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本书便是一个下午,在饭桌旁被子里。长大后却好似一种压力,逼迫着文字塞进倦怠的眼皮。
我逼迫着自己在充斥着蝉鸣的夏天里翻开别扭的死板古文,只感日光粘稠,烦闷。是从什么时候,读书有了目的性,书桌的角落不再是翻烂的书取而代之的是名师推荐书目及作文书。小时候最喜欢写作文,因为可以写下我无边无际的天马行空,而成长后的考卷看似语句绚烂中心统一但感情空洞,600字只是为了谋条生路,800字也仅仅只是因中心偏离,生拉硬扯,读书好像只是为了让改卷老师知道你读过这本或那本书,语句高级,硬是要从普通里跳脱出来。
我明白,我丢掉了我最初读书的样子,开始对最初的热爱麻木,弄丢了生命的精神碎片。我想,我应该回头看看,这条路到底是布满荆棘,还是沿途鲜花,不要只盯着春雨后的泥土,说是泥沼。
对于古文,不再一心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而是穿过千年历史迷雾,坐在草蓬里,面对面与那古人坐着,听他讲着今日碰得到离奇事儿,不再是难懂的《聊斋志异》。去看那遍历世事之后,依然一笑作春温的苏轼,在你跌倒后仍能看当下和煦阳光,不觉刺眼。在阳光无法抵达时,也能看余华的.《活着》与命运和解。黄昏来临,没有椅子那便就地躺下看夕阳。仍是深夜,那就去期待黎明,听夜深人静,看满天繁星。
读书仅仅只是热爱,而不是高级的标志,别赋予太多功利,看作是考试的方式。如果这样想,那边丢失了太多沿途的美好。
将语文阅读,不再当做丢分的大区,看着人情世故,不再一心怀着答题模板,油盐不进。为何不去像平常那样,将故事带到心里,去思考它的意义。
不要将阅读看作分数,而将它看作你的心奔波一天歇脚的驿站。重拾本真阅读的热情,无论是阴雨,风雪,云山新绿,都能轻快地踏上脚下的文学之路。
走在路上,豆大的雨滴从天上极厚的云层里落下来,打湿了地面,也冷了她的心。一个人漫步走到海边,刚才家里所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
一个个摔盘子的声音夹杂着几声咒骂,回荡在耳中。她抱着腿,蜷缩在床上。尽管门已经被她关的紧紧,却怎么也阻挡不了从外面传进来的一声又一声的吵架声。也不知过了多久,外面的声音似乎已经停歇,便壮着胆子打开了门,迎来的却是空荡荡的房子。想起以前曾经嫌弃过房子太小,现在面对一间空房,只有她自己一人,显得房子多么大,她自嘲了一下,背起背包出了门。够了!她受够了!
现在雨没那么大了,她面对着大海,吹着风,看着夕阳徐徐傍依着山,逐渐消失在地平线里。夜幕渐临,她却不想回家去。她害怕听到摔盘子的声音,害怕听到父母互相咒骂,更害怕一个人面对空得可怕的房子。夜晚的风格外刺骨,她拉了拉衣领,缩了缩,继续面对着大海,也不知道想做什么,就这样待着。
忽然之间,似乎传来一阵着急的声音,她摇了摇头,是幻觉吧?又笑了笑自己的无知。声音越传越近,猛地抬起头,是母亲!母亲的样貌是那样熟悉,可在如今却显得那样沧桑。透过母亲向后看,只见父亲口中喃喃有词:“找到就好!找到就好……”
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房间的大门敞开着。没有摔盘子的声音,没有父母互相的咒骂声,也没有空荡荡的房间。只有一家人温馨、恬静的浅眠声。
皎洁的月亮在空中悬挂着,静静地诉说家的故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所描绘的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炮迎新的热闹场面。
除夕之夜放鞭炮这似乎是一种不会被人忘却的传统。从我记事之日起就对每年除夕凌晨12点的炮声记忆深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时间点里每家都会放开门炮辞旧迎新,在新年里讨个好彩头,你能想象上百花炮声在空中此起彼伏地爆炸,那种光亮,那种声响,怎一个震撼了得呀!即使你熬不到这么晚,相信这震耳欲聋的炮声还是会把你叫醒的。
每年除夕,爷爷、伯伯、老爸都会准时从被窝中爬起来放鞭炮,对他们而言,这已是保持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了。他们不需要闹钟,却总是那么准点,或许是他们的心灵感知新年的气息比我们更早更准吧!
我一直认为,乡下的年味儿比城里要更浓些,因为这份“美味”中加了更多调料,纯朴、感恩与真诚。城里的路旁商店张灯结彩,这是他们对新年的期许,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但这其中不乏有些应付之意,过多花哨的装饰只是随了大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较而言,乡下人家门上贴的更有寓意,这些对联并不昂贵,并不华丽,却寄托了一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都说平凡之中见真情,对联不也是如此吗?
年味儿要与家人共同分享,所以除夕也就少不了与家人共进晚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物质需求的提高,“年夜饭”人们更热衷于去饭店吃。一家人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吃着现成的饭菜,吃完结账就可以走了,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呢?但在乡下大多数人家都是在家里吃,即使比不上饭店菜品的美味,但这是家人亲手烹制的,里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即使比不上饭店用餐的方便,但与家人一起劳动是开心的,充实的,享受的。我们吃的不是美味,是气氛。只要一家团聚,一起吃饭,我相信,无论饭菜的丰盛与否,大家都是开心的。 =
吃完年夜饭干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看春晚了!虽然现在对春晚的意见褒贬不一,但依然不减低人们对春晚的热情,很早就开始关注春晚了,除夕晚上8:00,春晚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说说笑笑,体味春晚带给我们的乐趣,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
除夕,除旧迎新。年味儿,充斥心田。希望人们可以在新年中过的更轻松、更舒适、更愉快。如老虎般虎虎生威。
春节到了,火红的牛年拉开了帷幕。我和爸爸决定去寻找年味。
年味在夫子庙五彩的花灯中。五彩缤纷的花灯让我们目不暇接,有兔子灯、有南瓜灯、有荷花灯……因为是牛年,所以我最喜爱的就属金牛灯了。它那双圆圆的眼睛,让我感觉到了一股吉祥的气氛;弯弯的嘴巴,像一个月牙。它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那金灿灿的牛角了,像两个有力的拳头对在一起,真是牛气冲天啊!
年味在美味的菜肴中。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准备丰盛的晚餐,我家烧了各式各样的菜,有春卷、红烧肉、素什锦……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那美味的素什锦了,里面有菠菜、香菇、豆芽、木耳、青菜和豆腐,素什锦象征着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美好期望。
年味还在一声声祝福中、一串串红灯笼中,一副副对联中……x年的年味真浓!
大年三十,饭桌上,爷爷奶奶不约而同地说,今年过年的气氛不够浓厚。仔细一想,确实有点儿。
如今,不少人都在抱怨,年味淡了!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并品尝过往昔浓浓年味的中老年人,面对时下渐渐远去的年味,内心难免会涌上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来。
小的时候,我特别盼望过年。除了过年能穿新衣裳、拿压岁钱之外,过年放鞭炮更是一件让人感觉新鲜刺激、体验自由欢乐的事。如今,人们富裕了,过不过年早已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了,春节就仿佛是一个平常的假期。
所谓年味淡了,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旧时“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那种强烈期冀,那种“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的倒计时氛围,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找不到合适的由头和载体。在殷实之家,平日的生活与过年时的生活,早已融为一体。这样一来,过去人们平日里省吃俭用,过年时大肆铺排张扬的习俗,便也就永远失去了存身的空间。结果,过去因全身心操办年节而提起来的心劲没有了,浓浓的“年味”,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
从精神层面来说,旧时所谓的“年味”,又主要体现在到处洋溢着一种拜亲谒友的浓浓氛围,以及对天地君亲和诸路神仙所要表达的虔敬之类的.民间崇拜与民间信仰。可如今,即便走亲访友,也无需再做太过复杂的安排和准备,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者发封e-mail,所有的亲情、友情的表达都能实现。但是,对于情感的表达,再精彩华丽的语言,与以往那种正式的登门造访相比,也都显得苍白和平淡了许多。而借助鞭炮、对联、福字、年画、年糕、元宵、灯谜等等构成了庞大深厚的年文化的工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已变得可有可无。而新流行的种种“都市文明”元素,不仅难以营造出一种旧时过年的文化氛围,更难以承受传统年文化的传承重任。这样一来,浓浓的“年味”,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支撑。
这一个新年,让我深切感受到,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在的年味,而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春节文化。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完全应该将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春节文化发扬光大,使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也让年味变得更浓烈,更香醇,更加喜气洋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