母》《阮籍至慎》《顾荣施炙》《阮裕焚车》。
脚,足也。人人有之。它最大的功用就是行走。行走在青青田间,行走在辽阔草原。跨过奔腾的江河,翻越险峻的山峰。我们都离不开它。
我们虽然人人有脚,但走过的路却各有不同。有时我们闲庭信步,有时又是来去匆匆。脚步有的铿锵有力,有的步履轻盈。有的脚踏实地,有的轻飘浮躁。无论我们怎样走,身后都将留下脚印。这串串脚印记录下我们走过的道路,记录下我们走出的七彩人生。
行走在天地之间,我们要去亲身领略大自然的秀奇瑰丽。古语说得好:“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真正深入到大自然中,才会懂得大自然的慷慨与内涵。徐霞客不惧艰险,走遍了祖国各地,众多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冬去春来,他用平凡的脚步铸成了非凡的地理学名著;为了遍识百草,李时珍放弃安逸平静的生活,踏遍青山人未老,几度行走在天地之间,才有《本草纲目》的诞生;马可·波罗更是雄心壮志,不远万里,横跨亚欧。戈壁沙漠、森林雪原都不足惧。他的成功再一次证明,只要一步一步走,没有走不出的路,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真正去做了,才会体味到道路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我们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会走的更高更远,走出天地,走向宇宙之间。
行走在宇宙之间,我们人类要探求太空的奥秘,宇宙的渊源。曾几何时,宇宙是那么神秘莫测,只是让人遐想,却遥不可及。只有在神话里才见的到那里的神仙。嫦娥、悟空何曾想到我们不会他们的法术,如今也能自由穿梭在星球之间。当阿姆斯特朗的的左脚踏上月球的时候,那个著名的脚印实现了人类的梦想。阿姆斯特朗也因此留下了“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的豪言。杨利伟、聂海盛、翟志刚也接踵步入太空。苍穹中,翟志刚迈出了我国太空事业的第一步。这一步显得是那么轻柔,那么舒缓。而这轻柔和舒缓的背后,更多的是汗水和艰辛。是呀,迈出这一步,我们用了几千年。这一步有力的证明了我们只要想的到,只要脚踏实地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能办得到。
浩瀚的太空静谧而美丽,深邃而幽远,她深藏的无尽的奥秘深深吸引我们去探求。我们已经跨越了一大步,我们还要跨出一大步。而我们无论能够走得多远,基础都在我们现在的每一天。
只有读破万卷书,才能纵横九万里。再宏伟的工程,再高大的摩天大楼也是一点一点盖起来的。通向太空的路就在我们点滴的积累,一步一步,越走越远。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但我们只要锲而不舍,就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我们就要坚持走下去。
朋友们,既然我们走过的路都会留下脚印,那为什么不把脚印留下得更坚实,更精彩。
我是一株小草,生长在城市的一个小小的角落。
在我身旁是一块大标语:禁止踩踏草坪。于是,我每天都迎着阳光,安逸地睡着,直到有一天……
“快,这有块草坪!”只见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抱着足球,向着他的同伴喊道。
“进了!进了,哈哈哈!”小男孩和他的同伴在我们身上欢快地奔跑着孰不知……
“哎呦,疼死我了!”我身旁的一位大哥叫道,我赶快去安慰他,却不知危险还不止一个。突然一只脚挡住了我头顶的太阳,整个世界都仿佛暗了下来,几位强壮的大哥用双臂支撑着,但都无济于事,那只脚正快速下降,我们能做的却只有默默地祷告,脚终于还是踩下来了,我们好几十位乡亲父老都齐刷刷地倒下,哀嚎地嚷着,一只大大的脚印被深深地印在了泥土上,我们一个个都头破血流,多亏了蚂蚁护士及时赶到,否则吾命危矣!
那帮孩子们兴许是累了,挥洒着汗水离开了。而我们一个个躺在担架上,哀嚎声不绝于耳。
第二天,我艰难地起了床,只见一位老师和那几个孩子又来到了这里,我赶忙叫醒大家,我们战战兢兢地等待着下一个命运的考验。
“昨天是你们在这踢球?你们没看到这儿有标语吗?看看这些小草都被你们踩折了,这儿还有脚印呢!”这位老师严厉地训斥着这几个孩子,他们头都不敢抬一下,个个面红耳赤。
听到这里,我们这才放松了警惕。
一场雨过后,脚印渐渐淡去,我们用惊人的顽强的生命力恢复了健康。小小的脚印,让我们伤亡惨重,脚印,请别在草地上留下!
记得我7岁那年,是我四年级的期末考试,在那次考试之前,我每天都会很认真的把老师复习的内容都再看一边,看看自己是否都掌握住了。就这样度过了短暂而紧张的复习阶段。
在星期三我们三年级的学生都走进了各自的考场,我们先考了语文,我一看语文这么简单,心理就想;“这么简单的卷子,一百分肯定志在必得了。”我马上看了卷子,立刻动了笔,但做了一会儿就有一道题不会做了,我左思右想急出来了一身汗。最后终于想出了答案。剩下的题,我再也不敢轻敌,都认认真真的把题的意思弄懂了再做。
第二场考的是数学,那时候我数学学的最好,所以我只用了10分钟就做完了,所以我有的是时间检查卷子,检查出了三道错题,少失了三分。
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期末考试我取得了好成绩,只要认真付出就会有收获。
我喜欢看书,喜欢以书知人,看过了书再去考究这本书的历史地位,作者身世等等。大概和现在好多人正好反过来。读《世说新语》这本故事集也是这样,以前学过的看过的都是选段,真的全面的看一下这本大概是中国最出名的故事书这还是第一次,下面我就记录下我读书的内容,就从它的《德行篇》说起吧。
说到魏晋人士的德行可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清高,他们的价值观全都放在与权贵世俗的反方向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性情。《世说新语》一开始就给我们讲了陈蕃礼贤的故事,陈蕃赴任不先去府衙,却要去拜访徐孺子,后来据说还在舍下只设一榻,徐孺子来了就放下利用,他一走就挂起来不让别人用,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礼贤下士是不错,可陈蕃的做法有点太清高了,就对一个徐孺子好,不知道别的贤士看了会作何感想。
李膺为人高标于世外,清高的习气可以说是标榜到世人景仰的地步,已经达到了后进之士到李元礼门庭都有跃龙门之感。李元礼还是有学问的,后学们到他的门下如沐春风,如跃龙门,算是无可厚非。现代的人往往却是相反,腹内没装着一分一毫,却自以为是,硬要把自己的门庭装扮成龙门,殊不知龙门只是一个象征,真人才是关键。
清高有时候还真是有用,荀巨伯去探望病友,正遇见贼人攻城,友人劝其逃命,其大义凛然,贼人到了询问,如实回答。贼人不由得慨叹:“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于是退兵。看来古时候的贼寇也都是有义之人,否则见到有义之人也不会退去。当下看来,你越是所谓的有义,就越发得傻,越发的叫人欺负。而无义的人往往还以有义气自居,其实不过是一个以利益,纵乐相伴的俗士罢了。
有学识的人从来不对自己的子女有什么偏见,陈纪(元方)的儿子陈群(长文)与陈谌(季方)的儿子陈忠(孝先)都夸自己的老子厉害,争执不下到了爷爷陈太丘(陈实)处,陈实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一碗水端平这应该是现在人最难办到的。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只为了升学率,往往看到的是那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于一点妄下断言,实在是误人子弟。
阮裕置办了一辆十分华美的车子,人们纷纷来借,有个人家有丧事想借但又不敢说。阮裕知道了就把车子烧了。真是厉害,现在人很难理解了,喜欢把东西弄好借出去与人同乐,真是德行所在。
想必大家小时候就知道管宁割席这个故事,人们由此往往看轻了华歆,其实华歆大概只是不和管宁的性格一样而已。从后面的事迹来看,华歆的清高比起管宁的略显做作的清高仿似更适合社会。王朗也算是读过圣贤书的,他和华歆一起逃难,有人要结伴渡江,华歆不答应,王朗倒是通人情,可船行到中央,贼兵追至,王朗这时候怕船重,想要抛下来人。华歆说,曾经我不同意就是想到此,而今既然事已至此就不能抛下人家。华王优劣由此观之可见一斑。至于王朗学习华歆在秋天招来子侄宴饮,大概正是如张华所说:“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阮籍为人十分谨慎,从来不臧否人物。阮籍如此也是有原因的。据说一次一个人把自己的母亲***了,阮籍说,***了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还***母呢?!司马昭听到了大怒问其原因。阮籍战战兢兢的说,***父亲是禽兽,***了母亲不就是禽兽不如么。虽然巧妙的回答了晋文帝的问题,但是自己却知道了祸从口出。我们今天很多时候都祸从口出,没有阮籍的聪明却还以为自己圆滑世故,被人害了都不知道,真是可悲。
知恩图报的故事有很多,大都统一模式,其中顾荣施炙就是一个,顾荣把烤肉给厨师吃,于是后来有难厨子舍命相随,真是感人至深。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报,正是如此。
那个时候的人都讲孝悌,于是标榜出所谓的二十四孝。王祥卧冰就是其一,《世说新语》中又有了一则叫做王祥泣李。只不过把卧冰的主动改为替后母看守李树,母害之不得,以自己赤诚改变了后母之心。现在的后母,养子们不知道看没看过古人的。故事,看过了可能也只是讥笑而已。
说到孝道,除了父母尚在的时候“事之以礼”,还有就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了。王戎、和峤均近亲亡故,“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魏武帝曹操就担心和峤了,担心他原因是“哀苦过礼,使人忧之”。刘仲雄却不以为然,和峤虽然备礼但是还是有意识的,是生孝,而王戎的却是死孝,以自己的性命为抵押的哭泣。(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现在的人父母死了倒是很愿意用“礼”的,父母为你做了一辈子,最后死后还真的能给你弄一批“礼”呢。
关于孝也有些机缘巧合的事,陈遗的母亲爱吃焦饭(锅巴饭),陈遗于是每次去打仗都收集焦饭,一次兵败逃入荒山,别人都饿死了,唯独他以饭得活。看来至孝还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有了孝子自然也会有忠臣,范宣八岁的时候手指受伤大哭,人问,疼不疼啊!他说不是为了疼才哭的,是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后来当官了洁行廉约。有人赠给他五十匹布,他不要,后来减半奉送还是不要,最后剩下一匹还是不要。最后对方乐了,撕下两丈说:“人怎么能让妻子没有东西做裙子呢”,范宣才笑而受之。现在的当官的不收礼,多不是嫌送得多,而是因为不够吧!
桓玄破荆州,要***荆州诸臣。罗企生与其有旧,他就暗暗的派人告诉罗企生:“要是向我谢罪,我就放了你。”罗企生说“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临行刑,罗企生又说:“昔晋文王***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于是桓玄还算是够意思没有***罗企生的家人。罗企生的母亲听说了,即刻把桓玄曾经赠给她的皮大衣烧了,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当然这最后一句我的评论人们大多喜欢反过来说,毕竟孩子比老子出名。
以上是世说新语的德行部分,在我读来上述文章颇有可读性。题目记作:《陈蕃礼贤》、《如登龙门》《难兄难弟》《有义之国》《管宁割席》《去之更远》《华王优劣》《王祥泣李》《戎峤俱孝》《洁行廉约》《罗母焚裘》《焦饭遗母》《阮籍至慎》《顾荣施炙》《阮裕焚车》。
九月的温哥华虽然是秋天,但阳光依旧灿烂,依旧温暖。杨光雕在树叶上树叶和食指一起挡住了部分光芒,阳光在叶子上闪闪发光,吸人眼球;落在地上的时候,树的倒影又落着点点金黄。从远处看,这就是一幅画。习习凉风吹过人的脸颊,一股两双又从心里萌生。马路上,一群鸭子正在街头游荡。
领头的是鸭妈妈,鸭妈妈脖子微弯,形成一个好看的弧度,翅膀在周围紧紧的粘着,脚步平稳。鸭妈妈身后跟着好几只小鸭,小鸭们三三两两,有的紧紧的跟着,生怕不小心,就被鸭妈妈甩了;有的则跑到前面,和一只小鸭嘎嘎的讲了起来,声音还放得很低,还怕妈妈知道似的;有的大概还是第一次来,东张西望,打量着四周,眼睛里满是好奇,还有的因为走得慢,看到要离队很远了,又急匆匆的跑向前,但一会儿就落队了。鸭妈妈扭头看小鸭在干嘛,嘎——,鸭麻麻带着怒意长叫一声,小鸭们看见鸭妈妈生气了,自觉不对,便乖乖站好,排成一列。鸭妈妈又嘎嘎嘎嘎嘎的叫起来,像是对小鸭说“要过马路了,马路上危险,要乖乖听话,好好走路。”鸭妈妈走上马路,车子都停了下来,鸭妈妈又向小鸭叫几声,小鸭们赶忙跟上去。但不一会儿就变成之前那样,该说的说,该玩的玩。突然,听见了“扑通”的落水声,然后就是“嘎嘎”的尖叫声。
鸭妈妈立刻回头查看,发现几只小鸭在马路上玩耍,没有留意到下水道,结果全部掉了进去。掉进下水道的小鸭十分狼狈,黑色水使小鸭身上干净的毛变的乌黑,它们大声尖叫着,仿佛是在说:“妈妈,我错了,我不应该不听您的.话,可是妈妈快把我们拉上去啊!”而鸭妈妈急得在下水道周围团团转,大声尖叫着好像在说:“哎,你们几个,又不听我话,真是的,别说你们了,连你们的妈妈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小鸭们的力气有些不足了,叫声也渐渐小了。
鸭妈妈突然想到了什么,它冲到人群中,一部分和留在这里看同伴,另一部分则和妈妈一起去。鸭妈妈在人群中大声鸣叫,不停扇着翅膀,想告诉人们救救它的孩子,但人们都不懂它的意思,只是人越来越多了。这时,一位巡警说道:“我去看看吧,这只鸭子好像遇到了麻烦。”鸭妈妈一看有人懂她的意思,转身便朝下水道跑去,巡警跟着鸭妈妈来到了“出事地点”。巡警一看下水道的小鸭,恍然大悟,转身问人们有没有网兜,人们一听,带网兜的立刻将网兜拿出,递给巡警,巡警立刻用网兜将小鸭捞了起来。小鸭刚上来是还有点发臭,全身脏兮兮的,估计在水里待久了,啰啰嗦嗦的,巡警打了盆水,给小鸭擦干身子,小鸭干净了许多,身子也不发臭了,但水还在一滴一滴往下滴。鸭妈妈朝巡警和人群叫两声,放佛在说谢谢。然后便带着小鸭走了。
巡警目送着鸭妈妈和小鸭离开,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人们散去了,而小鸭们的脚印则留在了路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