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04年的科教大片,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宇宙与人》,因为当时似乎是作为破除伪科学的任务来进行的,基本所有单位和学校都会组织大家观看。我看过两遍,父母单位组织时看过,学校组织时又看了一遍。
也许大家一直对科教片从来就没有什么好感,但《宇宙与人》确实让我耳目一新。一方面因为影片运用了大量三维动画(长达45分钟,把宇宙和很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在15分钟内的真实画面中,编导也煞费苦心,选用了许多色彩艳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而且大多采用快镜头的拍摄方法,与三维动画相结合,让人从宇宙的角度看待岁月的流逝、空间的转移,给人一种时空感、沧桑感。
另一方面,影片中也饱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表达,处处体现着一种宇宙与人的关系,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类。在宇宙中,像地球这样刚好具备产生生命所有条件的星球是十分稀少的,至今能确切肯定的也只有地球。而在地球上数以万计的生命中,又只有人类进化出了智能。经过了几十亿年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地球正处于最稳定的运转时期,是最适合居住的:大气层挡住了有害的射线,让温暖的阳光抚摸大地;月亮经过长期的公转,减慢了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每天都有24个小时,正如影片中所说“月亮给了我们足够做美梦的时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舒适、祥和的时期。作为智能生物,人类是伟大的;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是幸运的。
还记得这样一组画面:当影片快要结束时,所有的生物,从原始到现代,按时间渐次出现在一级一级的阶梯上。阶梯不断旋转,镜头不断升高,在音乐缓缓达到高潮时,人出现在了阶梯最宽的顶层,傲首生灵,眺望前方。顿时让人感到一种心潮的激昂、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人类的自豪、生命的骄傲。这种感觉并不是人类随意主宰地球的权利,而是珍惜生命、爱护地球的责任与使命。“more power, more responsibilities”,这也是作者想要通过影片告诉我们的。
其实,科教片、记录片可以算是很好的电影题材,虽然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令人窒息的绚丽特效,但其内容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近年来的题材如《故宫》、《圆明园》等,无不以自己磅礴厚重的历史底蕴征服观众,看似缓慢的节奏和娓娓道来,却带领我们在宏伟的时空中穿梭。
也许《宇宙与人》的创作初衷并不是与伪科学作战,仅仅是作者自己的创作流露。但特定的时期赋予了它这个意义,正如影片播放前加上了一个宣传破除封建迷信的短片一样,但也一定程度上为历来就缺乏商业宣传和炒作的科教类电影推波助澜了一把。无论如何,《宇宙与人》还是值得一看的:人因为宇宙而生存繁衍,宇宙因为人而更加精彩。
汉语言文学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在选择最佳的方式将权利留给学生,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多的和学生交流,通过文化的熏陶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最重要的是,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教育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引导和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笔者认为,各大高校也应该逐步增加对该类课程的投入力度,充分重视起来,力求通过汉语言文化的熏陶和文化素养的沉淀,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校人才。
1.科学化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呈现出繁杂的现象,教师往往直接提出教学目标,没有进行宏观设计与全面思考。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构建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
2.人文化地设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1)融入文体学内容为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具有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运用英语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纳入文体学知识和文体分析,其主要任务是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研究各种文本的语言特征,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文本表达的内容,进而学会在不同场合恰当地运用语言。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语言中的某些成分被约定俗成地赋予了一定的文体色彩。学生只有了解语言中的文体功能,才能理解其文化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文体洞察力和分析文体的能力上,帮助学生了解“为什么”和“怎么样”才能使文本具有特定的意义。如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为主,从文章的语音效果、词汇特点、句法手段、语篇组织结构等相关的文体标志,去分析一篇文章独特的且与主题有关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英语文章的能力。学生只有了解英语文体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英语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英语欣赏水平,以及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如在以“范文教学”为特色的中国外语专业教学中,文体分析大有用处。(2)融入人文性的教学内容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学习策略,还要教会学生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自主的意识。大学综合英语课程设置了一些有关人生、人性、积极心理学、情绪处理、理想与现实以及幸福感等方面的主题,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或他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向学生输入积极、正面的情感,在人性化的互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为学生步入社会铺垫人文关怀。
3.有计划地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学生的人文意识
(1)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而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注重想象性和多样性的生活,把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来说,人文精神都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缺的。只有弘扬了人文精神,社会才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人才活得有意义,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往往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等特征,给人以力量感。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耳濡目染地形成顽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想,善于思考,发奋学习。而这,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人才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正是培养高素质的人。(2)学生的人文意识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人文知识缺失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功利化等方面。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所有在校大学生,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教师必须利用好这一阵地,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没有科学传播的教育,只能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人文影响的教育,只能传授知识,也不是教育,科学性和人文性是人才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只有回归生活,回归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回归人的成长,才能找到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其中也不乏盛世,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可能高于现在,但是对于那时环境污染的记载却几乎没有。而在近一个世纪里,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中,环境被严重破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人类的生存条件日渐降低,许多的生物已经绝种,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为何?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我国博大精深文化中的一句。我认为非常有道理。最近的一个世纪,科技的兴盛,创造了无数的前所未有,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科学技术的运用发明了更多的产品,也使人类的***更加膨胀,带来了战争,于是大量开发矿产,破坏地形地貌,破坏了生物链,最终也破坏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在我国五六十年代,庄稼所用的肥料都是有机肥,用家畜的粪便或用河道里的於泥,腐烂的草,土地的特性得到保持,但在使用化肥农药后,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土地日益酸碱化,农作物也受此影响,而这种现象要大自然用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减弱。另外,河道中的淤泥日益增多,破坏了生态环境,加上工业污水使鱼儿无法生存,前些年,太湖大面积的发生蓝藻,使无锡市民得不到饮用水,也是这方面的因素。
而工业的发展更加剧了破坏环境的进度,石油和煤炭的大量开采,大量的排放和尾气产生了地球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产生了变化,引发了许多的自然灾害,如此长久下去,人类迟早会毁灭在自己的手中。
幸好人们发现了这种变化,许多国家在发展工业的进程中也加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德国是一个人造森林最多的国家,在破坏的同时绿化相同的面积,从而保持了总的'生态环境。在我国,这种做法也在逐渐推广,运用科技力量,在发展中注重环保,但是只起到一部分的作用,同样,在太湖蓝藻事件中,许多的方法只起到了表面的作用,最后,放养了大量的鲢鱼去食用蓝藻,用生态平衡法则来解决根本问题。
近几年来,在我们农村,环保意识史无前例的加强了,建立了许多生态保护区,更多品种的生物回来了,在我家后面的河面上,多了一些不认识的水鸟,爷爷说四五十年没见到了,这让人感到欣慰。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使命更神圣了,责任更大了,我们要加强环保意识,提倡“低碳”生活,处处进行“节约”生活,从细节着手,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保护好大自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