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起童年时代的那一天,雪花飘呀飘,下了一夜。清晨,我还睡意朦胧,但妈妈却一脸惊喜地叫我起床。向窗外望去,我顿时来了精神,一口气爬起来,迫不及待地穿好衣服,飞奔出去,叫上邻里家的几个好朋友,满心欢喜地跑到园子里。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突然,不知哪个小伙伴想了个好主意,“哎,都围起来,不如我们堆个大雪洞吧!”伙伴儿都高兴地点了点头。可是要怎么做呢?大家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最后,我们决定,采用我的意见:先堆一个超极大的雪堆,然后再从中间挖个洞。大家忙忙和和,不久,大雪洞做好了,大家进进出出,别提有多开心了,我从雪洞中探出可爱的小脑袋,红润俏皮的小脸加上可爱的毛绒帽子,陪衬着这纯洁的白雪,成了整个童年最美的画卷。
两年后,我长大了,变成了少年,妈妈也去了环保单位工作,做了一名清洁工。快到小年的一天早上,才刚刚五点多,妈妈就没影了。饭菜都在锅里,吃完饭后,背着包出去玩了。走到街道上,看见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最令我惊奇的是,环卫工人竟然把雪修成了梯形,在街道两边,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远远望去,像白色的小长城一样,它凝聚着家乡人们多少的.勤劳和智慧啊!晚上,妈妈约我一同去逛街,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映着白色小长城,独具北国特色,不禁想到新年就要到了,家家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相聚在这喜气洋洋的桃山,多么幸福啊!
“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是那树上、房顶上自然的白雪,街道两旁被打扮过的白雪,还是带给我无限童趣的白雪洞,总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而我的外婆,却执拗地揽下一堆事物,独当其苦。新鲜的蔬菜街上有小贩频频叫卖,鸡鸭鹅不远的菜场亦有供应。明明一切都有现成的,外婆却偏偏费心费力徒手栽培、获取。傍晚,外婆归来。炊米饭、炒青菜、炖鸡汤,菜肴被一一端上桌。我和外婆一人一张板凳,面对面,开始晚饭。她又搬来酒坛,舀出一小勺白酒倒进杯中。劳作一日,几口酒能缓解身心的疲惫。夕阳的余晖洒满整个庭院,圆滚滚的老猫在地上打盹。这是清苦的日子,却也是幸福唾手可得的日子。看着外婆安详的脸,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所谓“苦”——那都是不解内情的局外人的误解。心甘情愿喜欢做的事情,累也罢苦也罢,当局者所体味的,只有那层层的“苦”之下,藏掩着的“趣”吧。人生之路,漫长且多阻。一个人倘若能够苦中识趣,是否可以活得更恣意、自在些呢?我不禁有些怅然。
《千钧一发》是昨天晚上无聊看的一部科幻片,我不属于非常喜欢看电影的人,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我从来没有想象过未来人来会是什么样子,只有在以前的作文课上写过类似的敷衍老师的作文,还有高中的时候和朋友看见很多新生身高不及我们高便预测未来的人会越来越矮,然后像青蛙一样,现在觉得真是属于那个年纪的奇怪想法。
这部影片的背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自然生产没有经过基因筛选而生下来的小孩是有缺陷的,不可以进入社会的高层,成为社会精英,而在成为受精卵后经过精心筛选的人都是优质的人类,不再会有缺陷,而故事的男主角则是所谓的缺陷人,在影片中,他不相信命,不相信科学定律,只相信自己,历经波折,实现了升空的梦想也赢得爱情。
影片很多镜头都可以表现出男主角不信命,比如说离开家去追随梦想,通过科技改头换面,面对升空需要应对极大的体能训练,医生通过科技预测三十岁便会死亡他仍然好好地活着。但是印象深刻的是当他的弟弟认出改头换面的哥哥的时候,他们两个去比赛游泳,从小到大都是身体强壮的弟弟比哥哥游得远,但是这一次哥哥比弟弟还要游得远,甚至他救了落水的弟弟。弟弟问男主角他是怎么做到的,男主便说,这是我的方法,拼了老命也不要放弃。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人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放弃,比如我,放弃过很多事情,浪费了很多东西,但是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还有退路,男主角并没有退路,他想要实现升空的梦想,他被断言只活到三十岁,而我们身后还有父母,父母会对我们说别太累了,放轻松点,可是正是因为这些说辞让我们自己也安慰自己,别这么累了,让自己过得开心的,何必这么难过,这是这样的想法我们会一步一步放弃做到极致,逐渐变得平庸。
这两天也一直在得到一个感悟,优秀的人得到的资源是最多的,掌握的信息是最多的,成为优秀的人,别人才会知道你,认识你,赏识你。大学四年,优秀和平庸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优秀的人认识的老师,得到的奖励很多,平庸的人只能呆在那个自己的世界里,面对困境没有办法,比如说钱吧,优秀的人获取金钱的方式比平庸的人更快捷,而平庸的人只能做苦力做繁琐的工作获取金钱。进入社会,优秀和平庸的人的差别会更加明显。到底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别呢,我想思维模式是最主要的原因,思维方式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成败,很多人遇事会说算了吧,差不多就行,但是很多人会试一试,再试一试。
高中的时候我也有过不信命的时候,那时候看了一本叫做《吸引力法则》的书,想象自己会考上西安的学校,因此比平常人努力一倍,那也是我最奋不顾身的一次,尽管没有考去西安的学校,但是我也安心了。然后大学三年甘于平庸,甘于逃避,现在的确是需要改头换面的自己。这部影片带有鸡血的成分,并没有让我正能量爆棚,我想我需要的是坚持。
看完《千钧一发》这部电影后,我就想到这句台词:你有决定权,什么是不可能的。
缺陷不是限制梦想的和成就的理由。像有口吃的憨豆先生能够能在喜剧打下一片天地;像长有龅牙且有小儿麻痹症的罗斯福能够连任四届总统;像长得像外星人的马云能够成为大众的男神......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也是,在一个基因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他没有像绝大多数有基因缺陷的“瑕疵人”一样,接受现实,放弃梦想,始终怀揣的自己的航天梦想,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自信是成功人士的共性,对于有缺陷的人来说,首先要克服的便是没有自信。电影的主人公由于自然出生,基因有缺陷,通过基因分析:寿命预估只有30岁,99%的可能性会得心脏病,而且比他小两岁的弟弟长得慢,每次游泳都会输给他的弟弟。连他自己的父亲也都不相信他能够有一点点成功机会,只是建议他去扫地。但是他在最后一次游泳中赢了他的弟弟,让他找到了自信:那一刻让我相信其它事情也有可能。
最终强大的决心和不懈努力让电影的主人公能够跨越重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并收获忠贞的爱情。看到文生扫地的时候悄悄的坐到办公位上去体验,工作之余坚持锻炼身体,熟背航天专业的各种书籍等这一段的时候很有感触。因为自身有缺陷,所以付出的定当比别人更多,才能有机会脱颖而出。当他在得到其他人种种帮助的背后,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做的比更多的人都优秀,让所有人都愿意去帮助他。
基因决定你开始的的地方,而努力决定你结果的地方。一部有瑕疵而评分很高的科幻电影,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励志电影。一开始的完美不一定是完美,过于完美反而会承受太大“必须完美”的负担。而不完美的基因却赋予了未来更多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只要有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和坚持,一切皆有可能。
就如“维拉斯的`雕像”一样,没人知道他最美的双臂是什么样的。
在我心中,《千钧一发》无疑是和《雪国列车》一样极其优秀的电影。一部电影有多张面孔,它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明星演员加持;既要迎合观众趣味加上爱情戏,又要在宣传上突出科幻主题。然而,在我看来,它最耀眼的地方在于,将基因技术对政治、社会格局的影响刻画得如此合理。
其实互联网发达了以后,对人的资料的搜集变得越来越精确。比如,这个人在我们后台的评分是多少,有多大的可能会买我家的产品?评估一下他的购买力可能是多少?给他推送宝马的广告还是二手汽车的广告?
看上去“平等”的人,此刻变得极其不平等。但是我们都知道,一定会变得这样。很显然,因为这样效率更高。效率更高的会淘汰效率更低的。微信里你们收到的广告可能都不一样。
当有一天这种做法蔓延到基因的时候,就变得很可怕。就像妇女参加劳动,引发了女权运动的兴起;南北战争期间发动黑人,引发了解放黑奴运动;一战大量平民参战,大大提高了战后平民的地位一样,当基因可以随心所欲地修改,将深刻地改变地球人的政治格局。
在古代,掌握祭祀、治病、拥有对各种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解释权的祭司和其他宗教阶层是政治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那么在后基因革命时代,基因工程相关的顶尖工程师也会被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
由于挑选后基因的个体,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因此掌握更多资源的阶层会优先采用基因工程。而后代的优秀这又放大了他们的优势。所以,社会的马太效应会相当显著。他们的劣势可能在于,没有足够的基因突变去试错。毕竟试错成本很高。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民间试错结果不错的个体,将其吸纳进他们的基因库里面去——他们可能将那个个体吸纳进精英阶层,但是,更可能的是,你是一个自然受孕的平民,你的基因相比他们又各种小缺点却具有一个所有人都没有的优点,于是他们偷走了你的一根头发。一根头发足矣。并不需要将你吸纳到精英阶层以促进阶层流动。“阶层流动”已经没有太多必要。强者恒强。
人口数量等传统政治中的加分项的重要性会大幅降低。
以后逆袭的标准就是:可以支付基因工程的费用,生下一个基因完美的后代并抚养长大。这样,下一代就比你这一代强多了。
电影中,缺陷人的美丽故事很可能不会发生。更可能的是,他根本混不进去。混进去了也很难混得好。但是作为电影来说一定会这么写,很可以。
另外两对人物关系也很有意思:基因工程人弟弟VS缺陷人哥哥;缺陷人VS前游泳银牌获得者如今的残疾人。
最后他自***了。这是一个悲伤的股市。他kiss了缺陷人的女友。那一刻他一定很开心吧。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发射的窗口期,好像是六七十年里只有几十天。所以leader才要千方百计让发射顺利进行。六七十年是个有趣的时间长度,这意味着,有的人训练一生,都注定不能上天。那么,如何保证人才不断档?下一个窗口期可以飞的人可能是他们的师弟、学生,如何保证他们的积极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